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农业成为其重要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又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责任重、意义大。”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章力建表示,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产品特别是食用农产品,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备受关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农业成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重要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又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章力建等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将助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存在
近年来,我国在抓好农业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全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大幅度提升。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存在。
“原因之一在于我国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从各种渠道直接进入,使农产品流通渠道及其源头难以溯及,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造成很大困难。”章力建说。
“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监管也有待加强。”他说道,“由于缺少工业和生活垃圾处理的相应监管,以及农药、化肥等投入品不规范的施用,在一些地区造成了农田土壤、灌溉水、农区大气在内的农产品产地环境立体交叉污染。”
章力建指出,“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标准的数量较少,农产品安全标准化水平有待提高。”
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体系尚不健全。我国农产品生产环节多、链条长,千千万万生产者和经营者很难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来生产和经营,亟须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散的农户经营难以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进行衔接,无法满足市场对农产品质量的需求。“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并进一步将区域内经营主体组织起来,使分散的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较大范围和较高层面上有效地结合,才能在组织化管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方面都优于传统农户。”章力建指出。
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暴露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缺失问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尚不健全。”他表示,“一些生产经营者诚信意识淡薄,制假售假、违规使用投入品、非法添加使用禁用物质等问题仍然存在。”
“互联网+”提供科技支撑
针对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章力建建议,以“互联网+”为抓手,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产品产供销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建设,构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系统、质量追溯信息系统、风险预警评估信息系统以及亚太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合作信息系统,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在职博士研究生郭雷风表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都有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