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文字如青铜古器,张爱玲的文字如雕花栏杆,沈从文的文字如明月流水,川端康成的文字如青花素瓷,梭罗的文字如冰心玉壶……化用那句名言:“有多少个作家,就有多少个哈姆莱特。”
古今中外,多少个作家便有多少家格调。眼观现下,两个青年作家之文风迥然不同却经常被拿来比较——两方作家的忠实读者也因此经常攻讦另一方及他们的精神偶像。
没错,引起长久对骂战的两位青年才俊就是韩寒与郭敬明。两个人在文学领域内的影响力旗鼓相当,好几年以来,两人的大多数读者也从未接受另一方。
网络里充斥的对骂,现实中相互的攻击,难道韩家人和郭家人就学不会接受不同,和谐相处吗?
郭敬明写作文字的特色不言而喻:“上海依旧笼罩在巨大的灰幕之下,睫毛上若有若无的沉甸感,依然存在,眨几下眼,世界又变化了千分之一。”微妙的情感起伏、些许的感伤情怀,正是这种青春里迷惘忧愁的特质让多少人折服在他笔下。而他“青春文学领军人物”称号的背后,互联网口水漫山的地方,许多人把他骂得一文不值——“用一堆adj装腔作势的非主流”、“伤悲春秋的郭四奶”等等五花八门的标签——都来自于一个团体,名曰“韩寒的粉丝”。
韩寒,一个许多高中生乃至成年人心中传奇的符号,高中多门科目挂红灯而后退学的学生,写出了《三重门》等厚重的文学作品,成为了一名被戴上“树人之魂”巨冠的青年作家。他的成才之路让青少年向往、成年人反思。而他的文字虽极善王朔之嬉笑怒骂,却对时敝也针针见血。可许多人讨厌他,称他为“没学历的臆想家”、“玩赛车玩成文学家的伪道士”……这其中有许多人有共同的名字——“郭敬明的粉丝”。
两位作家如此不同却因年龄相仿而被时常作为比较对象,久而久之,舆论氛围引起了双方读者的口水战。可是,敢问诸君,接受不同有这么难吗?
依本人之见,韩郭两位并不具有完整的被比较的要素。而且,喜欢一方,不代表就需对另一方进行口诛笔伐,不代表接受另一方的不同是一件多么错误、不入流的事情。退一万步而言,作为远观者的我们,并不需要成为当今社会“站队效应”中的积极分子——面对被媒体炒起来的“两家之争”,就必得选择一方以表明自己具有独立人格及选择“高尚文格”的能力吗?韩郭之间其实有大片空白的中间地带,供和我一样的人驻足。驻足于间,去冷静地接受两种不同的作家之人格与文格。
或许,从一件文坛里小孩子们的争吵可以让人真切悟到:多少事情,学着去接受不同,会创造无尽的和谐美妙。

爱华网www.aIhUaU.com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