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描写水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关键词】

诗词名句,写景状物,自然风光,山水,长江

 

【名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描写水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出处】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注】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说明】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赏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描写的是李白初次出蜀渡过荆门一带所见之景,形象地描绘出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中的地理变化。李白生长在蜀地,见惯了崇山峻岭,当他首次见到广袤无际的平原时,心中是充满新鲜感的。他看到两岸的青山逐渐地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低平广阔的原野,刹那间他的心胸都开阔了很多。他远望长江,只见江水滔滔,奔涌而去,仿佛流向了荒漠辽远的原野,他心胸更加豁然开朗。着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变换情景真实地表现出来。这两句的镜头感极强,不仅将静止的山岭描摹出运动的效果,给人以流动感;还把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以及江天辽阔高远的特点都真切地表现出来。后句着一“入”字,写出了长江气势的博大,力透纸背,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石洲诗话》“太白云‘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少陵云‘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此等句皆适与手会,无意相合,固不必谓相为倚傍,亦不容区分优劣也。”

 

  (责任编辑:夏素筝)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90551/944520436012.html

更多阅读

古代送别诗集锦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集锦

赠汪伦------李白李白登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

渡荆门送别赏析翻译(初中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年代】:唐【作者】:李白【作品】:渡荆门送别【内容】: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注解】[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渡远]指乘船远行。[从]到

描述有关长江的诗句经典语句网 关于长江的诗句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边。刘禹锡·唐《浪淘沙》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情》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声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描写水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为网友吶蔚藍旳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