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骗之术古来有之,其诈骗手段也是形形色色,在众多骗人伎俩中,唯有冒充官员敲诈下属或他人者的行为,使人哭笑不能,分析他们能够得手的原因,一是被敲诈者大凡都是贪官,自己aIhUaU.com屁股底下不干净,慌乱中难断虚实,乱了方寸,为了遮丑,屡屡被骗,即便事后知道被骗了,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莲苦在心中;二是人们对官的敬畏,官对百姓的威慑,百姓对官的惶恐,于是,骗子们纷纷打扮成官员,利用贪官与百姓的这一心理,公然行骗,并能频频得手。
(一)假宗室

宋代有个赵假熹,本来是个败家子,平素在街头闾里为非作歹,坑蒙拐骗无所不为,他假冒赵善菜的长子赵汝昔,伪造降生县据,私刻皇叔祖润王府印记,私置黄旗、铁鞭、柱杖,任意胁夺商旅,占据船只,威使人力,打人致伤。最后案发,才发觉原来是个假赵汝昔。伪装虽然被揭穿,赵假熹并没有悔改,而是改名赵汝熹,冒充赵善菜次子,出入州县府衙,假装办公事,包刑狱,骗税官,四处赴宴游乐。自刻都大司捉点印记,招摇之至,先后骗取官会二十余贯,又大肆搜索铜器,连民间的神佛像、小儿颈上的铃铛、家用的盂器也不愿放弃,真正是贪财的饕餮。
(二)苏城骗局
明代的苏城,是四方辐之地,骗局也就特别多。万历年间,有个徽州商人,与他叔叔争夺坟地,争讼了好几年也没有结案。侄儿花钱四处打听,企图能够打通抚台关节。有一天,某公子寓居于闾门之外,自称是抚台的侄子。徽州商人前往拜谒,某公子留他喝酒吃饭,偶然谈起争讼的事来,公子哥儿一口应承下来,于是,当着公子的面,徽商将银子封好,说:事成以后,以此物为谢。过了几天,公子穿着官服,将徽商的讼词放在袖中,径直走进了抚台大门。徽商从远处看得真真切切,坐在地上等他出来。日已偏西,抚台府衙公事已毕,各位官员也纷纷出来,大门关闭了。徽商想像抚台必定是留公子用餐了,询问门旁的差人也都说不知道。到了晚上,公子哥儿随着人群走了出来,满脸酒容,说是和抚台大人吃酒,事情已经办妥了。
到了徽商寓所,公子拿出官封信函文书给徽商看,印识宛然。徽商大喜,又派出酒席来给公子吃喝,公子索取了酬劳银两,酒醉而去。次日,徽商带着文书,交付给驿车投送,方知是伪封。事后,他才aIhUaU.com知道此事原为光棍所设的骗局。那天谒见抚院,假冒的公子趁人杂之时混进了院子,躲藏在土地堂中,吃了藏在身上的酒糕,晚上再趁人杂混乱出来。封筒印识,都是事先藏于帕中带进去的,当然都是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