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状况出现了问题,一定有些原因是出在家长身上。这一点相信大家都认同吧?”昨天,本报9楼会议室里,李伟健教授单刀直入,家长们坦诚地点点头,互动就这样开始了。3个多小时里,专家与家长围圈而坐,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展开商讨。家长们带着愁云而来,带着初步解决方案满意而归。
■本版撰稿 记者 钱嫣 李慧强 麻雪莲
孩子偏科有原因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小楠(化名),学习成绩中等偏上,但偏科严重。小楠的母亲说,孩子除了数学成绩不理想,其他科目的成绩都还算好,也正是由于数学成绩偏科,儿子的成绩总在班级的中游徘徊。小楠的母亲好几次试图从儿子嘴里弄清楚为什么学不好数学的原因,但儿子对此讳莫如深,不愿多说。眼看着儿子快升初中了,可数学成绩总是“拖后腿”,做父母的很担心,但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只能干着急。

专家建议:孩子偏科肯定是有原因的。第一,可能是小楠对数学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可以通过更改教学方式或课外辅助等其他教学方法来解决,这要考虑人格与认知风格的差异。第二,小楠与现任的数学老师之间发生过什么事,让他对老师产生了抵触心理,拒绝学习数学。这就需要老师的配合,找到这件事情的关键点,共同处理好师生关系,从而消除孩子的抵触心理,重新燃起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第三,如果小楠对数学老师或数学产生了过敏性心理障碍,可运用放松训练等临床技术及情感先行组织技术直接干预。
孩子注意力缺失 谨慎吃药
华华(化名)上小学三年级,从幼儿园起就顽皮淘气,经常和同学搞恶作剧,对危险缺乏判断力,有一次他不知危险地爬上了幼儿园屋顶。华华上了小学,收敛了些淘气,但又染上了说谎、吹牛的小毛病,对不懂的事情也称“样样懂”;和同学关系不怎么融洽,常用打架来解决问题,因此华华妈妈经常被老师叫去谈话。此外,华华对不喜欢的事缺乏耐心,做作业拖拖拉拉,看电视倒是能坐上一个多小时。
华华妈妈带孩子去医院,也吃过一些治疗多动症的药,但似乎效果不明显。
专家建议:不知轻重、冲动任性、说谎、对不感兴趣的事没法集中注意力……华华的情况与儿童注意力缺失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否患上了典型的注意力缺失症(多动症),还需要进一步确认,所以家长尽量先别给孩子吃药。一方面药品会给孩子心理暗示(我心理有无法自控的疾病);另一方面这些药品一般对神经系统副作用较大。
由于孩子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修正孩子的行为离不开老师的配合和同学的监督。孩子也可以进行自我监控,比如上课时戴上一只耳麦,录好的磁带隔5分钟播一句“我注意力集中了吗?”提醒自己。
在家,父母就要多操心,可以与孩子拟定契约“约法三章”,哪些事应该做,违反了怎么办?每天应该做哪些事,没有做该怎么办?家长还要告诉孩子哪些事危险,千万不能做;注意力缺失的孩子平衡能力普遍较弱,家长可以和孩子比赛“金鸡独立”等,锻炼孩子的协调能力。此外,家长对孩子要宽容,让孩子养成做错事也要勇于坦白的习惯,如果要求太高,孩子容易编谎话逃避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