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了未来15年我国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是新时期推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了深入理解《规划纲要》精神,正确认识标准作为《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的保障体系之一,探讨如何发挥学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就显得十分必要。
战略已定、规划出台 标准剑指何处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出台是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规划纲要》全文9800余字,汇聚了全行业的智慧,体现了行业的诉求,对中医药今后15年的工作进行了非常全面的规划,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副司长杨荣臣以体系、制度、基地、工程这四个关键词为纲对《规划纲要》进行了解读。
他表示,《规划纲要》中的26个“体系”、22个“制度”、20个“基地”、14项“工程”基本涵盖了规划中的24项重点任务。杨荣臣还对《规划纲要》中涉及标准体系建设的内容作了详细解读,并指出标准化工作作为《规划纲要》实施的重要保障体系,任重而道远。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全文中与标准体系建设相关的内容有20余处,充分落实规划,中华中医药学会作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承担者应当做些什么呢?
中国科协改革发展处邹超提出,学会应围绕《规划纲要》总体部署,积极主动贯彻落实,在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拓展团体标准等公共服务职能,提升服务质量,巩固工作优势,打造学会品牌。
中华中医药学会作为医药领域唯一的团体标准试点单位,要围绕行业部署和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要求,面向行业和市场创新需求,研制更多更好、有竞争力的团体标准。
针对标准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璐琦指出,应尽快根据《规划纲要》制定行动计划和工作路线图,明确各部委、相关学术组织和科研机构的任务分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某中医医院院长建议学会围绕《规划纲要》中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梳理需要标准的人、标准的事和标准的场所,逐步建立市场急需的中医人才、诊疗、管理、医院建设等方面的标准。
厚积薄发、群策群力 共谋标准未来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经过两年多的深度研究厚积薄发,充分体现了“大数据创造高概念,高概念引导新方向”的时代特点,方向性强、涵盖面广、内容务实。
黄璐琦表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应把握四个关键要点,一是深度研究才能支撑标准制定,二是建立规范高效的标准管理机构,三是构建有影响力的推广发布平台,四是整合产学研用多方资源,建立检测机构,保障标准应用。
以《道地药材标准编制通则》为例,该标准研制基于对道地药材十几年的研究成果,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办公室组织,作为国家标准委和中国科协首批团体标准试点项目,高效研制,将于近期发布;将与中国中医药报合作建立推广平台,在此通则的基础上,发布道地药材相关的系列标准;同时联合相关企业和研究单位,建立了第三方检测平台,保障标准的应用实施。
为保障标准的实施,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院长唐旭东结合目前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现状及标准化办公室的定位,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梳理国家局原有的标准化体系,建立战略框架,明确研制方向;二是团标制定与认证认可结合,保障应用实施,提高团标影响力;三是尽量避免标准无序竞争,导致混乱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