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每位摊主写的自我介绍:自己的摊位号、摊位年份、售卖方向。它们组成了一面色彩斑斓的墙。(由不是美术馆提供)
人们去菜市场寻找生活之气。但一国之都北京的菜市场,总要有些不同。比如位于东三环的三源里菜市场,不远处环绕了各国使馆,外国人众多,于是被赋予额外使命:是国家的窗口,也要满足不同人口的生活所需。每位三源里菜市场的摊主,也在这使命中,品味着甘苦。
严格算来,三源里菜市场真正入驻北京东三环顺源街是1992年,此地“退路进厅”建起蔬菜大棚,随后的20多年里,“蔬菜大棚”有了门窗、大理石地面、下水道、统一的门脸,十几个摊位。一度,摊位扩展到300多个,重又规范管理回到今天的136个。
张海标和妻子钟小琴2011年才进场,但俨然已经是这里的代言人了。刚提出聊一聊的请求,张海标立刻露出拒绝的表情。媒体都对他们“80后大学生”的身份感兴趣,拍摄和采访他尽量配合,写的东西有的看,有的看不见。出名真麻烦,实在“太影响做生意了”。
姓名:张海标
年龄:34岁
籍贯:福建
经营品类:欧美食品为主
经营年限:5年
传承代数:一代
未来计划:在寻找合适的店长,解放自己去开拓更大的市场
2001年,张海标大二,读国际贸易专业,北京申奥成功对他刺激很大。这么多外国人来北京,他们住哪儿、穿什么、吃什么?他脑子转得飞快:未来几年,欧美食品食材的需求一定很大。
那个时候,北京城菜摊的主力还是大白菜和土豆,渤海的海产偶尔运进来,是做炸酱面的罕物,南方水菜极少,一般市民可以在“马克西姆”或者“莫斯科餐厅”这些高级地方吃到牛排红酒奶油杂拌等,但如果自己要在家里做,真是难。做奶油芦笋,如果没有芦笋,还可以换青菜,但有时连奶油竟然也会缺乏,餐具也是大问题。这时,使馆太太就会请司机开车出门,来到三元东桥附近一条非常小的街上,交通很差,因为在路边抽着烟等的司机不少,没人敢管这些挂着黑色牌照的车,常常“途为之塞”。
这里跟北京别的街市不同,外籍顾客占了三分之一,店主不懂他们的话,就睁着眼等着,过来一个肤色相同的就问,总能沟通顺畅。
架子上摆着红酒,机器割着牛排,塑料袋里封存着新鲜迷迭香和鼠尾草,冰箱里卧着黄油和奶酪,鱼档陈列着从赤道到寒带的各类海鲜——各大强国轮番上场,伺候顾客的胃肠。各种肤色和口音的人都能找到家乡的味道。
这就是三源里,“大白菜海洋”里的孤岛。它的名气一向不温不火,北京太大,不是资深吃货或者做食品行业的熟人,眼里是没有它的,就像没有海图的水手错过一座小岛。
菜市场里的先行者
2003年,张海标大学毕业。在他的大部分同学找到一份与专业并不对口的工作时,张海标熟练接手了父母的中式食材批发生意,并建立自己的品牌网站,之后不久,他果断关掉网站并转行欧美食材批发。这几乎等于从头做起——发展自己的第一家客户……到2008年奥运会举办之时,三源里菜市场里几个摊位和周边的若干大使馆都已经成为他的固定客户。
2010年,张海标入驻了三源里菜市场。在其他几家摊位还在暗自学习张海标的装修风格、码货技巧之时,他已经在酝酿更大的发展计划:成为国外的众多食品品牌在北京、中国甚至亚洲的独家代理商。然而,在找到并培养出一个合适的店长来解放自己之前,张海标不知道还会在这个菜市场被困几年。
一个摊位和一套北京大三居
和张海标一样风生水起寻找更大空间的还有他的一个老乡,同做食材的福建人张小华。
姓名:张小华(Lisa)阿林
年龄:34岁 31岁
关系:姑嫂
籍贯:福建
经营品类:东南亚调味品为主
经营年限:12年
传承代数:一代
未来计划:继续做下去
她从钱夹拿出一封信,18年前她第一次离家打工,想家得要命,父亲写了封信来,从此没有离过身。
刚到三源里时,张小华兜里的电话跟她的人一样勤快。晚上9点,人家下班了,她还在送货。电话响了,是客户的普通话,带着笑说完挂了,再响,是熟悉的福建话。每天好几个,她从来不烦。家里人支持她打拼,又担心她的安全,所以每到晚上两个姑子就一个劲儿问:“嫂子你到家了吗……嫂子,这么晚,不要再给人送货了……”
大姑子二姑子在福建老家没什么发展,只好守着父母亲公公婆婆。张小华生了孩子都送回老家,她们也帮着带。后来她在北京买了大三居,第一件事就是把两个姑子接到北京。
她最初卖东南亚食材,每天的流水只有二三十块钱,客户来了,她笑容满面,跟人讲怎么做冬荫功汤,网络不发达的时候,无处可查菜谱,顾客不会就是不会,张小华不厌其烦,再告诉人家十几种广式煲汤——那是她自己琢磨出来的。她个人的公司业务如今已经“覆盖了半个朝阳区”,她仍然每天待在市场里。拍摄那天,热心肠的她不做自己的生意,跑来跑去,帮杂志摄影师找食材。
2006年,一个意大利客户要离开北京,像托孤一样把名字送给她:“我离开之后,你就是Lisa。”有个外国名字在三源里并不稀奇,但张小华看重这份礼物,干脆把店名也改成了Lisa。
现在“Lisa's美食分享店”已经迈出了三源里,她的哥哥、姐姐在酒仙桥和小陈各庄也开了分店。今年,张小华的婆婆和父亲先后过世,躺在三居室的大床上,她念着父亲的信,好像父亲还在,“要不把大房子租出去,再去租个小房子住好了。”她偶尔还会这么想。
我在北京的菜市场,想念你
他们在菜市场对世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然而,代价却是把自己的孩子留在遥远的家乡。
136号的店主刘凯看了一眼店里忙活的妻子,忽然压低了声音,“我还好,他妈妈晚上想起儿子时,会哭。”记者9月采访之时,刘凯刚把自己14岁的女儿、12岁的儿子送回湖北孝感老家的学校读初中,为了顺利参加高考。
姓名:刘凯
年龄:46岁
籍贯:湖北
经营品类:日用百货
经营年限:11年
传承代数:一代
未来计划:再干一些年就回乡养老
开学已经十几天,还不知道孩子们在新环境的适应情况,他安慰自己,“还好,女儿懂事一点,儿子的成绩一直很让人放心,在北京的班级年年前三名。”妻子想收拾儿子这些年的奖励证书一起带上,被儿子拒绝,“回去谁还看这些?都得重新来过。”
留守儿童,这个词是从刘新口中说出来的,“我们姐弟三个都是留守儿童”。说出这个词,刘新就哭了。25岁的刘新是98号食用野生菌大全店铺老板娘申素力的女儿。两年前,她和丈夫从老家河北来北京,帮父母看店。
姓名:申素力 刘新
年龄:50岁 25岁
关系:母女
籍贯:河北
经营品类:食用野生菌
经营年限:26年
传承代数:两代
未来计划:女儿更想回家乡,不打算长期接手
20多年没有朝夕相处,刘新在尝试着理解父母,接受他们的生活方式,但菜市场朝六晚七、全年无休又不见天日的生活于这个年纪的她来说,太不自由。心情不好时,她常常问自己的妈妈,“这么多年,牺牲尊严、牺牲自由,你又得到了什么?除了钱还是钱!”刘新还想变通一下,“就算要做生意,那去卖别的也好啊,为什么非得一天13个小时,一年365天,守在这个不见天日的菜市场?”
刘新知道,比起村里的同龄人,自己姐弟们的生活一直都要优越很多,“但是,我们几个,真的,一点都不快乐。”刘新摩挲了一下手腕的佛珠。妈妈看了她一眼,默默继续整理货架上的蘑菇们。用刘新的话说,“就是这样,我们和爸妈的感情都比较疏离。基本不交流,因为从小没机会去学习该怎么和他们相处。”
我们“菜漂儿”
“谁那么卖命,为了赚钱就舍得和孩子分开?再苦再难,孩子们都从小跟着我们在北京,但上学后就不行了,要参加高考,必须回去读书。”刘凯把对孩子的安排和自己的命运都归结为一点,“都是社会的原因!”他说,他的店只有10平方米,但是不妨碍他用大词儿:“首都功能定位在改变,其他大的集贸市场正在往边缘化迁移,三源里菜市场可能有一天就不见了。”语气里掩饰不住失望,要是自己的论点能够被《人民日报》听见就好了,可惜眼前只是一家美食杂志。
这个上世纪90年代的商业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大专生,在老家粮站工作十余年后被一万块钱买断了铁饭碗。随后来京接替了姐姐在三源里菜市场的摊位,人们管来北京奋斗的外地人叫作“北漂儿”,刘凯将这个身份具体为“菜漂儿”。
同前些年不同,刘凯愈发觉得发挥无力。和蔬菜瓜果店的“消耗品”不同,他把自己经营的日用百货称作“耐用品”,“人家会天天买菜,谁会天天买锅?”
面对越来越难做的生意,他有所准备。2009年,他已经在家乡的县城里买了当时第一栋带电梯的高层,乐得退休后回去青山绿水过自己的逍遥日子。
尽管在老家已经几乎没有朋友,亲戚也都疏远了,但刘凯有一个空间上回得去的故乡。
从故乡逃出来整整20年的李宏回不去了。
姓名:李宏
年龄:48岁
籍贯:黑龙江
经营品类:面食,面点
经营年限:20年
传承代数:一代
未来计划:干到退休就撤,儿子不会接手
2013年,艺术家廖尚勇初见李宏,她正在站在档口低头看书。菜市场人来人往,暂时没有顾客的李宏似乎进入了另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世界。廖尚勇对这一幕印象深刻,“这是一个对生活有自己要求的女人。”
2015年,再次面对廖尚勇的镜头时,李宏从头到脚都写着四个字“东北女人”,“大气、爱美。”不仅带了好几套衣服让他帮忙搭配,还特意去染了一头红发,对镜头的每一个要求高度配合,用廖尚勇的话说,“很忘我”。
在下一代的择业问题上,她比刘凯和王术生都要坚决:自己的儿子不能再卖菜,她有自己的理论:“这弹丸之地,没有发展空间,接触不到有能力有文化有远见的人,也是不可能追求进步和品质的。”
李宏来自一个不那么“弹丸”的老家,齐齐哈尔,最北方的工业城,但过了晚上7点,街上鬼影都看不见一个。离婚之后,她卖了两年饼,1995年到北京开馒头铺子,先学压面,压面机欺生,一来就咬住了她的手,她拼命挣扎,手保住了,留下一个大口子,医生缝得粗糙,疤痕好得慢,针脚“像只皮皮虾”。
光做饼不赚钱,后来,妹妹下岗来北京,店里多了凉菜卖。一张油烙北京大饼,9年前是4块钱,到今天还是这个价格。三源里菜市场一共四个档口,三家面食店,本想商量好一起涨价,无奈总有人违约降价,原材料倒是一直在涨。“幸好市场领导体恤大家,今年5月普涨房租唯独跳过我们这三家。”李宏模仿领导说话,“我知道你们烙饼行业不赚钱。”
即便这样,李宏也不愿意回家,说好过年回家看父母,待到第三天就开始想北京了。两姐妹逃也似的回到三源里。
去年,一个顾客鼓励李宏把伤疤文成刺青,她有点害怕吓到其他顾客,想了很久才下决心,去市场外面找人文了一幅小画,细细的,像条小虫,遮住了皮皮虾似的伤疤。她说这其实是句藏语,翻译过来是句俗到底的吉祥话:“恭喜发财”。
谁是菜市场的未来
97号蔬菜大全店铺的老板王术生也回不去了。回不去也没什么,怎么留下来却成了困扰。
姓名:王术生 张慧珍
年龄:54岁 54岁
关系:夫妻
籍贯:河北
经营品类:蔬菜
经营年限:30年
传承代数:一代
未来计划:干到干不动那天,但两个儿子不会接手
1985年,三源里菜市场还在今天的爱琴海购物中心那一带时,还只是路边摊早市的形式,当时的20多位摊主,王术生就是其中之一。如今,王术生的大儿子都28岁了,西餐厨师从业6年。二儿子大学毕业刚一年,工程评估行业。大儿子入伍之前曾在店里做过半年,但后来父子合议,达成一致,儿子去了父亲客户的店里学厨。二儿子和女友曾计划来三源里和父亲开店,但一看到邻居家当年水灵的小姐姐已然被摧残成胖了40斤的大妈,又亲眼见着在10平方米摊位朝夕13个小时共事的夫妻档不停点儿吵架,被吓跑了。
李宏坚决不容许儿子接着干这一行,“集贸市场,终归来讲是最下下层社会,人要成长,还得靠仰视。”
跟他们不同,本期出刊之时,“下一代”张海标正在上海参加一年一度的环球食品及酒店设备展览会(FHC)。这是他近几年每年必会到场的国际食品盛会——不仅能第一时间近距离接触到各大食品品牌,更能敏锐察觉每年推陈出新的新品。
真正让张海标骄傲的正是这一点:“我店里的食品,必须保持每年30%的更新率,我有义务让我的客户眼前一亮,把全球最新的食品摆上他们的餐桌。”
艺术家廖尚勇说
2015年9月25-26日,“不是美术馆”在三源里菜市场举办了第二届“吃了么”菜市场艺术展。从2013年第一届“吃了么”时,我就参与创作了。

我在色彩上做了变化,还让人物离开菜摊,穿自己喜欢的衣服,不穿工作服站在背景布前,加背景布的目的是把他们自己变成艺术品。
卖牛羊肉的李学增大哥,有过军旅经历,2013年拍出来效果特别棒,照片做了我们的封面。这一次拍摄我没让他拿刀,很自然地坐在那里,依然霸气侧漏。肉摊的一位大姐收到2013年的照片后,私下里和我说,自己的儿子是平面模特,希望有机会可以合作。这一次拍摄时,她带了好几套服装,让我帮着挑选搭配。还有一组,卖鱼的兄弟俩,其实不是兄弟,但长得特别像。在一起工作,最后“成为一个人”。这应该就是缘分吧。
来源:《悦食Epicure》2015年11月刊
文| 杜晋华 摄影| 廖尚勇
特别鸣谢| 不是美术馆
推荐阅读
白鸡万岁!
全球10大最好逛的菜市场 你需要XXL号的篮子
本篇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悦食中国】,授权转载及合作请与【悦食中国】微信后台联系。
【悦食家精选 “鸡 鸭 鱼 肉”汤料包】现正热售,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直接前往悦食家微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