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
一
在这个世界上,
没有比红军长征更伟大的史诗,
没有比两万五千里更多的阻拦。
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走出草地,
又遇到了腊子口天险。
一次次冲出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又一次次遇到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闯过了一道道险关又遇到了一道道险关。
1935年9月15日,
毛泽东在甘肃迭部县此日那村,
一座二层小木楼里,
向红四团发布了三日之内,
夺取天险腊子口的命令,
红四军如一炳红色的利剑,
飞向腊子口,
奋勇夺天险。
位于岷山川西北通往甘南的重要隘口,
高500米,
长300米,
宽8米,
这里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红军每前进一步,
都会面临生与死的考验。
民谣云:“人过腊子口,活像过虎口”。
腊子口如老虎之口,吞吐着野性,
似饿狼之眼闪烁着凶残。
国民党第十四师鲁大昌部,
在腊子口重兵设防,
数座碉堡居高临下,
横在山间。
数百敌兵凭借天险,
以一当十,
不相信红军敢来挑战。
(激战腊子口)
红四团一位17岁的小红军,
名叫“云贵川”,
他只凭一个铁钩、一根长竹竿,
脚踩石头、手抠石缝,
一寸一尺地往悬崖上攀,
他出其不意地用手榴弹,
炸毁了敌人的重机枪阵地,
自己却身重数弹血染青山。
他无疑是红四团,
突破天险腊子口的最大功臣,
只可惜,他未能生还。
史诗没有记载他的真实名字,
他是英雄好汉“云贵川”。
红军于9月17日突破天险腊子口,
穷追敌军90里,
占领了岷县大草滩,
缴获数十万斤粮食,
2000多斤食盐。
毛泽东越过岷山,
心情豁然开朗,
“更喜岷山千里雪”的豪迈诗句,
飞向万里云端。
二
1935年9月20日
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
率领红军抗日先遣队陕甘支队7000余人,
到达甘肃宕昌县哈达铺,
此时是中央红军长征第340天,
距离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
还有29天时间。
当时,从国民党逃兵手中,
缴获的几张《大公报》,
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关注,
陕北有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
还有陕北根据地的领导人刘志丹,
哪里赤化了二十三个县。
谁也没有想到,
红军千寻万找的“家”,
就在这几张报纸的夹缝间。
中央红军第一次,
在哈达铺吃到了一顿饱饭,
大米、大饼、白面,
猪肉、羊肉、油盐,
红军的美餐如同过年。
9月22日,
中共中央在哈达铺关帝庙里,
召开了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大会,
毛主席在大会上说:
“同志们,胜利前进吧!
到陕北只有七八百里了,
哪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
就是我们的抗日前进阵地!”
毛主席挥舞着拳头,
结束了鼓舞人心的讲话,
雷鸣般的掌声响彻云间。
哈达铺铺开了红军走向家的路,
阳光成了指向陕北的箭头,
毛泽东的讲话成了,
红军抗日先遣队陕甘支队的精神食谱,
红军北上瞄准了家的方向。
三
1935年10月7日,
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遣队陕甘支队,
翻越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
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
六盘山,
北起宁夏海原县,
南起渭河峡谷,
南北走向,高插云天;
主峰海拔2928米,
古道六重,盘旋而上,
故云:“六盘山”。
这一天,
六盘山,天高云淡;
这一天,
云天上,飞翔大雁。
七千多名红军将士,
队伍恰似回家的大雁,
心情宛若明朗的高天。
红军统帅毛泽东站在六盘山上,
回望万里征程,
身披塞上秋光,
望着南飞的大雁。
胸中涌起“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铿锵誓言。
于是,
一首大气磅礴、豪情万丈的
《清平乐·六盘山》响彻云端: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一个统帅,
站在六盘山上,
有了长缨在手,
缚住苍龙的自信。
一个诗人,
有了自信,
豪迈的诗情。
四
1935年10月15日,
毛泽东率领红军抗日先遣队陕甘支队,
到达陕甘交界的耿弯镇,
红军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
陕北的黄土地,
向毛主席率领的红军,
张开了温暖而宽广的怀抱,
一个红军的“家”,
最大最温暖的“家”,
在这里向红军敞开了大门。
毛泽东深深地出了一口气,
如释重负地说,
这些从江西到这里的红军战士,
个个都是宝贝呀!
这些革命的种子,
将来会洒向全国。
人民是我们的母亲,
是养育我们的土地,
只要种子落地,
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中央红军到达黄土地陕北)
陕北的黄土地上。
蕴藏着一种古朴、粗狂,
雄浑、深沉而庄重的力量。
这里,
无高山而有高坡,
无大河而有大沟;
无深水而有深谷,
无红花而有红星。
毛泽东率领7000多名红军,
走在陕北高原的黄土地上,
穿行在大坡大谷、大沟大壑、
大梁大茆、大天大地之中。
人人脚下生风,
个个如虎似龙。
五
毛主席率领红军,
在黄土地构建的迷宫式的皱褶里,
忽而陷入低谷,
忽而爬上高坡,
忽而若隐若现梁峁之间,
忽而似退似进于沟壑之中,
这支队伍的背后,
是瑞金的红土地,
是于都的长征渡口,
是逶迤千里的五岭,
是鲜血染红的湘江,
是毛主席用兵如神的赤水,
是红军巧渡的金沙江,
是神兵飞夺的泸定桥,
是险象环生的雪山草地……
八万六千多人的中央红军,
从红土地走到黄土地,
从瑞金于都走到陕北高原,
仅剩下了七千多人,
三百六十九天的光阴,
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纵横十一个省,
占领过大小六十二个城市,
通过苗、瑶、彝、侗、藏、回等六个民族地区,
爬过了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六座雪山,
穿越了方圆一万五千二百平方公里的草地,
渡过的大河有二十四条,
跨越的山脉有十八座,
日平均行军三十七公里,
平均每天有一次遭遇战,
红军每行进一公里,
就有三四名红军将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英雄的红军儿女,
闯过了一道又一道天险雄关,
承受了一次又一次敌机轰炸,
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生死突围,
忍受了一程又一程饥馑冻馁,
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露营之夜,
趟过了一片又一片沼泽,
饥无食、住无房、寒无棉,
病无医、伤无药、死无悔……
这是何等悲壮的长征,
这是何等震撼人心的民族精神!
他们九死一生,
却又拖不垮、打不散、苦不倒!
他们骨瘦如柴,
却又骨头硬、意志坚、信念强!
他们衣衫褴褛,
却又作风严、纪律明、步调正!
他们伤兵满营,
却又心如铁、血如火、志如钢。
他们是苦难的中国最强健的心脏,
他们是危亡的民族最光明的希望!
有了他们,
中国的抗日就有了顶天立地的脊梁,
有了他们,
黑暗的中国就有了一簇燎原的火光。
我们的民族精神,
就是由这些走过二万五千里英雄好汉,
就是由这些最瘦最硬的骨头,
就是由这些走过万水千山的队伍,
就是由这些伤员病号,
用鲜血和生命铸造出来的!
用信念和意志摔打出来的!

用顽强和坚韧磨练出来的!
有了他们,
中国就不会亡!
民族就不会亡!
(革命圣地延安)
1935年10月19日,
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率领红军,
到达了吴起镇,
它是因战国时期,
魏国大将吴起率兵屯守此地而得名,
吴起镇是一个只有七户半人家的小镇,
但它却大得如同整个中国。
它成了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落脚的一个“家”,
毛泽东刚到陕北不久,
曾说过这样的话:
“有人说,陕北这地方不好,
地瘠民贫,但是我说,
没陕北就不得下地。
我说,陕北是两点:
一个是落脚点,
一个是出发点”。
长征后的毛泽东,
高瞻远瞩,
他比常人看得更远,
他比常人想得更深。
此日此时,
红军抗日先锋队的战旗上,
一个个弹洞,
一处处血迹,
在这里都化作了温暖明亮的窑洞,
在这里都化作了红艳艳的山丹丹。
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万水千山,
都在向这里汇聚,
都在向这里集合,
有了陕北这个落脚点,
毛主席就能和红军一起,
在这里站稳脚跟,
恢复元气;
有了这个出发点,
毛主席指挥的红军,
就能从这里冲向抗日战场的烽火硝烟,
就能向日本帝国主义讨回侵占的河山!
让我们站在陕北高原,
凭借浩浩雄风,
放声朗诵,
红军统帅毛泽东那气壮山河的《长征》诗篇吧!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作者赵太国独步长征照片剪辑
作者简介
赵太国,祖籍湖南新化,长于四川南江,1976年2月入伍,在巴丹吉林戎边十年,退役上校。出生于红军家庭,其父为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侦查科科长,其母为红四方面军总部女子连指导员。其纪实散文集《独步长征》被列入全军优秀读物,散文《关中菜花香》《北方冬天的魂魄》,分别入选陕西省初三年级、北大附中高三年级语文教材,先后十多次获得全国及省级文学奖。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2005年历时217天,从江西瑞金、于都至吴起、延安,沿着父母当年的长征足迹,独自徒步重走两万五千里长征路,创作了50多万字长征题材作品。
赵太国《长征组诗.出征》地址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c2c995710102v8eb.html
赵太国新浪博客地址链接:
http://blog.sina.com.cn/19351019ztg
收藏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