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四世三公 解密:四世三公的袁绍部下为什么总善于窝里斗?

  在讨伐董卓的关东诸侯当中,袁绍被推举为盟主,讨董军事行动虽然虎头蛇尾,但这却让袁绍赚足了名声,再加上袁绍显赫的家族背景,因而这天下名士一时间蜂拥而至。等到韩馥将冀州让给袁绍,袁绍就更是兵多将广,谋士成群。可以说,在三国初期的诸侯当中,真正称得上是人才济济的当属袁绍。本博曾经论述过袁绍和曹操的谋士,他们的才能并没有多大的差距,但有一个现象却不能忽略,看起来曹操的谋士总是意见相同,而袁绍的谋士却总是意见相左。本来,有不同的意见并不是一件坏事,决策者可以通过比较,更能看清利害关系,从而能够更加明确地趋利避害,但问题是,袁绍的谋士还要把这种分歧变成争斗,从而使集团利益受损直至失败。那么,袁绍的谋士为什么总是善于窝里斗呢?

袁绍四世三公 解密:四世三公的袁绍部下为什么总善于窝里斗?

  先看看谋士们是怎样窝里斗的。

  兴平二年(公元195),汉献帝流亡河东。沮授建议袁绍,应该迎立汉献帝,将都城安在邺城。然后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这样就没有人能够征服。可是另一个谋士郭图却说,汉朝已经衰落很久了,想把它兴旺起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吗?如果把皇帝迎来,有事就得上奏,服从皇帝自己的权力就小了,不服从就是违抗皇命,这不是一个好计策。就这样,袁绍把这件事搁在一边,等到曹操迎接了汉献帝,用皇帝的名义来命令他,这才后悔起来。

  《三国志》说是郭图劝说袁绍迎接汉献帝,建都邺城,袁绍不采纳。是否迎接汉献帝是当时最大的事情,沮授又是当时袁绍手下职位最高的谋士,这样大的事情为什么没有沮授的意见?

  当然了,即便沮授和郭图意见不一样也不是问题,可到了官渡之战时,两人的意见和分歧就变成了争斗。

  袁绍准备南下进攻许都,沮授和田丰等人建议,我们连年征战,百姓已经很疲惫,这是我们的忧患。不如先向皇帝报捷,使百姓休养生息。如果曹操不让我们觐见天子,就说他阻隔王路,这样我们就有了出兵的理由。然后我们就分兵袭扰他的边境,让他们不得安宁。这样经过三年的时间,我们就可以把曹操拖垮,大事就可以成功。郭图、审配等人说,以明公的神武和河北的兵强马壮,打败曹操那是像翻手掌一样容易。现在不夺取许都,恐怕以后就更不可能了。

  这不过是战略方针问题的讨论,也就是采取持久战来消耗对方的军事能力,还是采取速决战来一举消灭敌人,袁绍倾向于后者并予以采纳,于是大军进攻至官渡。但是,郭图却不罢休,还要在袁绍面前进一步诋毁沮授,说:“沮授监管内外,威权震动三军,如果让他进一步强盛,又有什么办法能够制约他呢?”就这样在大战之前,袁绍要将沮授的典军职权分为三都督,分别由沮授、郭图、淳于琼各领一军。虽然还没有来得及实行,但内斗的祸患已经埋下。

蓝月传奇 美女陪玩 热血传奇 套装赠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5751/221460389460.html

更多阅读

袁绍杀宦官 袁绍 袁绍-家族资料,袁绍-谋诛宦官

袁绍(153-202),字本初,汉族,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出身名门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建安四年(199)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势力达到顶点;建安五年(200)的

袁绍的评价 袁绍简介

袁绍(?~202) 东汉末军阀。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周口西南)人。出身名门大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少折节下士,知名当世。灵帝死,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诛宦官,事泄,何进被杀,袁绍率军尽诛宦官。董卓专权,绍政见不同,逃奔冀州。

公孙瓒 重读三国:威震华北的公孙瓒为何败给了袁绍?

-->   东汉末年皇室衰微,军阀割据。出身卑贱的公孙瓒凭借军功一路高升,官至前将军。他驱逐乌桓、大败黄巾,雄踞幽州、青州及冀州大部,当时锋芒远胜四世五公之后、豪族名士尽附的袁绍,曹操就更不在话下。  公孙瓒

声明:《袁绍四世三公 解密:四世三公的袁绍部下为什么总善于窝里斗?》为网友泡沫男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