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侗乡茶城 长征胜利80年|再进黎平城:不应被淡忘的重要转折点



黎平会议会址


作者:白旭、黄燕、李惊亚 


摄影:白旭

92岁的退休教师王光文,经历过的很多事都记不清了,可一说到红军长征,他的眼睛就放光了。 



“(红军)进城的时候,我们去接,他们背着枪,叫我‘小鬼’。有一个战士,高高大大的,一把扛起我,让我骑在他肩膀上进了城。”他一边比划着一边回忆道,80多年前红军进入贵州黎平的场景好像就在眼前。 


黎平位于黔东南,宋时称里坪,“里”是侗族的祭祀场所。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长征途中首次会议,讨论红军的行军路线问题,长征的进程随之转变。 


进入黎平前,他们刚经历了一场自10月长征以来最惨烈的战役:在广西的湘江之战,突破敌方封锁线,人数却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多。 


单王光文反复念叨着红军进城时的情景:“地主正在赌钱,听见开枪就大声喊‘红军来了’,然后跑了。” 


当年10岁的他没有跑,而是跟着一个钟姓屠夫到东城门去迎接,因为他听日本留学回来的表姐夫赵学烺说“红军是好的,不是‘共匪’”。同行的张姓商人拿了自家店里的鞭炮在城门口放。 



上世纪30年代,德国传教士郁德凯及家人在黎平县城合影,其背景就是红军进城的东门。图片由黎平会议纪念馆的易同军提供。


“红军没什么好衣服,有的穿着草鞋,有的穿着破布鞋,苦得很。”他说,“一个红军向我问路,还给了我一块红糖。” 


之前,他听说红军打人骂人甚至杀人,但亲眼所见的却截然不同。     


进城后,红军到地主家开仓放粮。王光文家分到了肉、菜和衣服,还有马灯、盛墨汁的金边小碟及一把铜壶。 


来借住的红军战士直接睡在地上,王家人抱来稻草给他们当铺垫。王的母亲还为生病的红军战士采来草药煎熬。红军在黎平待了七天,出发前还给王家留了几斤米。 



王光文老人和他的铜壶


王光文很多次给孩子讲起这段经历,然而黎平会议渐渐被大多数人遗忘。 


易同军有机会重拾了这段记忆。 


高中毕业后,他在距县城14公里的潭溪公社工作,有时到县城开会太晚了就住在一个叫“福音堂”的木屋里。那时他还不知道,这曾是李德和博古长征途中的居所之一,穿过一道门,便是当年召开黎平会议的地方。 


“1984年之前会址一直是公产,是土产公司的酱菜厂。”他说。正因为如此,会址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 


2004年黎平会议70周年之际,在县委宣传部工作的易同军为了布展,开始系统地接触这段历史的资料。 


“我发现黎平会议太重要了!”53岁的他说。 


黎平会议纪念馆的解说是这样的:“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政治局采纳毛泽东向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进军的正确主张......黎平会议......是中央红军走向胜利的起点。” 


“没有黎平会议,可能就没有遵义会议的召开,就没有毛主席的领导。”易同军说。 


在参与筹建工作、收集史料、走访当事人的过程中,他渐渐明白了为什么黎平百姓那么欢迎红军。“黎平地处三省交界处,常有军阀过境抓夫抓丁抢劫财物。红军不抓丁不抢东西,还把土豪的东西分给百姓,形成了鲜明对比。” 


2009年,与黎平会议旧址一街之隔的黎平会议纪念馆开馆,迄今已接待400万人次。 



黎平会议纪念馆


进入纪念馆,迎面是九个红色大字:伟大转折从这里开始。 



“游客常常问展品,比如开会时的椅子是不是原物、毛主席坐在哪里。”21岁的讲解员周成琼说。 


通常,她会解释由于毛泽东当时还不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地位不是很高,所以他是站在一边旁听会议的。 


上学时,周成琼每天都会路过这里,却和很多本地人一样,没留意过。“工作后我用一个星期背下了讲解词。”她说,“慢慢地我才更加了解这段历史。” 


事实上,很多人不知晓黎平会议,来参观也出于偶然。 


背包客王静独自从北京到贵州看侗寨和梯田,在黎平转车,停留3、4个小时,便走进了黎平会议旧址。 


“开始以为这里只是个教堂,所以来看看。”她指着“福音堂”三个字说。 
福音堂和前面摆摊的人们。


提起长征,34岁的她表示中学时学过。“课文讲长征时期红军吃树皮很艰苦,但是历史课很没意思,全靠背,学完了也没有太多印象。” 


“现在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对红色历史了解太少了,来这里看看能增加些感性认识。”她说。 


相比旧址里的宁静,街面要热闹得多。 


旧址和纪念馆之间是黎平县城最繁华的翘街,因两头高中间低、形似扁担得名。沿街店铺挤挤挨挨,卖着从手机到苗族银饰等物品,陆勇妹的靛染店就开在中央红军教导师旧址里。 


大门内,两边各放着一台织布机,和屋内墙上挂的教导师旧照一起静静地迎候来客。第二进的院子靠墙摆了一溜塑料染缸,空气中飘着用蓝靛草浸泡染色剂散出的独特腥味。 



陆勇妹在染布。


“黎平红军文化挺浓的,我们的店也是传承传统文化。”31岁的她说。 


常有人转进来,看靛染工艺,也参观红军旧址。 


“曾经来过一个湖南人,看到照片说其中一个人是他爷爷的朋友,小时候还见过。”她说。“他看得很认真,只有身边有那样的人才能懂得(长征)这段经历。” 


陆勇妹觉得传承红色文化很有必要,“现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更应该注意人们精神方面的培养。” 


黎平侗乡茶城 长征胜利80年|再进黎平城:不应被淡忘的重要转折点

易同军持相似的看法。不久前,纪念馆招聘讲解员,他出的一道题“谈谈你对弘扬长征精神的认识”,难住了一些大学生。 


“不少年轻人不知道当下中国的繁荣多么来之不易。希望我们的纪念馆可以为后人了解革命先辈的艰辛提供一个载体,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说。 


王光文将收藏多年的马灯和小碟捐给了纪念馆,铜壶则留在家中,用橙黄色的布包起来,和房产证一起锁在楼上的保险柜里。 


“他要我们留好这个壶,一代代传下去。”王光文的小儿媳吴文新说。 


47岁的她也是王光文的学生,去年《生死黎平》电视剧组到黎平县取景拍摄,她是迎接红军入城的群众演员之一,身穿侗族的服装。 


“剧里也有王光文的角色,只不过改成了一个小女孩,也没有骑到红军肩膀上,而是红军战士拉着她的手进了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6351/391482240446.html

更多阅读

竞争白热化 茶城洗牌白热化

     近期,记者在珠三角茶叶市场遇到很多各地茶城的招商人员,有广州、佛山、中山等本地的,也有黑龙江、河南、福建等外地的。新兴的茶城都在大力推广,“一年免租”“交一个月店租用半年”等看似诱惑力十足的广告字眼频繁出现在媒体

大连茶城在什么地方 茶城大都死在经营无方

     日前有媒体关注了全国各地茶城<茶叶市场>这一业态,根据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各地茶城都存在生存危机,茶成为了揽客打出“一年免租金”、“交一月租金用半年”等招商广告,尽管老茶城很多活得并不好,但新的茶城还在不断冒出,许多茶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征文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1000字

&#160;爱华小编分享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1000字2篇  篇一: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1000字  “年轻人,你难以理解我们这些老人面对浴血奋战换来的太平盛世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在九死一生的险境里我们始终不动摇,就是因为

声明:《黎平侗乡茶城 长征胜利80年|再进黎平城:不应被淡忘的重要转折点》为网友碧海潮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