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有三怕 论“中学生三怕” 学生有三怕

论“中学生三怕”

文/韩晓波

最近,关于鲁迅文章是不是要从中学语文教材中大幅度删减的话题,再一次被热炒起来。虽然这是一个老话题了,但每次旧话重提,往往都伴随着一个新的导火线。这一次相伴而来的,是所谓“中学生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鲁迅文”。

仔细想想这“三怕”的原因,倒是很有意思的,这里边最能反映国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一怕文言文,这个容易理解——文言文实际上是古代人的书面语,不要说现代人用不着,就是古代的老百姓说话也不那么说,它离现实生活的实际用途最远,学生当然会觉得学起来既晦涩又无趣。

中学生有三怕 论“中学生三怕” 学生有三怕

但是文言文不能不学。历史地看,书面语和口语的分离,是迫不得已。因为古代可以用来记录信息的那些载体——甲骨、金石、竹木简牍、绢、羊皮纸,要么稀少,要么笨重,要么昂贵,这都不允许在书写的时候长篇大论(所以上古时代的典籍往往都只有几千字)。即使是发明了纸,仍然有很多人买不起纸,读不起书。直到电子媒体出现,U盘、移动硬盘动辄若干个G的容量,折合成汉字就得以数十亿计,这也就造成了现代人写博客、发贴子、写留言罗哩罗嗦,大量灌水。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这两点:一是要学习古人写书面语时那股精炼劲儿,韩章柳句,微言大义,信息的密度极高;二是中国文化的精髓,90%以上是用文言文记录的,不学怎么能行?西方现代化国家也是这样,他们要学古希腊文、拉丁文、希伯来文,人家那个可比我们的文言文更难学,不也照样在学吗?

中学生们怕的其实不是文言文本身,而是我们的文言文考试题。一个“之”字的N种用法,大概要考N平方遍;一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跟标准答案差一个字都算错,都得回家默写五十遍。这样的考法,学生们不怕才怪。更准确地说不是怕,而是烦!我们的教育和考试方法,完全把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和益处给抹杀掉了,剩下的只有乏味和匠气。正确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应该是只追求个大概其明白,然后十倍地加大阅读量,那时学生自然会喜欢,不但喜欢,还会百倍地珍爱和崇敬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二怕写作文,这个已经有人谈论得很多了。笔者认为,作文的根本弊端也是在于实际应用和课堂教学的严重脱节,那完全是两种评判标准。作为一名职业媒体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凡是那种充满了华丽排比句和牵强陈旧的引经据典的“高分作文”,没有一篇是可以发表的。同时,可以发表的文章,又基本上不符合中小学考试的高分标准。如果说发表算做是“应用”,高分算做是“教学”的话,那么“应用”与“教学”就是完全互不搭界的两码事。我主张,看一个孩子的写作水平高低,不要看他交上去的作文,而要去看他的博客。那里才是他的真实水平。

最后说说“怕鲁迅文”的问题。据笔者了解,中学生们喜欢读鲁迅文章的其实大有人在,特别是男孩子,那些有点“小愤青”性格的孩子,很多都是鲁迅迷。拿我儿子来说,即便在临近中考的紧张日子里,每天晚上还不顾大人的监督,偷偷拿了他爷爷当年买的鲁迅单行本[Www.aIhUaU.com]缩在被窝里看,而且时常问出“阿Q到底爱不爱吴妈”和“夏瑜死得值不值”这种让成年人都不好简单回答的问题。他还把《二十四孝图》里讽刺过的“郭巨埋儿”和“老莱娱亲”的故事编成小品,在联欢会上和同学表演,引得其他孩子们也去读《朝花夕拾》。学生们怕的其实不是鲁迅的文章,而是考试中有关鲁迅的那些题目:某某句话表现了什么、反映了什么、批判了什么、揭露了什么,都有严格的标准答案,答案还都是泛意识形态化的语言,而且一字不能更改。且不论那些“标准答案”是不是完全正确,仅是要求熟练默写这一条,就足以让学生们“怕”了。

由此可见,并不是鲁迅的文章不适合这个时代(恰恰相反,先生在七八十年前就看穿了、讲透了的许多问题,现在仍然存在着),而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不适合这个时代了。从中学课本里删除《阿Q正传》、《药》、《<呐喊>自序》这样的篇目,实在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牛bb文章网欢迎您转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96451/638682390609.html

更多阅读

三生有享网商城 三生直销公司官方网站

三生有享网,是三生中国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大型电子商务平台网上商城,意为"有精彩,齐分享"。设计标志是一只绿色的小鸟,喻义有享网就是三生大树上的一只绿色精灵。有享网商城将打造衣食住行全方位的一站式购物平台,为人们提供更广阔更便利更

转载 论地支三合局三会局 地支三合金局

原文地址:论地支三合局三会局作者:壁虎)地支三会局图、表图五.申子辰会北方图六.亥卯未会东方 水局示意图 木局示意图图七.寅午戌会南方图八.巳酉丑会西方 火局示意图金局示意图(二)会局及地支分布

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①阳气说 黄帝内经

■原文【byb.cnXJ】在上一篇中,我们论述了春夏春冬四季的养生之法,并提出了“上医治未病”的经典之言。在本篇中,继续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阴阳与自然的关系。生气通天论是什么意思呢?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①阳气说生气:乃生

解析: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蕴含的诗歌理念

解析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蕴含的诗歌理念第一首: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赏析:元好问认为汉乐府民歌与建安诗歌是对《诗经》的风雅传统“正体”继承与发扬,是值得借鉴与学习的,而宋金诗坛上“伪

声明:《中学生有三怕 论“中学生三怕” 学生有三怕》为网友屁股大坐天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