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念佛 佛经里说佛无相 为什么世间还存在那么多佛像?

无相念佛 佛经里说佛无相 为什么世间还存在那么多佛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金刚经》中的一段话。我想佛门之外的人联系到我们的所见所闻都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既然佛经里说佛无相,那么尘世间的千姿百态、形态各异的佛像又是怎么回事?既然佛的尘世之相都是虚妄,那为什么佛门中人还要对其进行礼拜?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对佛经中的定义进行明晰。

很多人虽然读了这句话产生了自己的疑问,但内心里对这句话的理解还是似是而非的。其实,这里所说的“相”其实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外形的意思,如果是那样理解的话我们或许永远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要弄明白“相”到底是什么,那就必须要知道释教中“法”的含义。法可以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一切缘生缘灭都是前者的范畴,而后者就是剥离前者之后的范畴,因此也叫涅槃、真如等,这两者之间完全没有交叉重合的部分。

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有为法会对其存在有所表达,这种表达就是相,即相是有为法的特征,有为法就有相,那么相反的,无为法就无相。这下大家都可以明白了吧,佛无相的意思是其没有有为法的特征,是无为法的,是涅槃的。这句话其实是在明晰佛的特征,也是在强调法的两个部分之间的区别,不能错误地理解成佛没有外在的具体形貌。所以开头所提出来的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如果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实际上就非常有意义了,值得我们好好探究。

人们为何会产生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呢?这是因为佛经里所要表达的这种思想是超越了二元对立的范畴的,也就是超越了我们的语言和逻辑所能简单触及到的领域,所以很难直接诉诸于纸面,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勾勒、描画。先画出法的边界线,再以对立面的否定式来描绘无为法。这样的弯弯绕绕的表达极容易让人觉得晦涩难懂,因此才有了外行人的不解。对于外行人的这种疑问,可以用释教的另一个术语“着相”来描述,这个词的意思是执着,就是我们在脑海中已经有了对某事物的印象与概念。

人们的问题是:佛既然无相,那为佛造像岂不是着相?那么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着相的,而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是着相的……这就类似于陷入了一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确定的”的怪圈。接着往下推的话就会得出,这个世界没有不着相的,既然都着相,那么都有相,那么这世界都是有为法的范畴之内,也便没有了无相的事物。然而无为法就不存在了吗?非也非也,其原本就是超越存在与不存在两边的,因为这二者都在有为法的范畴之内啊。因此,问题中说造佛像便违逆了佛无相这一基本常识的质疑是不成立的,因为一切有相,所以释法的弘扬也有相。概念一明晰之后,是不是觉得脑袋里更混乱了呢?这是正常的,因为佛经中的思辨性太强了,有时候问题本身比答案更加复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98751/826181172640.html

更多阅读

印光大师劝人念佛治病,不要迷信西医 念佛治病实例

印光大师劝人念佛治病,不要迷信西医学医发隐(续编卷下民二十七年为弟子朱清泰说)佛为大医王,普治众生身心生死等病。然生死大病,由心而起,故先以治心病为前导。果能依法修持,则身病即可随之而愈。身病有三:一宿业,二内伤,三外感。此三种病,唯宿

净土圣贤录 净土圣贤:恳切劝信因果劝念佛

唐屠夫张善和临终十念往生。    张善和,杀牛为业,临命终时,见许多牛作人的声音说:“你杀我。”他非常恐惧,告诉妻子说:“急请僧人来救我。”僧人来后对他说:“十六观经说,若有人临终地狱相现,如果能以至诚心称念南谟阿弥陀佛十声,

佛教音乐一心念佛 【心籁之音】念佛成佛是佛教(一)

作者|慧净法师朗读|佛依居士( 一 )  一、学佛的目的是成佛  “念佛成佛是佛教”,意思是说,念佛而成佛是佛教的目的。如果念佛而不成佛,就不是佛教的目的。  学佛首先要皈依,但是皈依不是目的,皈依只是初步、基础,皈依的究竟目

声明:《无相念佛 佛经里说佛无相 为什么世间还存在那么多佛像?》为网友毛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