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齐国主将是谁 长勺之战齐国主将

  长勺之战齐国主将

  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巩固了自己的君主地位后,开始对曾经自己的敌人展开讨伐,而鲁国就是他眼中钉的一个。

齐桓公

  齐桓公用人不避嫌,管仲曾经是自己的死敌公子纠的部下,管仲还曾经差点将齐桓公刺杀,后来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就没地方去了。但是听说管仲要来,齐桓公表示欢迎,这体现了一代君王的大度,也许管仲也正是因为看重了齐桓公的这一点。

  所以在齐桓公执意要攻打鲁国的时候,管仲念在这份情谊,曾经劝说过齐桓公不要盲目开战,但是齐桓公不听,或许是他又想起了当初管仲刺自己的那一剑。

  齐国对于这一战的定义是志在必得,部下进攻的步伐也是势如破竹,但让齐桓公没有想到的是,面对毫无胜算的大军压制,鲁国为什么这么能沉得住气,齐军先后两次鸣鼓进军,都被鲁国用弓箭手挡了下来。

  不仅颗粒无收,士兵也渐渐失去了先前的斗志,再拖下去必定对齐军不利,在犹豫要不要撤军的时候,鲁国开始还手了,这时候,齐国的士兵将领都失去了战斗的欲望,作战靠的是勇气,现在齐国的士兵看到鲁国的士兵逃都来不及,还哪有功夫去战斗。

  这会不撤退都不行,因为准备不充分,齐军在撤退的时候,毫无规章,这正给鲁国乘胜追击的好机会,长勺之战虽然规模不大,但是确是对齐国扩张的一次打击,对鲁国实力的一次证明,给鲁庄公积极为民的肯定。

  长勺之战的背景

  公元前770年,周王朝名存实亡,中国历史也进入了诸侯崛起,争夺势力范围的大国争霸时代。而齐国和鲁国都是西周年间重要的封地,两国相邻,在领土问题上免不了有多多少少的纠纷,长勺之战就是在如此特殊的背景下产生的。

长勺之战背景

  当时的鲁国位于现在的山东,曲阜嘛,因为是孔子的故乡,所以也就特别推崇周朝的礼乐制度,但是和齐国比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至于齐国,过去是姜子牙的封地,这片土地上土壤肥沃,地理位置也十分优越。姜子牙立国后推行一系列利于发展的政策,推行礼制,因地制宜,重用贤人,这就导致齐国经济发达,实力强大,从西周到春秋都是老大一般的存在。

  周庄王十一年,齐国内乱,君主之争让整个齐国的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后来公子小白在和公子纠的王位争夺中获得先机,成为日后著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因为当初鲁国支持自己的对手而怀恨在心,鲁国想要派大军送公子纠返国,受到齐桓公打压,双方交战,鲁庄公把大旗插在将领的车上,自己才捡回一条命,鲁国大败。

  之后鲁庄公吸取教训,痛定思痛,他先后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取信百姓,祭祀神明,和百姓有难同当,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在长勺之战中,也因为贤德受到了到了有远见卓识的曹刿的帮助,以少胜多,战胜齐国。

  长勺之战简介

  长勺之战是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两国发生的一次交战,这场战役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案例的典型。

长勺之战

  在春秋时期,虽然各个诸侯国表面上尊敬周天子,但是各国都是野心勃勃,想要自己统一天下,在经过几代国君的努力下,齐国迅速发展成为春秋时期的大国。

  公元前686年,齐国国内发生内乱公子小白即位,就是春秋时期赫赫有名的齐桓公公子纠逃到鲁国,鲁王公开支持公子纠争夺王权,齐桓公原先就对鲁国不满,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不顾管仲的劝说,执意要攻打鲁国。

  鲁庄公得知齐国大军来犯,决定动用国家力量来和齐国抗衡,鲁庄公准备发兵的时候,曹刿自荐想要参与战争。曹刿曾经问过鲁庄公,你凭什么相信自己的部下会为您付出生命,鲁庄公说我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百姓,从不亏待他们,我尊敬神明,都有祭祀他们,我在受理案件的时候一定明察秋毫,给百姓一个交代。曹刿认为他尽到了作为君王的责任,具备了与齐国一战的资格。

  两军在长勺展开决战,等到列阵完毕,鲁庄公想要击鼓出击,来个先发制人,曹刿建议鲁庄公严守阵地,以逸待劳,等待击败敌军的关键时期,鲁庄公同意了。齐国军队凭借自己的强大兵力,分外嚣张,士兵们也是急功近利,结果连连三次出击,对鲁国都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这下齐国的军队缺乏战斗经验的弊端就暴露出来,这时候的齐军开始士气低落,曹刿看到这样的情景,下令发动进攻,鲁国军队憋了好久,一听到战鼓声,士气高涨一鼓作气,给敌人重创,齐军哪里想到自己的军队这样的不堪一击,下令撤退,这仗咱不打了。

  鲁庄公见时机已经成熟,想要乘胜追击,曹刿先看了敌人撤退时车轮的留下的印子是否整齐,敌军的战旗是不是整齐,再判断齐军真的是逃跑而不是战略撤退半路埋伏后,才同意鲁庄公,鲁国大胜。

  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

  长勺之战中鲁国以少胜多的案例成为后世军事家研究的典范,那么究竟有哪些原因促成了这一结局呢?战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战时把握了有利的战机,战后能准确的说出胜利的原因,这三点充分说明鲁国的胜利是可预见的。

长勺之战胜利的原因

  在鲁庄公想要与齐国殊死一搏的时候,曹刿曾经问他,主公凭什么认为手下的人民就一定会为您效忠,鲁庄公想了一下说,我平时救济贫苦的百姓,对他们不会征税太多,不增加百姓的额外负担。曹刿说这只是小恩小惠,很多君王都可以做到的。

  鲁庄公又说,我秉承周礼,时常祭祀神明,求神明的保佑态度也很诚恳,曹刿说这还不够,对神明尊敬是应该的,和主公您的表现无关。

  鲁庄公最后说,我在处理民众案件的时候,明察秋毫,不放过任何一个坏人,给每一位受害者一个交代,不让冤假错案发生。曹刿听到这一点我就放心了,我将辅佐主公左右战局。

  大战一触即发,齐国的军队急功近利,想要克敌先机,曹刿让鲁庄公按兵不动,齐军因为两次进攻得不到想要的目的,开始出现急躁的情绪,原先的斗志现在也没了一半,曹刿让鲁庄公现在立马下令,全力围攻齐军。

  在齐军要丧失斗志的时候,忽然听到四周锣鼓喧天,鲁国的军队从四面八方杀过来,自己先乱了阵脚,再加上先前的进攻无果,让士兵们失去了战斗的意志。但是鲁国人可不是这样,他们这一口憋了好久的气终于能有机会出一出了。

  齐军大败撤退,曹刿来到阵前,观察到敌人的战旗倒塌,士兵也丢盔卸甲,战车撤退的痕迹也没有什么规章,下令乘胜追击,鲁国大胜。

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齐国主将是谁 长勺之战齐国主将

  战后,曹刿总结说,打仗全凭勇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敌人士气低落的时候,正是我方士气高涨的时候,在敌军撤退的时候,我担心会遭到埋伏,但是观察了时局之后,发现是自己多虑了。正因为这样才导致了我们可以以少胜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93951/65154155941.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河西书简:长平之战与清川江战役的惊人相似!

原文地址:河西书简:长平之战与清川江战役的惊人相似!作者:星海潮音这天看央视记录频道中的《复活的军团》,关于长平之战的复原过程,突然发现竟然与抗美援朝战争中第二次战役——清川江战役有着惊人的相似。现罗列如下:1、临阵换将长平之

中国古代史籍的一个通病:夸大兵力——以长平之战为例

本人关注长平之战已久,因对军事动员、后勤较为了解,更兼阅读了近年大量的研究文献,遂以此战为例,点破中国古代史籍夸大兵力的通病。一、长平之战过程还原此战记载,一般追溯至《史记》的《白起王翦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亦有所涉及。

回忆天津之战 陈长捷 陈长捷的子女

回忆天津之战 陈长捷8801注:原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的这篇回忆录发表在《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三辑上,原题目叫《天津抗拒人民解放战争的回忆》,因敲字很辛苦(原文长达40页),删掉了陈自我贬损的内容。敬请原谅。从来华北各军阀的火并混战,乃至

长平之战坑杀40万降卒是白起谎报战功 长平之战谎报战功

长平之战是个传奇。尚武之人盛赞白起战神,一仗杀敌45万空前绝后,寰宇鲜有举世无双;悲悯之士怒斥白起人屠,南京大屠杀机枪大炮连带平民妇孺不过30余万,长平成中国历史悲苦记忆,挥之不去伤心地。然而且慢,无论是崇拜抑或是鄙视之前,我们应该

声明:《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齐国主将是谁 长勺之战齐国主将》为网友思君恨君君不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