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故事 唐朝的历史故事 唐朝历史故事77

唐朝历史故事 唐朝的历史故事 唐朝历史故事77

   

   

  玄武门之变概述与背景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唐朝建立后,李渊封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协助处理军国大事,实力雄厚的次子李世民文武双全,武功卓著,由此形成两大势力。太子李建成联合弟弟李元吉,准备除掉李世民。

 

    在唐高祖统一国家的过程中,李世民参与策划了太原起事,而起事之后,在讨平群雄的战争中,他立功最大。李世民能征惯战,智勇兼备,已成为唐军事实上最重要的领导人,被高祖李渊封为“天策上将”,位在诸王之上,并兼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还诏令在秦王府中设置官属。李世民自恃才能和显功,在府中开置文学馆,延揽四方文学之士,这些人都成了李世民的谋臣策士。此外,李世民南征北讨,逐渐在天策府中网罗了不少勇将谋士。拥有了如此众多的谋士与勇将,秦王李世民的周围自然形成了当时政坛上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直接威胁到太子李建成。李建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就联合同样对李世民不满的齐王李元吉,采取曲意联络唐高祖的妃嫔以为内助、加强自己的实力、收买李世民的部下等策略来强化自己并削弱李世民的势力,甚至发展到在李世民酒中下毒的地步。

 

   到了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建成、李元吉和后宫妃嫔更是常常在高祖耳边说李世民的坏话,使高祖渐渐对李世民产生了猜疑,局势对李世民十分不利。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6月4日,李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人经玄武门入皇宫,埋伏在临湖殿附近,突然射杀了准备入朝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然后声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并派亲信“宿卫”高祖,迫使高祖接受了既成事实。三天之后,唐高祖宣布立秦王为太子,国家大事,一律由太子处理。当年8月,唐高祖李渊被迫让位,自称太上皇,李世民即位,称太宗。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历史上把这次政变,叫做“玄武门之变”。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在李世民支持下,十一月占领长安后,李渊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五月,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并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根据《唐创业起居注》中说,太原造反是李渊本人的主意。但是《唐书》中却说太原造反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子李建成性情松缓惰慢,喜欢饮酒,贪恋女色,爱打猎;高祖第三子、齐王李元吉,常有过错;二人均不受高祖宠爱。李世民功勋名望日增,高祖曾有意让他取代李建成为太子,李建成心中不安,于是与李元吉共同谋划,并答应李元吉在自己即位以后,立他为皇太子,所以李元吉倒向大哥李建成,为李建成尽心效力,他们各自交结建立自己的党羽,组成太子党,一起排挤李世民。然而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曾怀疑关于李建成、李元吉史料的真实性。司马光认为:李建成、李元吉虽然是顽愚之人,既然被李世民所杀,关于他们的记载,也很可能被史官渲染、污蔑。

 

    秦王李世民一方也不甘示弱,随着李世民在外屡立战功,威望日高,李渊先后封他为司徒(三公之一)、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中书令(亦相当于宰相),乃至无可再封时,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天策上将之职授予他,位在诸王之上,在朝中的地位仅次于李渊和太子李建成,且拥有众多支持者;秦王府内人才济济,与李世民的支持者们一起形成了秦王党,与太子党相抗衡。20世纪后,有很多历史学家怀疑高祖欲传位李世民、李建成谋害李世民等传闻可能是李世民掌权后制造出来的,为的是使自己的政变和即位合法化。

     二子争储

     李渊晚年宠幸的嫔妃很多,生了滕王李元婴等近二十位小皇子,他们的母亲争相交结各位年长的皇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曲意侍奉各位妃嫔,奉承献媚、贿赂、馈赠,无所不用,以求得皇帝的宠爱。也有人说他们与张婕妤、尹德妃私通乱伦,宫禁幽深神秘,此事无从证实。当时,太子东宫、各王公、妃主之家以及后宫妃嫔的亲属,在长安横行霸道,为非作歹,而主管部门却不敢追究。李世民住在承乾殿,李元吉住在武德殿后院,他们的住处与皇帝寝宫、太子东宫之间日夜通行,不再有所限制。太子与秦、齐二王出入皇帝寝宫,均乘马、携带刀弓杂物,彼此相遇只按家人行礼。太子所下达的令,秦、齐二王所下达的教令和皇帝的诏敕并行,有关部门不知该听哪个的命令,只有按照收到的先后为准。李世民不去讨好诸位妃嫔,所以嫔妃们很生气,争相称赞李建成、李元吉而诋毁李世民。

 

    李世民平定盘踞在洛阳的王世充以后,高祖让贵妃等几人到洛阳挑选隋朝宫女和收取仓库里的珍宝。贵妃等人私下向李世民索要宝物并为自己的亲戚求官,李世民回答道:“宝物都已经登记在册上报朝廷了,官位应当授予贤德有才能和有功劳的人。”没有答应她们的任何要求,因此妃嫔们更加恨他。李世民因淮安王李神通有功,拨给他几十顷田地。张婕妤的父亲通过张婕妤向高祖请求要这些田,高祖手写敕令将这些田赐给他,李神通因为秦王的教令在先,不让田。张婕妤向高祖告状道:“陛下敕赐给我父亲的田地,被秦王夺去了给了李神通。”高祖因此发怒,责备李世民说:“难道我的手敕不如你的教令吗?”

 

   过了些天,高祖对左仆射裴寂说:“这孩子长期在外掌握军队,受书生们教唆,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儿子了。”尹德妃的父亲尹阿鼠骄横跋扈,秦王府的官员杜如晦经过他的门前,尹阿鼠的几名家僮把杜如晦拽下马,揍了他一顿并打断了他一根手指,说道:“你是什么人,胆敢过我的门前不下马!”尹阿鼠怕李世民告诉皇帝,先让尹德妃对皇帝说:“秦王的亲信欺侮我家人。”高祖又生气地责备李世民说:“我的妃嫔家都受你身边的人欺凌,何况是小老百姓!”李世民反复为自己辩解,但高祖始终不相信他。

 

    李世民每次在宫中侍奉高祖宴饮,面对诸位妃嫔,想起母亲太穆皇后死得早,没能看到高祖拥有天下,有时不免叹气流泪,高祖看到后很不高兴。各位妃嫔趁机暗中一同诋毁李世民道:“天下幸好平安无事,陛下年寿已高,只适合娱乐娱乐,而秦王总是一个人流泪,这实际上是憎恨我们,陛下作古后,我们母子必定不为秦王所容,会被杀得一个不留!”因此相互对着流泪,并且说:“皇太子仁爱孝顺,陛下将我们托付给太子,必然能获得保全。”高祖也为此很伤心。从此高祖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对李世民逐渐疏远,而对李建成、李元吉却日益亲密了。

 

    太子中允王圭、太子洗马魏徵劝说太子道:“秦王功盖天下,内外归心;而殿下不过是因为年长才被立为太子,没有大功可以镇服天下。现在刘黑闼的兵力分散逃亡之后,剩下不足一万人,又缺乏粮食物资,如果用大军进逼,势如摧枯拉朽,殿下应当亲自去攻打以获得功劳名望,趁机结交山东的豪杰,也许就可以保住自己的地位了。”太子于是向高祖请求带兵出征,高祖答应了。武德五年十一月初七甲申日(公元622年12月14日),高祖下诏命太子李建成带兵讨伐刘黑闼,陕东道大行台及山东道行军元帅、黄河以南、以北各州均受李建成处置,他有权随机行事。

 

    齐王李元吉劝说太子李建成趁早除去秦王李世民,他说:“我自当替哥哥亲手将他杀掉!”李世民随从高祖前往李元吉的府第,李元吉命令护军宇文宝埋伏在寝室里,准备刺杀世民。李建成生性颇为仁爱宽厚,连忙制止了他。李元吉恼怒地说:“我这是为哥哥着想,对我自己有什么好处!”

 

    李建成擅自召募长安及各地的骁勇之士两千多人,充当东宫卫士,让他们分别在东宫左右长林门驻扎下来,号称长林兵。李建成还暗中让右虞候率可达志,从燕王李艺那里调集来幽州骁勇精锐的骑兵三百人,将他们安置在东宫东面的各个坊市中,准备用他们来补充在东宫担任警卫的低级军官,结果被人告发。高祖召见李建成,把他责备了一番,将可达志流放到巂州。

 

    庆州都督杨文干曾经在东宫担任警卫,李建成亲近并厚待他,私下里让他募集勇士,送往长安。高祖前往仁智宫,命令李建成留守京城,李世民与李元吉一起随行。李建成让李元吉乘机图谋李世民,他说:“关系到我们安危的大计,就决定在今年了!”李建成又指使郎将尔朱焕和校尉桥公山将盔甲赠给杨文干。两人来到豳州的时候,上报发生变故,告发太子指使杨文干起兵,让他与自己内外呼应。还有一位宁州人杜风举也前往仁智宫讲了这一情形。高祖大怒,借口有别的事情,以亲笔诏书传召李建成,让他前往仁智宫。

 

    李建成心中害怕,不敢前去。太子舍人徐师谟劝他占据京城,发兵起事;詹事主簿赵弘智劝他免去太子的车驾章服,屏除随从人员,到高祖那里去承认罪责。

 

    624年7月14日,李建成决定前往仁智宫。还没有走完六十里的路程,李建成便将所属官员,全部留在北魏毛鸿宾遗留下来的堡栅中,带领十多个人骑马前去进见高祖,向父皇伏地叩头,承认罪责,身体猛然用力,自己摔了出去,几乎晕死过去。高祖的怒气仍然没有消除。当天夜里,高祖将他囚禁在帐篷里,给他麦饭充饥,让殿中监陈福看守着他,派遣司农卿宇文颖速去传召杨文干。宇文颖来到庆州,将情况告诉了杨文干。于是,杨文干起兵造反。高祖派遣左武卫将军钱九陇和灵州都督杨师道攻击杨文干。

 

     624年7月16日,高祖传召秦王李世民商量此事。李世民说:“杨文干这小子竟敢做这种狂妄叛逆的勾当,想来他幕府的僚属应当已经将他擒获并杀掉了。如果不是这样,就应当派遣一员将领去讨伐他。”高祖说:“不能这样。杨文干的事情关连着李建成,恐怕响应他的人为数众多。你最好亲自前往,回来以后,我便将你立为太子。我不愿意效法隋文帝去诛杀自己的儿子,届时就把李建成降为蜀王。蜀中兵力薄弱,如果以后他能够事奉你,你应该保全他的性命;如果他不肯事奉你,你要捉拿他也容易啊。”

 

    高祖因为仁智宫建造在山中,担心盗兵突然发难,便连夜率领担任警卫的军队从南面开出山来。走了数十里地的时候,太子东宫所属的官员相继到来,高祖让大家一概以三十人为一队,分派军队包围、看守着他们。第二天,高祖才又返回仁智宫。

 

    李世民出发以后,李元吉与嫔妃轮番替李建成求情,封德彝又在外朝设法解救李建成。于是,高祖改变了初衷,又让李建成回京城留守。高祖只以他致使兄弟关系不和睦的过错而责备他,将罪责推给了太子中允王圭、左卫率韦挺和天策上将府兵曹参军杜淹,将他们一并流放到了巂州。当初,洛阳平定以后,杜淹长时间没有得到升迁,打算谋求事奉李建成。房玄龄认为杜淹狡诈的招数很多,担心他会教唆引导李建成,越发对李世民不利,便向李世民进言,将杜淹推荐到天策上将府任职。

 

   624年7月21日,杨文干攻陷宁州,驱赶劫掠官吏与百姓出城,占据了百家堡。秦王李世民的军队来到宁州以后,杨文干的党羽便全部溃散。七月初五癸酉日(7月25日),杨文干被自己的部下杀死,他的头颅被传送到京城。李世民捉获了宇文颖,将他杀掉。

 

    太子进谗    有人劝高祖说:“突厥之所以屡次侵犯关中地区,是由于我们的人口与财富都集中在长安的缘故。如果烧毁长安,不在这里定都,那么胡人的侵犯便会自然平息下来了。”高祖认为有道理,便派遣中书侍郎宇文士及越过终南山,来到樊州、邓州一带,巡视可以居留的地方,准备迁都到那里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和裴寂都赞成这一策略,萧瑀等人虽然知道不应当如此,却不敢谏阻。    秦王李世民挺身而出,劝谏道:“北方少数民族为祸中原的情况自古就有。陛下凭着圣明英武,创建新王朝,安定中夏,拥有百万精兵,所向无敌,怎么能因有胡人搅扰边境,便连忙迁都来躲避他们,使举国臣民感到羞辱,让后世来讥笑呢?那霍去病不过是汉朝的一员将领,尚且决心消灭匈奴,何况儿臣还愧居藩王之位呢!希望陛下给我几年时间,请让我把绳索套在颉利的脖子上,将他逮到宫阙之下。如果到时候不成功,再迁都也为时不晚。”    高祖说:“说得好。”李建成却说:“当年樊哙打算率领十万兵马在匈奴人中间纵横驰骋结果失败了,秦王的话该不会是和樊哙的相似吧!”李世民说:“面对的情况各有区别,用兵的方法也不相同。樊哙那小子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不超过十年,我肯定能够将漠北地区平定下来,并不是凭空妄言啊!”于是,高祖不再迁都。李建成与嫔妃因而共同诬陷李世民说:“虽然突厥屡次在边疆上为祸,但只要他们得到财物就会撤退。秦王假托抵御突厥的名义,实际上是打算总揽兵权,成就他篡夺帝位的阴谋罢了!”

    高祖在京城南面设场围猎,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都随同前往,高祖命令三个儿子骑马射猎,角逐胜负。李建成有一匹胡马,膘肥体壮,但是喜欢尥蹶子,李建成将这匹胡马交给李世民说:“这匹马跑得很快,能够越过几丈宽的涧水。二弟善于骑马,骑上它试一试吧。”李世民骑着这匹胡马追逐野鹿,胡马忽然尥起后蹶,李世民跃身而起,跳到数步以外站稳,胡马站起来以后,李世民再次骑到马身上,这样的情况连续发生了三次。李世民回过头来对宇文士及说:“他打算借助这匹胡马害我,但人的生死自有命运决定,就凭他们能够伤害到我吗?”

 

    李建成听到此言,乘机教唆与他偷情的嫔妃在高祖耳边诬陷李世民:“秦王自称:上天授命于我,正要让我去做天下的主宰,怎么会白白死去呢!”高祖大怒,先将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召来,然后又把李世民召来,责备他道:“谁是天子,上天自然会授命于他,不是人的智力所能够谋求的。你谋求帝位之心怎么这般急切呢!”李世民摘去王冠,伏地叩头,请求将自己交付执法部门查讯证实自己没有说过这种悖逆之话,高祖仍然怒气不息。适逢有人奏称突厥前来侵扰,高祖这才改变了生气的面容,转而劝勉李世民,让他戴上王冠,系好腰带,与他商议对付突厥的办法。

 

    武德七年闰七月廿一己未日(公元624年9月9日),高祖颁布诏书命令李世民与李元吉率领兵马由豳州出发抵御突厥,在兰池为他们饯行。每当发生敌情,高祖总是命令李世民前去讨伐敌人,但在战事平息以后,高祖李渊对李世民的猜疑却越发加重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93351/957055513156.html

更多阅读

我想知道汉朝唐朝的官话是什么_由子木 唐朝官话朗读

我觉得应该要已现在的闽南及福州一带的方言为准。因为众所周知,福建乃唐朝大将王审之所开发,在之前,福建只有闽越土人。今天的闽南语被称为河洛话,所谓河洛话就是当年的中原的语言。在福州,男子被称为唐部人,意思就是唐朝的男子,等等。所以

大唐的外来文明盛世大唐唐朝的外国人 唐代的外来文明

唐朝的外国人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这些人是怀着不同的目的到唐朝来的:他们中有些是出于猎奇,有些是心怀野心,有些是为了经商谋利,而有些则是由于迫不得已。但是在

闽南话真的是唐朝的官话吗? 明朝的官话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長李远哲曾在报章上表示:如果唐朝美女楊贵妃从墓地跑出來,他讲的话跟我們現在说的闽南话是一样的。意即閩南语是唐時的官话,然而闽南话真的是唐朝的官话吗?今日闽南人自称唐人,把家乡称为唐山都源于唐朝这段历史。台湾

守宫砂小说 唐朝的平阳公主李秀宁是怎么死的?

唐朝的平阳公主李秀宁是怎么死的?平阳公主(?年――623?年)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也是李渊嫡妻窦氏(窦皇后)的爱女。她是一个真正的巾帼英雄,才识胆略丝毫不逊色于她的兄弟们。但她的名字和出生日期在记录其事迹的《旧唐书》和《新

有关百战百胜的故事 百战百胜的历史故事

现在N多人说白起一生不败,岳飞一生不败,但是纵观二十四史,真正所向披靡、百战百胜的只有故燕国太原王慕容恪。助人为乐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百战百胜的历史故事,希望大家喜欢!百战百胜的历史故事慕容恪,昌黎棘城(

声明:《唐朝历史故事 唐朝的历史故事 唐朝历史故事77》为网友面朝阳心亦朝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