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温州瑞安的郑女士花了200元,在当地南门农贸市场买到了含有胶状物的大虾,这事引发了广泛关注。很快,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对此事进行了立案调查,当事小贩也退还了一半的钱。
但是,这批虾到底有什么问题?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吃下去对人有没有害?我们依然关注,这些问题何时会有答案。
温州当地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对货物进行溯源,发现这批“问题虾”很可能来自广东。
昨天,钱江晚报记者还从温州当地及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了解到,事件发生后,温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将胶状物质进行了包括DNA在内的多项检测,可以确定的是——
胶状物质并不是虾本身自带的,而是人为注入的。
监管人员顺藤摸瓜
发现“注胶虾”很可能来自广东
事件发生后,温州市市场监管部门最先找到了郑小姐买虾的那个摊位。不过,据这位瑞安的涉事摊贩称,这些“问题虾”都是从苍南的浙福边贸水产城批发来的,上家是一个名叫“阿龙”的批发商。
浙福边贸水产城是一个水产品批发集散中心,“阿龙”的说法是,虾是从广东湛江来的,他自己并没有对虾注过胶。不过,有水产摊贩透露,市场里的确有卖这种注了胶的大虾,“平时(虾)都被放在带盖子的泡沫箱子里。”
7月15日晚,苍南县市场监管局灵溪分局执法人员对水产城进行清查,现场果然发现有经营户正在售卖“问题虾”,大概有6.25公斤。执法人员告诉钱江晚报记者,他们在检查后发现,这批大虾的头与身体接连处,有不明胶状物体。
涉嫌售卖这批“问题虾”的经营户姓晏,晏某供述,大虾是他从苍南县某水产品经纪人事务所购进的,一共进了8.5公斤,总价1400余元,在被执法人员查获前,已卖掉了2公斤多。
晏某还说,郑女士事件被曝光后,他就知道这批大虾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但又不愿自己承担损失。直到被查获前,他原本还打算继续售卖这批问题虾。

昨天,钱江晚报记者从相关专家处证实,“问题虾”的品种为斑节虾,斑节虾需要在沙池中养殖,在广东和福建两省养殖较多,温州本地养虾场一般为泥池,不能养殖斑节虾。
而在此之前,根据苍南市监部门的初步调查,这批“问题虾”来自广东。“不过,具体货源在哪里,那边到底还有多少这样的‘问题虾’,我们还在进一步调查中,也需要广东等相关部门的配合。”温州市市场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