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察举制 汉代察举制 汉代的察举制为何又被称为“举孝廉”?

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孝廉,是功名,有功名便可实授官职。

孝廉,即孝子廉吏。举孝察廉原为察举二科,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即举孝举廉各一人。在两汉通常的情况下,孝廉则往往连称而混同为一科。孝廉一科,在汉代属于清流之目,为官吏进身的正途,汉武帝以后,迄于东汉,不少名公巨卿都是孝廉出身,对汉代政治影响很大。

汉代察举制 汉代察举制 汉代的察举制为何又被称为“举孝廉”?

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

被举孝廉后的任用升迁情况,在中央以郎署为主,再迁为尚书、侍御史、侍中、中郎将等官;在地方的则为令、长、丞,再迁为太守、刺史。

察举孝廉,为岁举,即郡国每一年都要向中央推荐人才,并有人数的限定。

汉武帝以后,察举一途成为入仕的正途,举孝廉亦成为一种政治待遇和权力。但鉴于各郡国人口多少不同而名额相同造成的不公平,故至东汉和帝永元之际,又改以人口为标准,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人口不满二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人口不满十万,每三年举孝廉一人。

汉和帝对于边郡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另订优宽之制。在永元十三年下诏,对于幽州、并州、凉州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五万以下每三年举孝廉一人。

以上是用户分享关于汉代的察举制为何又被称为“举孝廉”?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了,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95251/345654457709.html

更多阅读

闲谈历史:汉朝郡国并行、七国之乱、推恩令、内朝、察举制

闲谈历史:汉朝(郡国并行、七国之乱、推恩令、内朝、察举制)一、郡国并行。汉初既沿袭秦代郡县制,又实行分封诸侯制。前朝灭亡,后朝总会汲取经验教训。刘邦认为秦朝灭亡在于未行分封,无同姓王护驾。另外,在楚汉之争时,刘邦为了分化项羽势力,

略论两汉察举制之利弊 战略营销规划利弊

略论两汉察举制之利弊 ——兼与世卿世禄制、军功制比较陈国凡国家是阶级统治的的工具。统治阶级需要建立一套选士任官制度(也即选举制度),由此产生中央、地方各级官吏,并通过他们管理国家,加强对人民的统治。我国自夏商周始,经战国秦汉

汉代度量衡制(读经必看) 度量衡制度

一、汉代的衡重班固《汉书·律历志》: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秤物平施,知轻重也……千二百黍重十二株,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文物实测:汉光和大司农铜权,铸于光和二年闰二月二十三日(公元179年)是12斤权,实测为2

察举制 察举制 察举制-察举科目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汉武帝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确立。文帝的两次诏举,明确订立了举荐制度,有了科目,有了考试办法,也分出了等级,这标志着察举制度正式形成。察举制不同于以先秦的世袭和后来隋唐的科举制,主要特征为由地方

声明:《汉代察举制 汉代察举制 汉代的察举制为何又被称为“举孝廉”?》为网友奋斗赎青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