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韵集》
第一章 三世循环
乱世之时:力者尚,智者下,贤者隐。
治世之时:智者尚,力者用,贤者升。
盛世之时:贤者尚,智者用,力者行。
第二章 三心相求
利、形、行,利为心、形为体、行为华;
生、情、信,生为心、情为体、信为华;
慧、智、序,慧为心、智为体、序为华。
欲求利心,以情为工,以序为用而得之;
欲求生心,以智为工,以行为用而得之;
欲求慧心,以形为工,以信为用而得之。
三心相欲相求,凡物之始生,三心具备;物之始衰,三心渐离而有失,失尽则亡。
无利之生虚无,无生之慧空寂,无慧之利混沌。
故三心拱元,守全而勿偏,偏则易失,失尽则亡。
第三章 三极三反
任能力,过则失其序,以智驭力,任则有度;
尽性情,过则失其气,以力主情,尽则有节;
极智慧,过则失其旨,以情统智,极则有简。
任、尽、极,阳之生也;驭、主、统,阴之收也。
阴阳合抱,形神不离。
第四章 天机莫露
知因果,执其因、循其律、行其事,则得果。此为顺,顺则得信,有如弦张,信主弦张,则律可演、可择,果可得。
知因果,执其果、择其事、行其律,则失因。此为逆,逆则失信,有如弦弛,信失弦弛,则律可行而不演,可定而不可择,如是则因不为因、果不为果,既失其因,又失其果。
故天机莫露,藏机怀信,张弓寻射,虽不中亦不远矣。
天机泄露,明机失信,弦弛弓闲,虽中亦失之矣。
第五章 天心即我心
受天心而萌动,因信念而择方向,循规律而行动,由是身形成。
何为天心?天心即我心。
第四章 顺风行船
顺天之力以成我心,承精微之意以成我序,力行以成我形。
不求船得顺风,但能顺风行船。
第五章 恒常

人生苦短,虑及万代方可言永生;
身用有度,忧及天下才能谋大有;
阴阳常变,本于生物始当论常恒。
第六章 互为主
势为情主,情为智主,智为势主,此三道循环谐生,则神生于兹。
势偏则情乖,情乖则智不正,智不正则势衰,此三道循环克虐,则灭始于兹。
司政为民主,民为纲纪主,纲纪为司政主,此三道循环谐生,则治生于兹。
司政偏则民乖,民乖则纲纪不正,纲纪不正则司政衰,此三道循环克虐,则亡始于兹。
性为体主,体为心主,心为性主,此三道循环谐生,则命生于兹。
性偏则体乖,体乖则心不正,心不正则性衰,此三道循环克虐,则死始于兹。
是故:三道谐生,主生;三道克虐,主亡。
第七章 放任众生
爱恨情仇莫尘封
放天下
任众生
万紫千红何须功
收余利
享天成
第八章 文明之化
欲主近,多用则竭。信主远,久持则生。智主用,智众则荣、则竞、则变。
故近驱之以欲,远驱之以信,成功以智。
以欲驱远则乱,以信驱近则怠,不以智取功,则功不成。
故纵欲、即动可也,不可以凝聚众心;立信、凝聚众心可也,不可以使即动。尽智、成功可也,不可以使众自化。
故欲信智三位一体,文明之化不可或缺也。
第九章 三生三用
慧由心生,智从行得;慧,心之显也,智,慧之用也;智慧一体,不可分也。
行由智生,动从能得;行,智之显也,动,行之用也;行动一体,不可分也。
能由动生,心从慧得;能,动之显也,心,能之用也;心能一体,不可分也。
智慧之用,由心到行,故行当随心也。故观行可知心。
行动之用,由智到能,故能当由智也。故察能可知智。
心能之用,由动到慧,故慧当从动也。故明慧可知动。
以心生智慧,以智生行动,以动生心能,三生三用,万物所以相生相用也。
第十章 茶饮
一饮口齿香
二饮咽喉润
三饮穿肠胃
四饮沁脾肺
五饮经脉通
六饮心意静
七饮神气清
此时
思通幽
耳天琴
百序化
灵趣生
虽似水而有心
虽如风却有形
仰视俯察
天宇微子通为一体
记忆推想
古往今来贯为一脉
推因察果
千弦万律响彻一声
而灵蕴其中
不搅之而有形
欲捉之却无踪
唯怀之而行化
其迹方明
以茶通之
得其清
第十一章 彰天心
明心以与万物相通,众生一心,故可通。
生智以为万物所用,智可续演,故可用。
力行以成万物之利,力行之功不可没,故可取之以为利。
我欲以此三策,为万物谋,为万代谋,以彰天心。
第十二章 受天命
久思逻辑变幻、时空流转,渐觉万物之所以存在,皆受命于天。
天命曰:保有其心、激扬其道、普施其利,其心曰生。
既不保有其心,则失其道、散其利、灭其形。
天汰万物,或以其心不足,或以其道不足,或以其力不足。
天生万物,或因其心萌,或因其道萌,或因其力萌。
心胜道,道胜力,力胜心,三道循环,无有终始。
第十三章 知心同心
欲知其心,先察其所尚之利,知其所尚之利,则知其心所向;次察其习,知其习,则知其心之所束;三察其智与惠,知其智慧,则知其心之所动;四察其质,知其质,则知其心之所成。
欲同其心,先同其所尚之利,次同其习,三同其智慧,四同其质。
欲降服其心,先设利使之驱;次设行之礼仪、制度,使其有所束;三教其智,使其心之所动趋同;四扬好乐,使其心之所成趋同。
第十四章 生智慧
欲知其智,先知其用,知其用则知其智之所向;欲知其慧,先知其习,知其习则知其慧之所向。
欲知其智,次知其识,知其识则知其智之所束;欲知其慧,先知其所乐,知其乐则知其慧之所束。
欲知其智,三知其尚利,知其尚利则知其智之所动;欲知其慧,三知其利,知其利则知其慧之所动。
欲知其智,四知其志,知其志则知其智之所由来;欲知其慧,四知其心,知其心则知其慧之所由来。
故欲生智,先明其用,次丰其识,三求其效,四定其志向。
故欲生慧,先定其习,次明其乐,三从其性,四服其心。
第十五章 疏利益
欲明其利益,先知其质,知其质则知其利益之所向;次知其心,知其心则知其利益之所束;三知其行与习,知其行与习则知其利益之所用,四知其智慧,知其智慧则知其利益之所由来。
故欲疏其利益,先定其质,次明其心,三滤其行与习,四生其智慧。
第十六章 成行习
欲成其行与习,先定其心,心定则行习之所向定;次明其智慧、礼仪、制度,智慧、礼仪、制度明则行习有所束;三简梳其性,简梳其性明则行习有所追;四成其利,成其利则行习有所由来。
第十七章 养素质
欲养其素质,先生其智慧,智慧生则其素质所向定;次梳其利益,利益梳则素质所束定;三明其心,其心明则素质之所追明;四成行习,行习成则素质由来定。
第十八章 义与利
生身者利,生余利者义;余利皆因有身,及其无身,余利亦失;身之义皆因生余利,及其无义,身亦若亡。故身与余利不可分也。
利前义,义后利;见利忘义,终伤及其利;行义失利,终亡及其义。故义与利不可分也。
义胜利则史,利胜义则野,义利彬彬,然后君子。
第十九章 逗心趣智
忧不及众生,思不及万物,虑不及千古,则智虽精巧而不能致远。
忧及众生,思及万物,虑及千古,则智虽粗略而可构广厦。
何也?信胜智也。心远则智大,逗心则趣智。
故欲明哲,当放眼天下,胸怀万物,心挂往来。
第二十章 大同之境
江山如画,丹青失色;就食于山林,有作而无劳;安然所居,舟车弃用;阐幽发微,体心生道。
与日月同升降,与万物共生息;风起意生,雨落情降,天下一心。
分而演之,合而用之,勿有相悖,是谓大同之境。
第二十一章 三观
行之以为常,习也,观其习而知其所安;
安而后志生,观其志而知其常思;
思之规范,智也,观其智而知其能行。
第二十二章 生为心
行之所以能成,皆因智慧之所构规,行之所以成,皆为彰显道义;
义之所以能显,皆因普行之所推,义之所以显,皆为抉择与灌注因果之链;
智慧之所以能演,皆因义之抉择与灌注,智慧之所以演,皆为构规万物之行;
义智行交替循环,其心为生。
第二十三章 无安不久
久行生信,久信生智,久智生行,此序循环相用,万物循之而不知,谓其自然,谓其化生。
辩行升智,以智胜行;演智升信,以信胜智;立信升行,以行胜信。此序循环相用,万物知而追之,谓其主动,谓其升化。
化生自然,万物循之而安;升华主动,万物循之而求乐。
无安无以久,无乐无以进。
第二十四章 虚极之问
何物无目而视、无耳而听、无足而行、无翅而升、无心而通?
何物闭门而造,造即中用?不学而知,知即道理?
何物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至大括宇宙,至小无有间?
何物不自彰而彰它、不它励而自励,故能动时隐、静时显?
第二十五章 方外
心在方内,有方则自在,无方则不自在;
心在方外,无方则自由,有方则不自由;
所以,欲求自在,收心验方;欲求自由,方外无方。
第二十六章 归真
去无所去之处,则弃舟车;得无所得之物,则废方技;述无所述之意,则忘文言。
草石无足,桃李不言;无足、但取自足之物,不言,只显本色之性。
故左右奔波、莫如居中而待;机变无常,莫如守道而化;阴阳反复,莫如归真而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