有一种智慧叫以退为进 司马懿的政治智慧:以退为进成功熬死了诸葛亮

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军伐魏,一直到八月份去世,半年中,除了跟胡遵、郭淮在阳遂附近干了一仗之外,没有任何作为。不是他不想打仗,实在是无仗可打,因为司马懿不跟他玩,自己在渭南筑垒做宅男。等到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他才伸伸懒腰,出门透透气,“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见《晋书》)

《三国演义》第103回也叙述了“对决五丈原”的故事,只不过做了些艺术加工,比如司马懿的宅,在小说中已然不再是主动策略了,而是客观上被打怕了的结果,----为了逃命,先是丢盔;上方谷受困,差点儿卸甲。貌似真的吓尿了,随后才学了个乖,传令曰:“渭南寨栅,今已失了。诸将如再言出战者斩。”不但自己宅,还要求大伙儿一起宅。

司马懿一生宅过许多次,与如今的御宅族不同,他的宅,类似于躲猫猫,属于有所为而宅,各种智慧。初出道时,曹操聘他担任司空府吏员,他借口患有风痹,不能正常活动,于是宅了些时日,显然是为身价而宅,待价而沽!再如与曹爽博弈的那次,他宅了将近两年,收获就不说了,地球人都知道。扯远了,还是回到小说里,看看司马懿的宅,还有什么可挖。

固长补短的长短智慧。

有一种智慧叫以退为进 司马懿的政治智慧:以退为进成功熬死了诸葛亮

“且说孔明自引一军屯于五丈原,累令人搦战,魏兵只不出”。古时候打仗,似乎特讲究文明礼貌,就跟打麻将似的,上家不出牌,下家只能等着催着。诸葛亮着急呀,天天派人叫阵,司马懿只装没听见。

小说里写的原因不够准确,“坚守勿出,彼久必自变”,怎么个变化,没说清楚;信史里,司马懿是这么解释的,“诸葛亮两次出祁山,一次攻陈仓,都受挫而返。即使以后他还会出兵,将不再攻城,而是寻求野战,地点必在陇东,而不会在西边。诸葛亮常以粮少为恨,回去后必然广积粮草,我估计不经过三年,他是不会出兵的。”野战之利,在于速战速决,病根是给养啊!

司马懿的分析,可谓知己知彼。

曹魏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给养不愁,两面作战也禁得起,何况此时陆逊已经退兵了!这是曹魏的长项;打仗就不同了,取决于诸多因素,必胜的仗,基本是不存在的,常胜将军,也只能生活在文学作品中。

蜀汉呢,一州之地,道路阻隔,财力有限不说,运输就是个大问题,人吃马喂的,消耗不起。虽然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也不过是聊解无米之炊罢了,最终还得依靠士兵就地屯垦,比如“孔明在祁山,欲为久驻之计,乃令蜀兵与魏民相杂种田:军一分,民二分,并不侵犯”。

这一点,司马懿清楚,是以宅,用所长、固所短;诸葛亮更清楚,是以急,也是差不多的意思。两个老冤家,棋逢对手,将遇良才,都在考虑扬长避短。盖趋利而避害,此人心之常也。

从实际效果来看,司马懿得分略高一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3351/192473485134.html

更多阅读

微笑给我力量600字作文 有一种力量叫微笑

    “扒皮会”小感  2012年6月3日晚19:30,工程采购部的同事举行了“扒皮会”,此“扒皮”并非真的扒皮,而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接受其他同事的批评,分析自己存在的不足,以此不断的改善和提高,统而言之就是一个沟通大会,一次心与心的交流。

中国移动:有一种胜利叫撤退

  去年的热播剧《潜伏》中有句台词曾经深深地打动了我——“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我认为这就是一种中国智慧,这种智慧无时无刻闪耀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的在营销活动当中。从今年7月开始,也就是《福布斯》和《胡

钝感力 mobi 有一种智慧叫钝感力

作为企业的外部顾问,我经常有机会去不同公司与管理者交流。在谈到公司人才时,我经常问他们一个问题:你眼中最优秀的员工是什么样子?你最赏识他/她哪一点?他们的回答莫衷一是:有的说能干,有的说忠诚,有的说刻苦,有的说执着。一千个管理者眼中

钝感之爱 有一种智慧叫钝感

快乐的生活,往往是钝感的,也就是难得糊涂。钝感,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智慧。一次,上司让我做份创意文案,我一连熬了几个通宵,终于把文案搞定,自我感觉还挺好,结果送到经理那儿后,经理还没翻两页,就把文件夹狠狠往桌子上一摔,板着脸说:“这就是你

声明:《有一种智慧叫以退为进 司马懿的政治智慧:以退为进成功熬死了诸葛亮》为网友雨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