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曾经学过杨朔的一篇文章《香山红叶》,于是香山的红叶就定格在了脑海中,象一个没有实现的梦想一样,时时在提醒着我,让我我寝食难安。
据说每年10月底到11月初将是红叶最佳观赏期。现在去香山看红叶正是时候。去早了,树的叶子还没有红透,去晚了,就是树叶的秃败。霜降已过,自然界已有了秋天的意境和韵味,秋天在这个时候才是美丽的。这次特地选10月23日,坐上了开往北京香山的汽车。
香山,又叫静宜园,位于北京海淀区西郊,因峰顶有一巨大的岩石形如香炉而得名,是北京著名的森林公园。
香山公园正门,坐西朝东,两侧有铜狮。现在此门是改造后的大门,原静宜园大门是城关式建筑,门口有牌坊三座。
乾隆皇帝所题“静宜园”赤金大字匾额悬在门檐上。

静宜园前的栌叶红色程度,能标志着整个香山栌叶的红透程度,故称为信标树。
勤政殿前石拱桥长11米,宽3米,为全石结构,单孔高拱,桥上八对石望柱和护栏,石桥基础金刚墙采用的是旧石料,桥拱券顶两侧各有一只螭状吸水兽,与传统吸水兽在造型上有很大区别,富有特色。吸水兽整体瘦长,嘴前边沿半圈凸齿纹,两条须粗壮,眼眉长,带卷纹,叶状耳,一对粗圆鹿角,鬃毛长长分束向上飘然,有向下俯冲的动感,比起其他古桥上表情呆滞的螭状吸水兽,个性化十足。
勤政殿为香山二十八景之首,位于公园东宫门内,它是乾隆皇帝来园驻跸临时处理政务,接见王公大臣之所,取意勤政务本、勤于思政。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2002年7月香山勤政殿复建工程动工至 2003年7月竣工并正式对游人开放。
殿内金柱上悬挂仿乾隆御笔“林月映宵衣,寮寀一堂师帝典”、“松风传昼漏,农桑四野绘豳图”,“与和气游”的联匾。内外檐彩画均采用金龙和玺,为明清建筑中等级最高的一种。正殿中心陈设长7.45米、宽6.4米、高4.02米、总重量4吨的金漆镶嵌宝座,由雕龙贴金屏风、宝座、足踏、地平台各1件,圆高香几4件,鸾翎宫扇2件及其它配件等组成。
我们这次的目的是登山,所以在飒飒的秋风中,沿着石砌的台阶而上,去领略香山红叶的傲霜风采。
雨香馆遗址
阆风亭是观景的好地方,建于南侧线路的中间的山坡上,临山崖而建,是秋天观赏红叶的景点之一。附近道路交叉点多,多条线路可以到达,西去上山到森玉笏朝阳洞或香雾窟,向南可到和顺们,向东从不同的路可到玉华岫、玉乳泉、香岩室,沿路下山到唳霜皋、香山寺,双清别墅等。
乾隆帝於亭下镌刻『阆风』二字於山石之上,登山览景於此小憇,诚为赏心悅目。
小松鼠的出现引起游客一阵惊喜。
栖月崖
香山平台是登山人中途休息、观景的好地方。实际上,“平台”是“香雾窟”的遗址,始建于清代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是那时香山地势最高的一组建筑群,有正殿、牌楼等,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常在这里“登高赏景,品茗闻香”,“发思古之幽情”。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只剩下“残垣断壁,青砖台阶,卵石甬道”的空旷野地,人们谓之为“平台”。
远望另一山头的小亭子,红叶尽染。
登上香炉峰。位于山顶的重阳阁。
历时两小时。香炉峰的标志碑,人满为患,我急于下山,不拍了,立此存照。
另外一个祈福点。
然后下山,约一小时。
在印象中,香山的红叶应该是枫叶,但看来看去,却找不到枫叶,一问,那红叶树名曰黄栌,秋季变红,鲜艳夺目,叶片圆圆的,走近细细看那红叶,斑斑驳驳的,沾满灰尘,好像是有虫害一般,一点看相都没有,是北京空气污染或是由更北方过来
的沙尘影响?就不得而知了,满山的红叶,要选到一片没有瑕疵的叶儿竟然是难事,经仔细寻找,看到了枫叶,是那种精细的模样,比南方的枫叶小多了,叶面也是斑斑点点的,为奔枫叶而来,没找到一片心仪的好红叶,不觉有些失望。
但整体效果却意外的美轮美奂,由于北京秋冬的太阳是偏向南方的,只要是晴天,整个的白日,即使在正午,那光线也不硬,逆光映过红叶,晶亮通透,红中带黄,红中带绿,斑驳的叶子更显色彩斑斓的精彩,不由感叹:“天下美叶,当数香山”。镜头里的感觉往往比现实中的好,凡物入镜,就与精神和灵魂相伴了,想想,很多事物都是这样,很多美好幸福的生活也都是在镜中。
只有整体地看香山红叶,你就能体会到什么是“漫山红遍”的壮观,什么是“层林尽染”的大气,什么是“叶红如血”的秀美。于是,才明白“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何等的优美,才能体会“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枫林醉?总是离人泪……”的悲叹。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