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第25卷
第4期
凯里学院学报
2007年8月JournalofKailiUniversity
Vol.25No.4Aug.2007
嫦娥与狄安娜的神话故事比较
唐明琪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嫦娥和狄安娜分别是中国和希腊神话中的月神,两个女神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其原因在于神话产生
地的文化构成因素和发展过程不同。
[关键词]神话;嫦娥;狄安娜;神话故事;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329(2007)02-0122-02

神话故事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神话故事是古代社会早期人民对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童年时代”人们的生活、劳动和思想愿望。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古代社会早期东西方各民族之间大多相互隔绝,互不往来。然而,东西方的神话故事,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存在着相似性。由于有着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条件的影响,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中国神话和希腊罗马神话(以下简称希腊神话)是东西方早期文化的代表,虽然产生这两种神话的地理位置相隔万里,但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使得神话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而神话的差异性在于神话产生地的地理环境使得神话带有的农耕文明和航海文明的特征。
在这两种神话中,都有一位和月亮有关的美丽的女神。中国神话中这位女神名叫嫦娥,又称姮娥、月精、常蜴;希腊神话中这位女神名叫狄安娜(Diana)(希腊人叫她阿耳忒弥斯Artemis,罗马人叫她狄安娜Diana),又称狩猎女神。两位女神都代表了纯洁。这两位女神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她们都是以月亮作为背景,都有着各自凄美的爱情故事。而作为东西方神话的代表,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是东西方文化的源头,有着不同的文化构成因素和发展过程,这又使得嫦娥和狄安娜有着本质的不同,本文拟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形象比较
在古籍中单纯直接描绘嫦娥相貌的文字几乎没有,但在典籍中较早也较完整地记载嫦娥传说的大概有以下这么几处: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蜴,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常蜴即嫦娥。
《诗?大雅?生民》“时维后稷”疏引《大戴礼?帝系篇》又作常仪,谓为帝峼下妃拉拉之女。
《淮南子?览冥训》作姮娥,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谓为羿妻,蜴,仪,娥,古音同。
《文选?王僧达〈祭颜光禄文〉》注引归藏:“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张河间集?灵宪》:“姮娥,羿妻也.....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帝俊妻常蜴生了12个月亮,常在银河中给月亮洗澡,可见常蜴是月亮之www.wenzhangwo.com母。
在《文选?王僧达〈祭颜光禄文〉》中,嫦娥和羿还没有发生直接联系,嫦娥神话也只是个长生不死的神话。
《太平御览》引汉朝刘向《五经通义》,云:“云中有兔与蟾蜍何?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于阳也。”
在《张河间集?灵宪》和《太平御览》中我们可以看出,奔月的嫦娥已变成捣药的嫦娥,蟾蜍,遭到了变形的惩罚,从人变为动物。
古代的石刻画像还记录有这样的画面:“石刻两人一蟾,蟾两足人立,手持方杵而下捣。中立一人,手持枝状,以为传说中之桂树。右侧一人,两手捧物而立。”相似的画面出现在成都扬子山二号墓出土的《王母画像砖》上,一人立蟾在西王母座前作持杵捣药状,它旁边有两人长跪,似在寻求不死之药。从这两幅画可以推断,持杵捣药状的人立蟾者应该就是嫦娥,只有她和西王母不死之药发生联系。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看出,嫦娥的形象大致有三个阶段,先是月亮之母,然后是羿之妻,最后是蟾蜍,其形象的改变都是随着婚姻状况的变化而改变的。
与此截然相反,狄安娜的形象一开始就已定型,以后基本上没什么变化。
在奥林匹斯山脉的众神中,月神狄安娜和太阳神阿波罗一样,都是天神宙斯和拉托娜的儿女。狄安娜又叫狩猎女神,她身着桔黄色镶红边长达膝盖的短袖束腰外衣,出入都随身携带弓箭,高傲而勇敢,颇有中性的美,她是古希腊神话中少有的保持童贞的女神。
狄安娜是一位美丽的女神———其形象从她诞生之时起就少有改变。而嫦娥的形象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变化,由神变人再变为兽身。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
2007-04-15
唐明琪(1986-),女,贵州凯里人,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2004级本科生。
第4期唐明琪:嫦娥与狄安娜的神话故事比较123
因此,嫦娥的形象与狄安娜相比,更具丰富和变化。二、性格比较
由于嫦娥的神话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嫦娥的性格也有变化,其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始期,以《山海经》为标志;第二阶段为丰满期,以《淮南子》为标志;第三个阶段有裂变性,以《张河间集》为标志。这三个阶段嫦娥的性格大相径庭,差异很大。
《山海经》里的嫦娥给自己的月亮女儿洗澡,明显是贤妻良母的样子。性格虽然在古籍中并无明确说明,但也很容易联想到是温柔善良、和蔼可亲的。
《淮南子》中的嫦娥,奔月的嫦娥,具有动态的美感。奔月,应该表现了嫦娥不甘忍受封建制度摧残的不屈性格;但同时,嫦娥又不得不背负骂名,因为奔月的药是“窃”来的。
《张河间集》和古代石刻画像中的嫦娥,则是由美丽的女子变为外貌丑陋的蟾蜍,这不能不说是性格的一个裂变。由人变为半人半兽,性格也由人性变为模糊不清,由人性转为兽性。这种转变在中国古代神话和文学作品中具有普遍性,大多是较高一级地位的神或人犯了错误,就会被降级。比如神犯了错误就会被赶出天庭,贬到凡间为人,甚至为兽。
希腊神话对神的描写,除了渲染神性的作用外,还比较注重人性(包括美好与丑恶的彰显)的描写。神话中的英雄都像神,而神却像凡人———狡猾,小心眼,嫉妒心强,喜欢挑拨离间而且充满各种情欲。比如狄安娜的父亲宙斯就是一个不忠诚的丈夫,到处拈花惹草,风流成性。而狄安娜却是一个例外,可能是奥林匹斯众神中神性色彩最为明显的神之一。
狄安娜三岁的时候,就向她父亲要求得到永恒的童贞,和阿波罗一样多的名字以及像阿波罗一样的弓与箭。此外,她还向她父亲宙斯要了60个大洋女神作侍从,20个女神照顾她的猎犬。狄安娜丝毫不肯放纵的性格,使所有的天神钦佩不已。狄安娜惩罚无意侵犯她个人隐私的猎人阿克特翁(Actaeon)的方式,让人感到惊骇。狄安娜让他变成一头惊慌逃窜的麋鹿,他的几条猎犬已不识主人,追上去将他咬死了。这里,我们在狄安娜温柔善良的另一面看到了她刚烈的性格。
三、地位的比较
从嫦娥三个形象的变迁可以看出她的地位变化。在《山海经》和《淮南子》中,常蜴身为月亮之母,羿之妻,可见古籍中并未有直接记载她的地位的记录。在《张河间集》和石刻画像中,其形象沦为半人半兽类,其地位无从谈起。李商隐的《寄远》“嫦娥捣药无穷已,玉女投壶未肯休”;陈陶《海昌望月》“孀居应寒冷,捣药青冥愁”,奔月的嫦娥不仅无地位,而且还受到了变形的惩罚,接受繁重的劳役,十分悲惨。而嫦娥的“奔”,代表妇女追求幸福和自由,其结果却是悲惨的,这不能不说它反映了古代中国妇女生活的沉重,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必然受到惩罚。嫦娥的“奔”,一定程度上是“弃夫”,这与“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道德是相悖的。
而狄安娜则不一样。身为宙斯的女儿,拥有众多女神作为侍从,拥有显赫的地位和高超的法力,狩猎玩乐,无拘无束,是名副其实的狩猎女神。她还和阿波罗一样,有本事让凡人暴死或得瘟疫,但也有能力医治他们。狄安娜令人
眼热的权力来源于她的血统。由于她是宙斯的女儿,可以说,她的一切权力都是宙斯给予的。
四、爱情的比较
中国神话中的神灵大多威严肃穆,悲天悯人,具有高尚的道德、理性的行为,对爱情清心寡欲。
嫦娥是中国神话中少有的涉及爱情的角色。她跟后羿的爱情故事,有许多歌颂的诗作,例如唐朝李商隐的诗作《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狄安娜的爱情故事同样具有悲剧色彩。俄里翁——狄安娜的心上人,由于阿波罗的挑拨,狄安娜(Orion)—
误把他射死;狄安娜的月光恋人恩底弥昂(Endymion),为爱情付出的代价是接受宙斯的惩罚而成为植物人———在洞穴中长眠不醒。
两位女神的爱情结局都很悲惨。这可能与月亮的特征有关。月亮有两大基本特征,其一是月亮本身不发光,而是借助于太阳的光反射;其二是月亮有着月盈月缺的规则的形状变化。因此这两点,既象征着依托,又意味着变化,预示着女性在婚姻中的从属性质,爱情也随之沦为从属性质,预示着爱情的易变令人担心。嫦娥的爱情悲剧,根源在于她是弃夫,这就违背了古代的封建纲常的“天条”。“爱”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位置是很低下的。作为一个女人,你可以和丈夫没有一丝感情,但你必须忠于自己的丈夫,把他作为你世上唯一的男人。这意味着即使丈夫先你而去,你也不能爱上其他的男人,背弃丈夫更是不能容忍的。嫦娥桎梏在寒冷的广寒宫中终生劳役、孤苦伶仃,就是违背“天条”的下场。而狄安娜,即便是处女神,也能够爱上俄里翁和恩底弥昂两个人,这表明西方古代社会中女性受到思想、道德上的束缚没有中国古代女性的来得更严厉、更残酷。
五、结语
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表现了各自不同的民族精神和伦理观念。神话创作中人类的意志和精神力量是占主导地位的,所谓神话本质乃是“人话”。刘啸在其《圣贤语录与文化现象》中所言:“中国的神族是一个具有协调的现实精神的父权专制社会,希腊的神族则是一个具有超越的浪漫精神的兄弟姊妹联盟。”这两种不同形态的神话对各自的文明的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通过对嫦娥和狄安娜两个神话人物的比较分析,加深了对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的理解,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了解文化背景,熟练阅读西方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人物性格、行为原因,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是非常有利的。参考文献:
[1]李剑平.中国神话人物辞典[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
[2]陶洁.希腊罗马神话100篇[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
公司,1989.
[3]李静.论嫦娥奔月在古代的变形[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5,25(4):21-22.
[4]王心洁,王琼.西方文化语境下的月亮意象[J].求索,2006,
(6):197-198.
[5]刘扬.古希腊女神与女人的两种角色[J].历史教学,2004,
(3):65-68.
[责任编辑:杨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