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材料作文中的三大“病症”及“药方”
亢红梅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在《解放日报》文化论坛上,几位学者呼吁重拍名著一定要怀有敬畏之心。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马瑞芳教授在论坛上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在电视剧《红楼梦》某一选秀场上,她问一名参选贾宝玉角色的选手对黛玉的看法,选手回答说,哦,一年有四五万就可以了。这名选手显然是把“黛玉”理解成了“待遇”。(请根据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结合你对当今时代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作文。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这个作文题目可以说出得很好,因为它结合了当今时代的特点,联系了社会热点,使学生可写的内容很多,有利于学生联系社会表明自己的观点。但结合平时的写作及这次作文的批改,我发现很多学生存在三大“病症”。针对这些“病症”,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经验,我开出了相对应的“药方”。
病症一:漫谈“敬畏”和“待遇”问题
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一看材料就找到了“敬畏”这个“文眼”,围绕“敬畏”立刻结合现在的热点——四川大地震,大谈要敬畏生命,怎样敬畏生命,生命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洋洋洒洒一大篇,写到文章结束还“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彻底抛弃了材料,也忘记了下面的写作要求“结合材料”。还有一部分学生非常看中后半部分,尤其是“待遇”二字,直接就把题目命名为“正确对待待遇”,大谈在社会中应该怎样对待待遇。对于没有丝毫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说,能谈出什么结果,可想而知。还有一部分学生干脆离题万里,谈“过程其实很重要”“心灵回归”等话题。
综合以上问题,这些学生的通病就是没有审好题,没有读懂材料。
药方:学会审题
对于材料作文来说,审题是重中之重。如果不能过好这一关,那将是很失败的。对于这则材料作文,不仅要看到“敬畏”这一字眼,还要看到与之相关的“文化论坛”,以及后文的“黛玉”“待遇”,把二者兼顾,才能做到全面理解材料,才能更好地结合当今时代。这则材料的重点就是要处理好文化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