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天水秦安)。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生于开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626年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他虚心纳谏,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国泰民安,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功大过微,故业不堕”,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中文名:李世民国籍:中国(唐朝)民族:汉族出生地:今陕西省武功县出生日期:公元599年1月23日(己卯年)逝世日期:公元649年7月10日职业:唐朝皇帝、军事家、政治家、诗人主要成就:军事才能卓越、助父统一大唐,大破边疆突厥,巩固帝国统治主要成就:扩充教育机构,笼络国家人才,精简政府机构、裁汰冗官冗员,改革三省六部,朝廷政治清明,夙夜在公治国,开创贞观之治代表作品:《帝范》,《贞观政要》等谥号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庙号:太宗尊号 :天可汗(唐周边各民族尊称)年号:贞观
唐高宗李治唐高宗李治(628-683年),中国唐朝第三任皇帝(649—683年在位),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为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中文名:李治国籍:中国(唐朝)民族:汉族出生地:长安出生日期:公元628年7月21日逝世日期:公元683年12月27日职业:皇帝主要成就:永徽之治、唐朝疆域在其统治时期达到巅峰主要成就:设立安东、安南、单于都护府代表作品:《监国求贤令》,《谕普光寺僧众令》,《为文德圣皇后荐福令》等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庙号:高宗年号:永徽 显庆 龙朔 麟德 乾封 总章在位: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陵墓:乾陵
唐中宗李显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汉族,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10年在位)。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被韦后毒杀,终年55岁,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里的凤凰山)。中文名:李显别名:李哲国籍:中国(唐朝)民族:汉族出生地:长安出生日期:656年11月26日逝世日期:710年7月3日职业:皇帝信仰:佛教代表作品:《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登骊山高顶寓目》谥号(初谥):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孝和皇帝)庙号:中宗年号:嗣圣、神龙、景龙继任:唐睿宗 李旦陵墓:定陵
唐睿宗李旦唐睿宗李旦(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又名李旭轮,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中宗为其兄长。他一生两度登基,两让天下,在位时间文明元年至载初二年(684年至690年)和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至712年),共在位8年。公元690年让位于母后武则氏,被封为皇嗣。公元710年再度即位。公元712年禅位于子李隆基(唐玄宗),称太上皇,居五年,崩,享年五十五岁,葬于桥陵。庙号睿宗,谥号玄真大圣大兴皇帝。中文名:李旦别名:李旭轮国籍:中国(唐朝)民族:汉族出生地:长安蓬莱宫含凉殿出生日期:龙朔二年(662)六月一日己未逝世日期:开元四年(716年)六月甲子职业:皇帝 →太上皇代表作品:《戏题画》,《石淙》,《受禅制》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庙号:睿宗年号:文明、景云、太极、延和在位:684年至690年,710年至712年陵墓:桥陵
则天皇后武曌武则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媚娘,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中文名:武曌 别名:武则天、武媚娘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广元 出生日期:公元624年2月17日(甲申年) 逝世日期:神龙元年(公元705年12月16日) 职业:皇帝、政治家、诗人 信仰:佛教 主要成就:废唐,改国号为周,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代表作品:《臣轨》《如意娘》 谥号: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 年号:证圣 圣历 神功 久视 神功 神龙 享年:82岁 在位时间:690年―705年 陵寝:乾陵
唐恭宗李重茂李重茂(695年-714年),即唐殇帝,又称“唐少帝”,唐中宗李显第四子,生母不详。圣历三年(700),封北海王,后进封温王。景龙四年(710)中宗被毒死后,为韦后所立,而形同傀儡,实权均属韦后。李隆基(玄宗)杀韦后,他被废。景云二年(711)改封襄王。开元二年(714)转为房州刺史。同年七月去世。谥号殇皇帝。广德元年(763年),广武王李承宏在吐蕃帮助下于长安称帝,上李重茂庙号曰恭宗。中文名:李重茂 国籍:中国(唐朝) 出生日期:695年 逝世日期:714年 职业:皇帝 前任:唐中宗李显 继任:唐睿宗李旦 年号:唐隆 谥号:殇皇帝 庙号:恭宗 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中文名:李隆基别名:李三郎国籍:中国唐朝民族:汉族出生地:洛阳出生日期:685年9月8日逝世日期:762年5月3日职业:政治家,音乐家主要成就:开创开元盛世代表作品:《霓裳羽衣曲》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在位:44年享年:78岁陵墓:泰陵
唐肃宗李亨李亨(711—762),即唐肃宗,唐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子。公元756—761年在位。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次年,玄宗逃往四川,他即位于灵武。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宦官李辅国、程元振杀张后等,拥立太子李豫(即唐代宗),他忧惊而死。中文名:李亨别名:唐肃宗国籍:中国 唐朝民族:汉族出生地:长安出生日期:711年逝世日期:762年职业:唐朝皇帝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庙号:肃宗年号:乾元享年:51岁陵墓:建陵

唐代宗李豫唐代宗李豫(727-779年),汉族,唐朝第九位皇帝,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成王,马嵬之变后,他随肃宗北上,任为“兵马大元帅”,统帅诸将收复两京,公元758年被立为皇太子,763年平定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结束,大唐开始走向衰落。当时,东有诸多藩镇割据,北方又有邻国回鹘不断勒索,西面有邻国吐蕃侵扰。763年吐蕃占领首都长安十五日。唐代宗为求暂时安定,大封节度使,造成了藩镇割据。朝廷政治经济进一步恶化。779年去世,庙号代宗,谥号睿文孝武皇帝,葬于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三十里的檀山)。中文名:李豫外文名:Li Yu别名:唐代宗国籍:中国唐朝民族:汉族出生地:长安皇宫出生日期:727年1月9日逝世日期:779年6月10日职业:皇帝主要成就: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平定安史之乱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在位:762年-779年享年:53岁陵墓:元陵
唐德宗李适唐德宗李适(kuò),天宝元年(742)四月十九日生于长安大内宫中。他是肃宗的长孙、代宗的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在位26年,享寿64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在位前期,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颇有一番中兴气象;但泾原兵变后,文官武将的相继失节与宦官集团的忠心护驾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使德宗放弃了以往的观念。在执政后期,德宗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在全国范围内增收税间架、茶叶等杂税,导致民怨日深。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逝世。中文名:李适别名:唐德宗国籍:中国(唐朝)民族:汉族出生地:长安皇宫出生日期:公元742年4月19日逝世日期:公元805年职业:唐朝皇帝主要成就: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有大功谥号: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在位年号:建中、兴元、贞元在位时间:二十六年陵墓:崇陵
唐顺宗李诵李诵,即唐顺宗;唐德宗的长子,唐肃宗上元二年(761)腊月初二(1月8日)出生于长安。806年逝世。去世后谥号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庙号顺宗,葬于丰陵。中文名:李诵别名:唐顺宗国籍:中国(唐朝)民族:汉族出生地:长安出生日期:761年1月8日逝世日期:806年职业:皇帝主要成就:永贞革新谥号: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庙号:顺宗年号:永贞在位时间:805年陵墓:丰陵
唐宪宗李纯李纯(778~820)中国唐代皇帝,即唐宪宗。805~820年在位。唐顺宗长子。初名淳 。贞元四年(788)封广陵郡王。二十一年初,立为太子,改名纯。八月即位。宪宗即位以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宪宗在位15年间,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称“元和中兴”。宪宗的政绩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政治上有所改革,二是暂时平定了一些藩镇。经过削藩,藩镇势力暂时有所削弱。后为宦官陈弘志(一作弘庆)等人谋杀。享年43岁,在位15年,死后谥号为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中文名:李纯别名:唐宪宗国籍:中国(唐朝)民族:汉族出生地:长安出生日期:公元778年逝世日期:公元820年职业:唐朝皇帝主要成就:改革弊政,元和中兴,统一全国谥号:圣神章武孝皇帝庙号:宪宗年号:元和享年:43岁陵墓:景陵
唐穆宗李恒唐穆宗李恒(795年―824年),原名李宥,唐朝第十二位皇帝,唐宪宗第三子,初封建安郡王,后进封遂王。812年,被立为皇太子。820年继位,在位五年(820年―824年在位)。中文名:李恒别名:李宥国籍:中国(唐朝)民族:汉族出生地:长安出生日期:795年逝世日期:824年职业:唐朝皇帝谥号:睿圣文惠孝皇帝庙号:穆宗年号:长庆在位时间:820年―824年陵墓:光陵
唐敬宗李湛李湛(809年―826年),即唐敬宗,唐穆宗的长子,初封为鄂王,后徒封为景王,先因父亲穆宗健康恶化以太子身份监国,穆宗于公元824年正月病死后,他于同月丙子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宝历”。在位2年,为宦官谋杀,终年18岁。葬于庄陵(今陕西省三原县东北30里)。中文名:李湛国籍:中国(唐朝)民族:汉族出生地:长安出生日期:809年逝世日期:826年职业:唐朝皇帝谥号:睿武昭愍孝皇帝庙号:敬宗年号:宝历在位时间:824年―826年陵墓:庄陵
唐文宗李昂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是唐朝的第十四代皇帝,唐穆宗李恒第二子,母贞献皇后萧氏。公元827年―840年在位,执政期间政治黑暗,官员和宦竖争斗不断,是唐朝社会走向没落的转型时期,唐文宗本人也形同傀儡,最后抑郁而死。中文名:李昂别名:李涵国籍:中国(唐朝)民族:汉族出生地:长安出生日期:809年逝世日期:840年职业:唐朝皇帝谥号:元圣昭献孝皇帝庙号:文宗年号:大和、开成在位时间:826年―840年陵墓:章陵
唐武宗李炎唐武宗(814年7月1日~846年4月22日),本名李瀍,临死前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封颍王,累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840年正月,文宗病重,仇士良、鱼弘志矫诏废皇太子,立李瀍为皇太弟。同月文宗去世,李瀍即位。次年改元会昌。武宗在位时,任用李德裕为相,对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843年,泽潞镇节度使刘从谏死,其侄刘稹欲袭位割据。武宗采纳李德裕的建议,命诸道出兵征讨。次年,刘稹为部下所杀,叛乱平息。武宗崇信道教,且鉴于佛教势力泛滥,损害国库收入,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于845年下令拆毁佛寺,并派御史分道督察。经数月努力,全国拆毁寺院、招提、兰若共4.46万余所,还俗僧尼26.1万人,奴婢15万人,没收大量寺院土地。由于毁佛成功,从而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在位6年,终年33岁。中文名:李炎别名:李瀍(chán)国籍:大唐民族:汉族出生地:长安出生日期:814年7月1日逝世日期:846年4月22日职业:皇帝信仰:道教主要成就:平定泽潞镇,击败回鹘,会昌中兴谥号:至道昭肃孝皇帝庙号:武宗年号:会昌在位:840年2月20日—846年4月22日陵墓:端陵
唐宣宗李忱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汉族,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后,以皇太叔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在位13年。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中文名:李忱别名:李忱,李怡,琼俊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810年冬月二十二(12月27日)逝世日期:859年9月10日(农历八月初十)职业:皇帝主要成就:河陇归地,大中之治庙号:宣宗谥号: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在位:846年4月22日-859年9月10日年号:大中:847年-860年十月
唐懿宗李漼唐懿宗李漼(“漼”,拼音:cuǐ)(833年-873年),母元昭皇太后晁氏。宣宗病死后,被宦官迎立为帝,是为唐懿宗,改元“咸通”。在位14年,终年41岁。死后葬简陵,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唐懿宗是唐朝倒数第四个皇帝,是著名的无能昏君,其即位后,唐朝政局更加风雨飘摇。他是唐朝最后一个以长子即位而且是最后一个在长安平安度过帝王生涯的皇帝。然而,懿宗在位14年,骄奢淫逸,不思进取,宠信宦官,迎奉佛骨,面对内忧不知其危,遭遇外患不觉其难,把宣宗在位期间重新点燃起来的一点希望之光彻底熄灭了。中文名:李漼国籍:中国唐代出生地:陕西西安出生日期:833年12月28日逝世日期:873年8月15日职业:皇帝庙号:懿宗陵寝:简陵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在位:859年-873年8月15日年号:大中、咸通
唐僖宗李儇唐僖宗李儇(862-888),儇Xuān,唐朝第十八位皇帝(武则天除外)。唐懿宗第五子,初名俨。873-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僖宗是懿宗的第五子,本名李俨,生於咸通三年(862)五月八日。懿宗病重弥留之际,他在宦官的支持下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李儇,并於懿宗死后柩前即位。时在咸通十四年(873)七月二十日,僖宗11岁;888年三月六日死于长安。中文名:李儇别名:李俨国籍:中国(唐朝)民族:汉族出生地:长安出生日期:862年逝世日期:888年职业:皇帝谥号:惠圣恭定孝皇帝庙号:僖宗在位:873年-888年年号:乾符、广明、中和、光启、文德
唐昭宗李晔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姓李讳杰,即位后改名为敏,然后又改名为晔。是唐朝第十九位皇帝(除去武则天和殇帝以外),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葬于和陵,死后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中文名:李晔别名:李杰、李敏国籍:大唐民族:汉族出生地:长安出生日期:867年3月31日逝世日期:904年9月22日职业:皇帝庙号:昭宗、襄宗谥号:圣穆景文孝皇帝陵墓:和陵在位:888年4月22日-904年9月22日
唐景宗李柷 唐昭宣帝李柷(“柷”,拼音:zhù;892年9月27日-908年3月26日),原名祚。唐昭宗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第二十代,除武则天以外,904年9月27日-907年5月12日在位),在位3年,被废。次年死,享年17岁,葬于温陵。中文名:李柷别名:唐景宗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唐出生日期:892年逝世日期:908年谥号:昭宣光烈孝皇帝陵墓:温陵政权:唐朝年号:天祐庙号:景宗
唐朝公主唐高祖: 襄阳公主、平阳公主、高密公主、长广公主、房陵公主、长沙公主、九江公主、庐陵公主、南昌公主、安平公主、淮南公主、真定公主、衡阳公主、丹阳公主、临海公主、馆陶公主、安定公主、常乐公主
唐太宗:长乐公主、襄城公主、汝南公主、南平公主、遂安公主、豫章公主、巴陵公主、普安公主、普安公主、东阳公主、临川公主、清河公主、兰陵公主、晋安公主、安康公主、新兴公主、城阳公主、高阳公主、金山公主、晋阳公主、常山公主、新城公主
唐高宗:义阳公主、高安公主、太平公主
唐中宗:金城公主、成安公主、安乐公主、永泰公主、永寿公主、长宁公主、定安公主、宜城公主、新都公主
唐睿宗:寿昌公主、安兴昭怀公主、荆山公主、淮阳公主、代国公主、凉国公主、 薛国公主、鄎国公主、金仙公主、玉真公主、霍国公主 唐玄宗:永穆公主、常芬公主、孝昌公主、唐昌公主、灵昌公主、常山公主、万安公主、上仙公主、怀思公主、晋国公主、新昌公主、临晋公主、卫国公主、真阳公主、信成公主、楚国公主、普康公主、昌乐公主、永宁公主、宋国公主、齐国公主、咸直公主、宜春公主、广宁公主、万春公主、太华公主、寿光公主、乐城公主、新平公主、寿安公主 唐肃宗:宿国公主、萧国公主、和政公主、郯国公主、纪国公主、郜国公主 唐代宗:灵仙公主、真定公主、永清公主、升平公主、华阳公主、玉清公主、嘉丰公主、长林公主、太和公主、赵国庄懿公主、玉虚公主、普宁公主、晋阳公主、义清公主、寿昌公主、新都公主、西平公主、章宁公主、乐安公主 唐德宗:韩国贞穆公主、魏国宪穆公主、郑国庄穆公主、临真公主、永阳公主、普宁公主、文安公主、燕国襄穆公主、义川公主、宜都公主、晋平公主 唐顺宗:汉阳公主、梁国恭靖公主、西河公主、云安公主、浔阳公主、临汝公主、虢国公主、平恩公主、邵阳公主 唐宪宗:梁国惠康公主、永嘉公主、衡阳公主、宣城公主、郑国温仪公主、岐阳庄淑公主、陈留公主、真宁公主、南康公主、临真公主、普康公主、真源公主、永顺公主、安平公主、永安公主、义宁公主、定安公主、贵乡公主 唐穆宗:义丰公主、淮阳公主、延安公主、金堂公主、清源公主、饶阳公主、义昌公主、安康公主 唐敬宗:永兴公主、天长公主、宁国公主 唐文宗:兴唐公主、西平公主、光化公主、郎宁公主 唐武宗:昌乐公主、长宁公主、延庆公主、静乐公主、乐温公主、永清公主 唐宣宗:万寿公主、永福公主、齐国恭怀公主、义和公主、饶安公主、许昌庄肃公主、盛唐公主、平原公主、唐阳公主、丰阳公主 唐懿宗:卫国文懿公主、安化公主、普康公主、昌元公主、昌宁公主、金华公主、仁寿公主、永寿公主、遂宁公主 唐僖宗:唐兴公主、永平公主 唐昭宗:新安公主、平原公主、信都公主、益昌公主、唐兴公主、德清公主、太康公主、永明公主、新兴公主、普安公主、乐平公主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一名:贵戚豪族,英冠人杰——赵国公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约597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非常好学,“该博文史”。隋朝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无忌进见,渊爱其才略,授任渭北行军典签。自此辅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武德九年(626年),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是李世民夺得皇位最坚定、也是最重要的支持者,故而为“凌烟阁功臣第一”。历任尚书仆射、司空。为人谨慎,改任司徒。贞观十一年(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册封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二年(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30卷。在李世民晚期,原本储君乃长子李承乾,后李承乾因荒淫无道,被削去储君之位,当时,李世民举棋不定,较喜爱另一子魏王李泰,但长孙无忌推荐九子晋王李治(即后来唐高宗),协助他成为储君。唐高宗时期,长孙无忌由于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以及武后趁高宗体弱擅权,与武氏结怨。后遭武氏宠臣许敬宗以谋反罪名诬陷,全宗族或杀或流放,长孙无忌本人削爵、遭流放至黔州(今贵州),不久被迫自缢身亡,有诗三首存世。
第二名:宗室名王,独称军功——河间王李孝恭李孝恭(591年—640年)唐初大将,高祖从侄,祖父是李蔚,就是李虎的第七个儿子(李世民的祖父李昺是李虎第三子)李渊自太原起兵,负责经略巴蜀。武德四年(621年)任夔州总管,大造战舰,练习水军,得李靖之助,灭萧铣,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任行军元帅,率李靖等诸将,镇压辅公祏,破广陵、丹阳,平定江南。拜扬州大都督。籍没妻、子。其后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贞观初任礼部尚书,改封河间郡王。玄武门之变保持中立。遂不得李世民宠信,逐渐退出权力核心,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
第三名:贤辅谋深,遭逢明主——莱公杜如晦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西安市长安区)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中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书,其父杜咤为隋朝昌州长史。杜如晦自少聪悟,好谈文史,是个典型的彬彬书生。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时,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对杜如晦非常忌讳,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可惮之人,惟杜如晦与房玄龄耳。”被外调出秦王府。玄武门之变后,被拜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贞观四年病重而死,年仅四十六。赠司空,徒封莱国公,谥曰成。时称“房谋杜断”中的“杜”就是指杜如晦。
第四名:智者尽言,青史美臣——郑公魏征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巨鹿曲城(今河北晋州市,又说河北馆 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少时贫困,隋朝末投奔瓦岗军,兵败,归唐。后为窦建德俘获,念才而收之。建德兵败,复归唐。官至太子洗马,乃李建成近臣。玄武门之变后建成死,唐太宗以其耿直,升谏议大夫,后迁秘书监、侍中等职。犯颜直谏太宗二百余次。卒时,太宗悲恸之极,谓侍臣:“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资治通鉴》卷一九六)。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魏徵死后,唐太宗亲自赋诗一首,追忆故人。
第五名:命世之才,善建嘉谋——梁公房玄龄房玄龄(579年—648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济南) 人。唐朝初年名相。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秦王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是秦王得力的谋士之一。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637年)封梁国公;十六年(642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因房玄龄善谋但有些优柔寡断,而杜如晦处事果断不善谋略,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第六名:才高望重,社稷之臣——申公高士廉高士廉(575年-647年),名俭,字士廉,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唐代开国功臣。长孙皇后的舅父,曾多次照顾年幼时的长孙氏兄妹,官至尚书右仆射。唐太宗称他“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贞观十二年(638年)与黄门侍郎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葇、中书侍郎岑文本撰编《士族志》一百三十卷。有一子高真行。
第七名:夺槊陷阵,智勇双全——鄂公尉迟敬德尉迟敬德(585年—658年),隋末唐初名将,名恭,字敬德,鲜卑族,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城区)人。唐朝大将,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础。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曾于宴会之上因议论军功打伤某宗室将领。晚年闭门不出,炼制丹药自服,最终得享天年。传说其面如黑炭。尉迟恭与秦琼为两位传统门神。第八名:南平吴会,北定沙漠——卫公李靖李靖(571年—649年),字药师,京兆府三原(今属陕西)人,唐朝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抚摩着他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其兄李端,字药王,隋将(按照李氏族谱,李端为唐代中期名将李晟、李诉之祖)。其舅韩擒虎为隋朝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著有数种兵书,惟多亡佚。李靖是诸多将领中唯一可以和李世民媲美军功的人,其人善于明哲保身,故而终生无大患。但是由于玄武门之变保持中立,所以多数时间赋闲在家。
第九名:骨鲠大儒,直言不隐——宋公萧瑀萧瑀(575年—648年),字时文,其祖父是后梁宣帝萧察。与唐朝争地的萧铣还属他的子侄辈亲族。隋炀帝的皇后萧氏的弟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自幼以孝行闻名天下,且善学能书,骨鲠正直,并深精佛理。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贞观二十二年,萧瑀病死,年七十四。宫廷太常上谥曰“肃”,太宗认为萧瑀性多猜贰,刚忌太过,最后谥曰“贞褊公”,册赠司空,陪葬昭陵。由此,可见一个人再忠厚梗直,毕竟逆触龙鳞,使人耿耿于怀。
第十名:临危不惧,真正将军——褒公段志玄段志玄(598年—642年)唐初齐州人(现山东临淄),唐代开国功臣。其父段偃师,隋末为太原书佐,从李渊起兵,官至郢州刺史。志玄随父在太原时,甚为李渊次子李世民所重。李渊起兵时,志玄募兵得千余人,被授右领大都督府军头。平霍邑(今山西霍邑)、绛郡(今山西新绛),攻永丰仓(在今陕西大荔县境),皆为先锋,并历迁左光禄大夫。又从刘文静与隋将屈突通相持于潼关。刘文静为屈突通之将桑显和所袭,军营溃散。志玄率20余骑赴击,连杀数十人,被流矢所中,忍而不言,仍往来杀敌,唐军于是复振,大败隋军。后又与诸将迫擒屈突通,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嗣后从秦王李世民于东都(今河南洛阳)征讨王世充。冲击敌阵时,马倒被擒。敌方两骑将夹持志玄渡洛水时,志玄突然腾身向上,两骑将随之坠落马下。志玄迅速夺取一马,急驰而归,数百骑尾追其后,但无人敢靠前。破王世充、窦建德后,以功迁秦王府右二护军。贞观十一年(637年),被改封为褒国公,贞观十二年(638年),拜右卫大将军,贞观十四年(640年),加镇军大将军。贞观十六年(642年)病卒,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谥号“庄肃”。
第十一名:开国猛将,入京首功——夔公刘弘基刘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阳人。父刘升是隋代河州刺史,弘基少年时落拓不羁,与一些轻浮子弟和任侠交往,不谋家产,依赖父亲的名声当了一名右勋侍。大业末年,从炀帝征辽东,后私宰耕牛,故意犯罪,被县令关进监狱来躲兵役。自太原起事便追随李渊父子,与李世民友善,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玄武门之变拥立有功。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是将他贬官。太宗征伐高丽,刘弘基又为前军大总管,力战有功。高宗永微元年(650年)病死,年六十九,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襄,陪葬昭陵。刘弘基临死前,遗命只留给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顷。认为子孙“若贤,固不藉多财;不贤,守此可以免饥冻。”
第十二名:隋室贵臣,唐朝义夫——蒋公屈突通屈突通(557年—627年),复姓屈突,先世为库莫奚种人,依附鲜卑慕容氏,父亲屈突长卿,北周时任邛州刺史。雍州长安人。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屈突通“性刚毅,志尚忠悫,检身清正,好武略,善骑射。”因此民间顺口流传:“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旧唐书·屈突通列传》其弟屈突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畏心理。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升右仆射。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
第十三名:参预谋略,秦府能臣——勋公殷开山殷开山(—622年),名崤,以字行,京兆鄠(今西安市户县)人。为隋太谷长。唐高祖召补大将军掾,历迁吏部尚书。涉书,工为尺牍。《唐书本传》其父殷僧首为隋朝秘书丞。殷开山年青时以学行知名,尤善尽牍写作。李唐起兵后,秦王李世民召之为长史,常常四处招慰关中流民、群盗,并与刘弘基一起首入京城,赐爵陈郡公。后来又跟随太宗评讨薛仁果和王世充,以军功进爵勋国公。在征伐刘黑闼的路上,殷开山病死,李世民临丧痛哭,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曰节。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贞观四年,诏以佐命之功配飨唐高祖庙庭。
第十四名:驸马英雄,临危不惧——谯公柴绍柴绍(578年—638年)字嗣昌,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人,唐朝大将,曾是北周骠骑大将军历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军县公;父亲柴慎,为隋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柴绍出身于将门,自幼便“趫捷有勇力”(《旧唐书·柴绍列传》),以抑强扶弱而闻名,于少年时便当了隋朝元德太子(隋炀帝长子)的千牛备身(陪伴)。唐国公李渊也将三女儿(即后来的平阳公主)嫁给了柴绍。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贞观十二年病故。
第十五名:太原从龙,晚节不终——邳公长孙顺德长孙顺德,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的本家叔父(亦太宗李世民的叔岳父),父亲长孙恺,隋朝时任开府。顺德在隋朝时任右勋卫。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拜为左骁卫大将军,封薛国公。此后功劳不显。武德九年(626年),在玄武门之变中,顺德与秦叔宝等人共同打击李建成的馀党。太宗即位後,封食邑一千二百户,又特赐宫女。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贬官而已,病故。赠荆州都督,谥曰襄。贞观十三年追封为邳国公。永徽五年重赠开府仪同三司。
第十六名:出身寒贱,外恭内诡——勋公张亮张亮(?-646年),郑州荥阳人。出身寒贱,务农为业。史载,张亮“倜傥有大节,外敦厚而内怀诡诈”隋炀帝大业年间,投李密瓦岗军,因告密而获得信任。后来属李世勣,在李世勣投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李世勣、房玄龄荐张亮给李世民,为秦王府车骑将军,逐渐大受宠任。李世民与太子、齐王争位时,派张亮到洛阳一带,广结当地豪杰以待时变。齐王李元吉向李渊告发张亮图谋不轨,因此他被唐廷逮捕,严刑拷打下倒一直没把李世民招供出来。太宗践位,封长平郡公,授怀州总管。贞观十七年四月,洛州都督张亮因为以前检举过侯君集,此次受奖擢升为刑部尚书且参知政事。646年,常德告发张亮养五百义子,意图不轨。太宗命马周调查此事确凿。太宗与百官议论,定张亮为死罪。4月17日,张亮在长安西市处斩。
第十七名:摧凶克敌,恃宠矜功——陈公侯君集侯君集(?—643年),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人,唐朝名将,唐初大将。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北)人。君集少年时以武勇称,隋末战乱中,被秦王李世民引入幕府,从征讨有功,累迁左虞候﹑车骑将军。武德九年(626)的玄武门之变,君集之策居多。太宗即位,君集任左卫将军,封潞国公,迁右卫大将军。贞观四年(630),任兵部尚书,检校吏部尚书,参议朝政(即宰相)。九年,为积石道行军总管,随李靖平吐谷浑,策划军事,分兵深入,君集有大功。十一年,改封陈国公。十二年,迁吏部尚书,仍参朝政。君集出自行伍,素无学术,及被任用,方始读书。他出为将领,入参朝政,获得当时称誉。十二年,吐蕃围松州(今四川松潘),唐授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以击之。十三年冬,因高昌王曲文泰遏绝西域商贾与唐交往,唐又以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击之。十四年八月,进围高昌,这时文泰已卒,子智盛降,得二十二城,八千零四十六户,一万七千七百口,君集刻石记功而还。太宗以其地置西州。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泻被杀。因李世民念旧,故而留一子以继侯君集香火,并且时常到凌烟阁观侯君集画像而哭。
第十八名:助定奇策,英年早逝——郯公张公瑾张公瑾(594年—632年),字弘慎,魏州繁水人。开始在王世充手下为官。高祖李渊建唐,张公瑾归国,后为尉迟敬德等人将张公瑾荐于李世民,引入幕府。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让占卜的人烧龟甲卜吉凶,张公瑾恰巧从外而入,拿起龟甲扔在地上,进言道:“凡行卜签,是以决嫌疑,定犹豫,现在举事不疑,用得着卜卦吗?如果卜不吉,势已不可停阻,希望大王仔细想想。”李世民深然其言。其年六月四日,张公瑾与长孙无忌等九人埋伏于玄武门之外,成为李世民日后登基的关键人物之一。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后,其党羽进攻玄武门,张公瑾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贞观元年,拜代州都督。后助李靖伐突厥,擒颉利,屡有战功,封邹国公。贞观六年四月辛卯(初八)日,在襄州都督任上,张公瑾病死,时年仅三十九。太宗不避辰日而哭之(古礼及当时风俗,辰日不能哭泣),谥曰襄。贞观十三年,改封郯国公。
第十九名:骁勇虎臣,义气将军——卢公程知节程知节(589年-665年),济州东阿斑鸠店(今山东东平斑鸠店)人,原名咬金,后更名程知节,字义贞,生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卒于唐麟德二年(665)二月七日,享年七十七岁。隋末,程知节入瓦岗军,投王世充,后降唐,成为秦王李世民之骨干成员。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命将开国功臣肖像,图画于皇宫凌烟阁,程知节即其中之一。程知节乃世家大族之后,其曾祖名程兴,是北齐兖州司马,其祖名程哲,是北齐晋州司马,其父名程娄,是北齐济州大中正,唐赠使持节瀛州诸军事、瀛州刺史。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第二十名:德行淳备,良谏纯臣——永兴公虞世南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汉族,余姚人,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隋朝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虞世南虽然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当政得失,直言敢谏。他多次讽劝唐太宗要勤于政事,并以古帝王为政得失,论证利弊。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贞观十二年病故
第二十一名:高祖旧臣,举义殊功——邢公刘政会刘政会(?-635年),滑州胙城人也,祖环隽,北齐中书侍郎,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户部尚书,光禄卿等职,封邢国公。贞观九年病故。谥曰襄。
第二十二名:忠纯不贰,心存唐朝——莒公唐俭唐俭(579年—656年),字茂约,汉族,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隋、唐大臣,其父唐鉴与唐高祖李渊为世交。参与李渊太原起兵。武德元年,升为中书侍郎。唐初之时,唐俭与永安王李孝基等人被刘武周俘获,狱中从元君实口中得知独孤怀恩要造反。时独孤怀恩驻守蒲州,唐俭遣人揭发独孤怀恩谋反。李世民击破刘武周后,唐俭拜礼部尚书,授天策府长史,封莒国公,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一面派唐俭为使说降突厥,一面派李靖进军。李靖奇袭突厥,生擒颉利可汗,唐俭竟于乱军之中逃生,授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高宗显庆元年病故,谥曰襄,陪葬昭陵。
第二十三名:国家长城,义名天下——英公李勣李绩(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因懋功二字的发音与茂公相同,《说唐演义全传》、《兴唐传》、《隋唐英雄传》等小说、电视剧误称他为徐茂公)。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瓦岗军首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祏。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丽,终于将高丽灭亡。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灭高丽后次年病逝。高宗亲为举哀,辍朝七日,赠太尉,谥曰贞武,陪葬昭陵。
第二十四名:马槊英雄,勇武绝伦——胡公秦叔宝秦琼(?—638年),字叔宝,中国唐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唐朝开国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济南五龙潭有其故居。历史上的秦琼以勇猛彪悍著称。最初是隋将来护儿部将,后随张须陀讨伐李密。兵败,张须陀战死,秦叔宝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为帐内骠骑。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于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同程知节等人一起投唐,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帐下。参加了李世民的历次征战,每战必先, 尝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626年(武德九年),未参与玄武门之变,但事后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秦琼晚年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常对人说:“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贞观十二年(638年),在任徐州都督时去世,陪葬昭陵。贞观十三年(639年),秦琼被追封为胡国公。贞观十七年(643年),秦琼与长孙无忌等人被图形凌烟阁,封为唐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
看完评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