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外对中枢性性早熟的治疗研究较多,这类性早熟患者由于上述各种原因,提前激活了人体下丘脑 - 垂体 - 性腺轴功能,下丘脑提前增加了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和释放量,导致性腺发育、分泌性激素,使内、外生殖器发育和第二性征呈现、功能成熟。
治疗方式主要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的应用,通过受体下降调节抑制垂体 - 性腺轴,使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分泌减少,从而控制性发育,改善成人期身高。
1. 用药指征
明确诊断为中枢性性早熟患儿,同时生长潜能明显受损但有剩余生长潜能,即骨龄明显超前而骺端尚未融合者。适用于:
(1)女孩 8 岁前乳房增大、10 岁前出现初潮,男孩 9 岁前睾丸增大,并出现其它第二性征。
(2)骨龄较实际年龄提前至少 1 年半甚至 2 年以上,同时女童不大于 11.5 岁、男童不大于 12.5 岁。
(3)预测成年期最终身高过低,如女童低于 150 cm、男童低于 160 cm,或者明显低于其遗传靶身高减 2 个标准差者。
(4)骨龄大于身高年龄,或以骨龄判断的身高低于正常参考值两个标准差者。
(5)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发试验结果,黄体生成素(LH)的峰值超过卵泡刺激素(FSH)的峰值,即 LH/FSH >1。
对于乳房早发育的女孩,必须在治疗前观察其发育进展的情况,如果乳房时大时小、骨龄愈合加速不明显,多为部分性性早熟,不必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进行治疗。但若发展迅速,达到适用指征时就可以考虑用治疗。在治疗前,还需作头颅蝶鞍部位的 CT 或 MRI、最好是增强法,以排除中枢肿瘤。一旦发现肿瘤,应针对肿瘤进行必要的手术摘除。
2. 药物种类及剂量

目前主要应用的药物有曲普瑞林和亮丙瑞林。
(1)曲普瑞林
为天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10 肽的第 6 位 L- 甘氨酸被 D- 色氨酸替代。主要用于肌肉注射,应用剂量较小。首剂一般为 80 ~ 100 μg/kg,2 周后可以加强 1 次,以后每 4 周左右 1 次,剂量 60~80 μg/kg。
主要副作用:男性多潮热、性欲下降、阳萎,与血浆睾酮降低有关,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 (盆腔痛、痛经) 加重,1~2 周后消失。儿童也有报导出现过敏反应,如荨麻疹、皮疹、瘙痒,罕有 Quincke 水肿发生。
(2)亮丙瑞林
为天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10 肽的第 6 位 L- 甘氨酸被 D- 亮氨酸替代。应用剂量较大,常采用皮下注射醋酸亮丙瑞林 30 mg/kg,根据患者症状可增量至 90 mg/kg。
不良反应与曲普瑞林类似。
总的说来,两种药物应用时剂量需个体化,同时根据性激素水平的变化、骨龄变化、年龄的增长进行适当调整 。
3. 疗效监测方式
(1)治疗过程中每 2~3 个月检查第二性征、测量身高;
(2)首剂 3 个月末复查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发试验,如 LH 激发值在青春前期值则表示剂量合适;
(3)此后,对女童只需定期复查基础血清雌二醇浓度或阴道涂片(成熟指数),男童则复查血清睾酮基础水平以判断性腺轴功能的抑制状况。
(4)每 6~12 个月复查骨龄 1 次,女童同时复查子宫、卵巢 B 超 。
4. 疗程及停药
疗程一般至少需要 2 年。女童一般维持治疗到 10 周岁左右,在骨龄 12.0 ~ 12.5 岁时停止治疗;男童一般在骨龄 13.5 岁时停止治疗。
当接受治疗的患儿年龄追赶上骨龄、同时骨龄已达正常青春期启动年龄(>8 岁)且预测身高可达到遗传靶身高时可以停止用药,使其性腺轴功能重新启动,同时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