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为什么叛变
汪精卫是同盟会成立时期的发起人之一,是最早跟随在孙中山身边的人,孙中山也十分信任他。汪精卫在国民党内的地位和威望都相当高,他在孙中山去世之后接任了国民党主席的职位。虽然之后被掌握兵权的蒋介石所夺取实权,但是汪精卫的地位还是比蒋介石高。那么,汪精卫为什么叛变,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叛变了呢,汪精卫为什么要叛变?
汪精卫

汪精卫其实一开始是没有打算要和日本讲和的,“九一八”事变之后,相比较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而言,汪精卫是选择抵抗的主动派。那时的爱国主义的学生将汪精卫当作爱国的领袖,当时还非常拥护汪精卫主持政权。
汪精卫主张惩罚不抵抗的张学良,但是蒋介石却不同意。汪精卫非常气愤,提出了辞职,但是国民党中委会并没有同意他的辞职。由于汪精卫没有掌握兵权,没有办法插手军权方面的事情,所以只好负责交涉方面的事情。之后,日本政府提出让蒋介石下台,承认“满洲国”,就与国民政府谈判停战的事情。汪精卫在日本政府提出要求之后,让蒋介石下台,但是蒋介石并没有听从汪精卫的建议,两人不欢而散。在没有说服将蒋介石的情况下,汪精卫选择跟他决裂,独自搞“和平救国”。
汪精卫在离开之前写了一封信给蒋介石,信中表示自己与他的道路不相同,但都是为了救国。但在当时的情况下,高唱抗战是比较受欢迎的,而讲和这条路却是非常艰难。所以,看了以上的事情,我们也差不多了解汪精卫为什么叛变了。其实,也可以说汪精卫并没有叛变,而是选择了不同的救国道路。
汪精卫政权
汪伪国民政府又称为是汪精卫政权、王兆铭政权、汪伪政府等,是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以汪精卫为领导投靠日本政府而建立的政权。那么,汪精卫政权,对于中国的抗日战争到底有没有什么好处呢?还是汪精卫政权只是一个单纯的日本的傀儡政府?
汪精卫
汪精卫政权的建立,使得中国的沦陷区有了一个合法的中国政府,中国合法的政府是对于日本人来说的,并同时得到了日本人的承认。事实上,除了得到日本的承认外,汪精卫政权还德大了其他很多国家的承认,同时还建立了外交关系。由汪精卫所领导的伪政权,代表着中古的沦陷区向日本进行交谈,并且很大程度得到了对方的尊重,以及维护了中方的利益。
即使成为了沦陷区,但是至少是由一个中国人来掌管的政府,而不是由日本人直接进行统治。就拿日本统治香港来说,日本侵占香港差不多有三年多八个月,没有建立一个由中国人领导的政府,而是直接由日本人进行统治。香港居民的生活,比汪精卫政权所管辖的沦陷地区的生活更加的艰难和痛苦。在一年之内的时间,五十万的居民被送到内地,实行大量收刮,导致经济崩溃,居民长期饥饿。
相比较之下。被日本侵占的时间比香港多两倍的上海却好得很多。除了军事占领、政治控制之外,基本都保持了正常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在汪精卫政权成立之后,就没有出现过大屠杀之类的事件了。
汪精卫遇刺
1935年11月1日,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的内院中响起了让人胆战心惊的枪声。这一天的上午,国民党举行了四届六中全会的开幕仪式,在仪式结束后,委员们走出会场,即将在外面第二空地上拍照留念,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汪精卫遇刺的事件。
汪精卫
汪精卫走出会场脸上带着笑容,坐在了最前排,他的心情似乎挺不错。在他座位的旁边是蒋介石的位子,但是蒋介石一直都没有出现。正当大家能在准备拍摄的工作时,在相机旁出现了一名记者,他一边往前跑一边掏出枪进行射击,连续按了三枪之后,汪精卫随机倒下。现场秩序一片混乱,大家能慌乱逃离。因为是近距离的射击,开抢者很快就被抓获,杨介平随机朝行刺者开枪。
汪精卫遇刺的消息很快就被传开了,南京满城风雨,舆论一浪盖过一浪。汪精卫的妻子看到汪精卫遇刺之后非常激动,她激动地指责蒋介石为何派人下毒手,另外汪精卫的亲信都纷纷指责蒋介石。蒋介石也因为这件事被弄得焦头烂额,在质疑和骂声中他将汪精卫送到了医院。
蒋介石随后召见了陈立夫,并且命令他要在七天之内对汪精卫遇刺的事情进行破案,蒋介石还因为这件事情发了很大的火。之后,在陈立夫等人没日没夜的搜查下,在11月5日对凶手进行了抓捕,汪精卫被刺案也终于水落石出,蒋介石显得轻松愉快。
汪精卫评价
对于汪精卫的评价众说不一,很多人觉得汪精卫就是一个卖国贼,一个汉奸,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汪精卫的做法仍然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只不过他的做法跟其他领导人不太相同而已。对于汪精卫评价,主要是人们看待他头日方面上的看法,所以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对汪精卫评价吧。
汪精卫
第一点,除了选择投日亲日之外,汪精卫其实在骨子里是一个非常理想化,又比较感情用事的人,一旦汪精卫遇到了什么困难和绝境,他就会心灰意冷,落寞不堪。所以,对汪精卫的评价说他感情用事,意志力不坚定,变化无常等等。汪精卫本来是一个国民党的领袖但是之后却比不上后起之秀蒋介石,这也正是他的人格方面造成的悲剧。
第二点,汪精卫守夫人陈璧君的影响极大。陈璧君是一个极其虚荣、占有欲非常旺盛的人,就是因为她在汪精卫背后不断进行煽情和怂恿,汪精卫选择了投日之举。家庭因素是一个影响人物非常重要的因素,政治人物汪精卫也是如此,就像很多人说的:没有汪夫人,汪先生不能成事,同样没有汪夫人,汪先生也不会败事。
第三点,汪精卫对于当时时局的过分悲观,以及对民生的揪心。“九一八”事变的初期,汪精卫还是属于主站派的,但是他看到党内斗争严重,各种军队倾轧,尤其是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差,没有斗志力。所以,汪精卫选择了“和平救国”的政策。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