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姓的来源 韩姓流源

韩姓流源<?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来源: 中文百科在线和360百科

韩姓:拼音:hán xìng

 

<?xml:namespace pre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一、【姓氏溯源】

  韩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5。韩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六。韩姓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的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河北、辽宁等省,南方则以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福建等省为主。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韩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氏寻源》记载,上古时黄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韩流,其后裔中有个人叫韩经。传说,韩经在尧帝执政时期后来成为了仙人,举日飞生,传为佳话。

  在韩流、韩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韩氏,史称韩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王朝晋国侯后裔毕万的封邑韩原,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姬叔虞(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被封赐于唐,因此称唐叔虞,他建立了唐国,后迁晋地,成为后来的晋国。唐叔虞的儿子被封为晋侯,晋侯的后代有毕万,曾被封在韩原(今山西河津)。毕万的后代就用先祖封邑为姓氏,称韩氏。

  西周初年,周公灭子姓唐国后,封叔虞于唐,史称晋国,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称唐叔虞。

  春秋时期,晋昭侯姬伯分封叔父姬成师于曲沃,结构造成了晋国的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统一。曲沃武公夺得晋国君位以后,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叔父姬万于韩地,称为韩武子。韩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这个韩邑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韩氏一直在晋国位列公卿。至战国初期,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韩、赵、魏三国。

  韩国在战国时期为“七雄”之一,开国君主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韩虔。

  起初,韩国建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到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国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国后,迁都于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

  周烈王姬喜元年(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了郑国,迁都于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历经八代,至韩襄王韩仓(姬仓)执政时期,于秦王赢政十六年(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所灭。

  灭国后的韩国宗室和国民,多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韩氏。韩氏族人大多聚居在秦、汉时期的颍川郡一带。到西汉末年,河南尹韩骞因躲避王莽之乱,移居南阳郡,是为河南、陕西韩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汉王朝初期刘邦属下大将韩王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韩王信,是战国末期故韩襄王韩仓的庶孙。

  刘邦成为汉王后,立韩王信为韩王,韩王信后因破楚军项羽有大功,在刘邦即汉朝帝位后,便剖兵符给他,正式封他为韩王,以颍川为王都。后又下诏把韩王信的封邑改在太原以北的地方,以防御胡人,改以晋阳为王都。

  韩王信曾请求将其王都改设在马邑(今山西朔州),自然被被刘邦所拒绝。后来,韩王信叛汉降胡,并出兵攻打太原,结果兵败。之后,韩王信遂与太子韩婴亡走于匈奴。

  韩王信亡走匈奴后,又生了个儿子叫韩颓当。后来,韩颓当又率众重新归附汉王朝,与韩婴一起被封侯,韩颓当被封为弓高侯。后来又因军功卓著,子孙累登显仕。

  韩王信一族在西汉末年遭王莽之乱,分播为昌黎(今河北昌黎)、三原(池阳,今陕西中部)、颍川(今河南禹州)、阳夏(今河南太康)各支系,异地而居,以避国乱,这些韩氏支系都是弓高侯韩颓当的后裔,是韩氏起源比较晚的一个分支。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汉朝时期卫氏朝鲜司马韩陶,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西汉王朝在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公元前141年~前87年在位),于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起兵远征朝鲜.

  汉武帝下令楼船将军杨仆从山东征集五万兵卒,左将军荀彘率十万汉军从正面出辽东,两路夹击攻破由原燕国后裔创建的卫氏朝鲜都城王险城(今朝鲜平壤),至西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卫满朝鲜被灭亡。其后,汉武帝把卫满朝鲜的原国土分为四个郡,分别为:乐浪郡、真番郡、临屯郡及玄菟郡,历史上合称为“辽东汉四郡”。

  卫满朝鲜大司马韩陶(韩阴)在王险城破前,率部下投降,被汉武帝封为荻苴侯,封地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一带,称荻苴国。韩陶一族及其属下后留居江浙地区,融入汉族,世代繁衍生息,形成韩氏一族。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中有出大汗氏、破六韩氏部落。

  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农历1月,魏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汉姓。

  当时北鲜卑族有复姓出大汗氏,北魏孝文帝在进行汉化改革时,因“汗”与“韩”音相近,因而把“出大汗”改为单姓“韩”氏,同时把鲜卑族的复姓破六韩氏也改为单姓“韩”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倭夷,出自唐朝时期廷卫韩志和,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大唐王朝在唐宪宗李纯执政时期(公元805~820年在位),属下有个著名的飞龙卫士韩志和,为倭奴国人,原名待考。他崇尚中华文化,自愿留居中原,成为唐宪宗的贴身卫士。

  韩志和有着灵巧的手艺,他善于把木头雕刻成鸾鹤鸟鹊等的形状,然后把机关放到它们的肚子里,发动机关,它们就飞到二、三百尺的高空,飞到几百步外才落下来。他后来又为唐宪宗制作龙床御榻,脚一踩上去,龙的鳞须爪角全都会动,卷曲而有气势,像活的一样。传说,他曾在唐宪宗面前放出五、六十头蝇虎子(一种大体型的蜘蛛),把它们分开站成队,让它们按梁州曲跳舞,完全符合曲子的节拍,唱到词的时候,殷殷有声,曲子唱完就一个接一个地退下去,好像有尊卑等级似的。

  唐宪宗当时看到后非常高兴,重赏给他许多金钱和丝绸,并赐姓为“韩”,名“志和”。而韩志和一出宫门,就把那些金钱和丝绸全施舍给别人了。

  韩志和后来留居中国,后裔子孙融入汉族,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一带地区,世代为韩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哈勒图特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哈卜图儿哈思部,以部为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altut Hala。蒙古族、满族哈勒图特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⑵.蒙古族吉喇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ilat Hala。蒙古族、满族吉喇特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元朝时期西域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中的韩氏,据山东禹城县韩家寨《韩氏祖墓碑志》记载:“邑西韩氏,居韩家寨,来自西域,崇奉回教,为邑望族……”

据传,回族韩氏于元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由今青海省循化县迁入山东禹城一带,初居西白庄(大程乡)一带,后于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迁至韩家寨,其后裔子孙后以居地名称汉化为韩氏。

  此外,于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入朝归附、在南京锦衣卫任百户的西域回回族人卜尔者丁,其四世、五世孙均改为了韩氏。在西北地区,有一些回族韩氏,祖上系青海循化撒拉族韩氏。

  清朝时期,居于今甘肃省循化厅的土司是撒拉回人,后取汉字“韩”为其族姓,世代相传至今。

  第九个渊源:源于鄂温克族,出自明朝时期鄂温克哈尔卡拉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布特哈志略》记载,鄂温克族哈尔卡拉氏,世居雅鲁河流域(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arkala Hala。

  鄂温克族、满族哈尔卡拉氏,在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明朝时期西羌可汗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明朝时期,居于今甘肃省临夏地区的大土司为可汗部首领,为可汗氏,在明太祖朱元璋严令禁胡姓的厉诏下,改姓氏为汉字单姓韩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西域人,出自明朝时期西域人实哈塔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明朝初期,有元朝时期留下的西域人实哈塔,原为安息人(今伊朗),精通天文数术,明太祖朱元璋赐其姓为韩氏。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彝族,出自明朝时期西南彝族安韩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严令禁胡姓,在西南地区的彝族安韩氏族人便将原姓氏省文改为单姓韩氏。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哈勒塔喇氏,满语为Haltala Hala,世居吉林乌拉,后多冠汉姓为韩氏、哈氏。

  ⑵.满族哈斯呼哩氏,亦称哈呼拉氏,满语为Hasihuri Hala,世居伯都讷(今吉林松源)。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韩氏、哈氏。

  ⑶.满族韩佳氏,亦称韩尔佳氏,满语为Ha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地广泛,后所冠汉姓即为韩氏。

  ⑷.满族罕扎氏,满语为Hanja Hala,汉义“廉洁、清洁”,世居巴颜和罗地区(今内蒙古锡林郭勒西乌珠穆沁旗),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⑸.满族罕古拉锦氏,源出元朝时期女真合答斤部后裔,以部为氏,满语为Hangulagin Hala,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世居分散,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⑹.满族翰颜氏,满语为Hanyan Hala,世居赫林台(今辽宁东部地区)、嫩河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⑺.满族赫济哩氏,亦称哈齐里氏,满语为Hegiri Hala,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辉发部集聚区,包括辉发城、多壁城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⑻.满族金米特氏,满语为Ginmit Hala,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今北京市满族中有此姓氏族人,所冠汉姓为韩氏。

  ⑼.满族颜济哩氏,亦称杨吉哩氏、焉哲勒氏,满语为Yangiri Hala,世居沈阳、伯都讷(今吉林松源)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族、锡伯族颜济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韩氏、阎氏、杨氏、沈氏等。

  ⑽.满族哈勒塔喇氏,满语为Haltala Hala,世居吉林乌拉(今吉林松源),后多冠汉姓为韩氏、哈氏。

  第十四个渊源: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锡伯族哈斯胡里氏,亦称哈斯呼哩氏、哈呼拉氏,世居伯都讷(今吉林松源)。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asihuri Hala。锡伯族、满族哈斯胡里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均改为汉姓韩氏。

  ⑵.锡伯族韩吉利氏,世居伯都讷(今吉林松源)。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ajeri Hala。锡伯族、满族韩吉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韩氏、哈氏。

  ⑶.锡伯族韩亚喇氏,世居伯都讷(今吉林松源)。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anjala Hala。锡伯族、满族韩亚喇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韩氏、哈氏。

  第十五个渊源:源于柯尔克孜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历史上,散居于黑龙江省的柯尔克孜族嘎普韩部落,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取汉字“韩”为姓氏,称韩氏。

  第十六个渊源:源于朝鲜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旗分内高丽姓》记载,满清建国后,世居义州(今朝鲜新义州“义州古城”)、开城府(开州,今朝鲜开城)的朝鲜族人,皆冠汉姓为韩氏。

  第十七个渊源:源于鄂伦春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布特哈志略》记载:

  ⑴.鄂伦春族卡格依尔氏,亦称卡日基尔氏,世居雅鲁河流域(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agelr Hala。后多冠汉姓为韩。

  ⑵.鄂伦春族哈尔卡拉氏,满语为Harkala Hala,世居雅鲁河(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所冠汉字姓韩。

  第十八个渊源:源于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今保安族、土家族、苗族、壮族、白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韩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韩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姓氏源流(360百科)

 “韩”,古时又作“涵”, <说文解字>解释为井垣之意,就是水井周围的栏圈。韩的姓氏来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1、黄帝传承

这是韩姓起源各种传说中最古老的一种。黄帝时代是中国父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黄帝族从陕北的黄土高原开始,沿渭河黄河向东发展势力,与炎帝族合二为一,消灭东夷族首领蚩尤,建立了以黄帝族为首的部落联盟,黄帝因此被称为中国的人文初祖,中国人也称炎黄子孙。传说中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 <世本>记载,黄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阳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颛顼。 <山海经>记载:昌意后来被贬谪到若水,生子韩流;韩流娶淖子族的姑娘阿女,生了颛顼。颛顼是五帝之一。

韩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称。韩流氏族是从昌意族中分化出来的,这个氏族便以韩为姓,第一批韩姓人由此产生。韩流所处时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考古学者在龙山文化时期的河南汤阴白营等遗址内发现了水井。井的四壁用井字形的圆木棍自下而上,叠垒而成。井字形木架的木棍交叉处都有榫扣合。韩字从韦,韦在古代写作“韦”,韦字形状与龙山文化时期的水井结构十分相似。韩流族有可能是因为发明了水井而被称为韩流,“韩”字的古义为井垣就说明了这一点。

2、以国为姓

公元前11世纪中叶,西周灭商,平定管叔 蔡叔与武庚的叛乱后,实行大分封。周公旦分封周成王之弟於韩,为姬姓之国,地处今山西河津东北。但韩国国力太弱;在春秋时期被晋国所灭。韩国亡国之后,国人便以韩为姓。

3、 韩武子之后

韩国为晋国所灭以后,出了一位韩武子,其名万,字武子,他因侍奉晋献公立下大功,被晋献公封於韩原(今陕西韩城)西南。韩武的子孙便以韩为姓。

4、曲沃桓叔之后

西周晋穆侯娶齐女为妻,长子为太子“仇”,次子为“成师”。晋穆侯死后,穆侯的弟弟殇叔自立为君。4年后,太子仇攻杀殇叔,继位为晋文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的都城在冀(今山西冀城东南)。文侯的儿子昭侯在位时,把文侯的弟弟成师封在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号为桓叔。

曲沃桓叔广招人马,扩张势力。从曲沃桓叔受封开始的六七十年间,翼地昭侯和曲沃桓叔两派势力之间冲突不断。曲沃桓叔死后,世子继位,为曲沃伯。伯袭杀昭侯之子孝侯,晋人又立孝侯之子鄂侯为君。鄂侯死后,子哀侯继位。第二年(前716年),曲沃伯去世,其子继位,即曲沃武公。晋哀侯九年(前709年),曲沃武公发兵攻打翼城,俘获晋哀侯,晋人又立哀侯之子继位,称小子侯。曲沃武公使韩万杀掉晋哀侯。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设计诱杀小子侯。又经过二十多年的斗争,公元前679年,周僖王正式任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尽并晋国之地。杀掉晋哀侯的韩万即韩武子。有人认为韩万是曲沃成师之子,分封采邑於韩,因以韩为姓,代为晋卿。

5、亡国后国人以韩为姓

曲沃桓叔之子韩万的玄孙韩厥,曾为晋国正卿,帮助韩姓在晋国逐渐扩大了势力。春秋晚期,晋国由韩氏、赵氏、魏氏、知氏、范氏、中行氏六卿专权。公元前490年,范氏、中行氏灭於赵。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灭知氏,三分其地。从此,晋国为韩、赵、魏三国瓜分。前403年,韩厥的七世孙韩虔(景侯)时,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战国时期,韩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韩国起初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后来迁至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到韩哀侯时,攻灭郑国,迁都於郑都新郑(今河南新郑),疆域包括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中部,介於魏、秦、楚三国之间。 韩哀侯的曾孙宣惠王开始称王。到宣惠王的玄孙韩王安时,韩国势力日衰。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俘韩王安,置颖川郡(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市)。韩国灭亡后,国人以韩为氏,颖川成为韩姓的第一个郡望。

6、出大汗氏改姓为韩

北魏孝文帝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为韩。由于译音不同,出大汗氏在史书还有步大汗氏、步六汗氏、步汗氏、潘奚氏、破六韩氏、破六汗氏、破落汗氏、破落韩氏等多种译法。北魏末年,有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北)人破六韩拨陵领导的农民起义。

二、韩氏三祖  

1、 远古始祖

韩浞(亦作寒浞),夏朝伯明氏之子,今山东潍坊东北人。曾杀羿代夏,立为帝。因为在姬周之前,所以是韩氏的远古始祖。他是现存所有先秦古籍中记载最早的韩氏人。

2、血缘祖先

周武王有个幼子叫唐叔虞,是周朝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韩氏的血缘祖先。周武王逝世后,成王年幼,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后,把唐封给了叔虞。

3、受姓始祖

叔虞的儿子名燮,燮自唐徙居晋水旁,就改称晋侯。燮生武侯,名宁旅,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为四世。成侯生厉侯,名福,为五世。厉侯生靖后,名宜臼,为六世。靖侯生厘侯,名司徒,为七世。厘侯生献侯,名籍,为八世。献侯生穆侯,名费王,为九世。穆侯生成师,封于曲沃,是为桓叔,为十世。成师之子万,即韩武子,为韩氏受姓始祖。

三、韩氏变姓

⑴、韩氏:韩氏除“韩氏”以外,据《通志?氏族略》中记载,韩氏中还有以国爵为氏的,如“韩侯氏”;有以名字为氏的,如“韩婴氏”、“韩言氏”、“韩厥氏”、“韩籍氏“”、“韩褐氏”。

⑵、韩侯氏:《通志?氏族略第五》韩侯氏:周宣王时,韩侯支孙氏焉。《元和姓纂》韩侯氏:周宣王锡命韩侯,支孙氏焉。《姓镐》韩侯氏:《韩诗外传》云,周宣王大夫韩侯子有贤德。

⑶、韩婴氏:《通志?氏族略第五》韩婴氏:姬姓。《姓纂》云,晋韩宣子元孙也,为韩婴氏。《元和姓纂》韩婴氏:晋韩宣子子孙韩婴,云韩婴氏。《姓氏寻源》韩婴氏:《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韩婴氏。郑夹漈云,《世谱》韩宣子元孙无名婴者,惟韩宣王太子名婴。汉韩王信之子名婴,为襄城侯。或其后世以为氏。

⑷、韩言氏:《通志?氏族略第五》韩言氏:姬姓。《世本》晋韩厥生无忌,无忌生襄,襄生子鱼,为韩言氏。《元和姓纂》韩言氏:《世本》晋韩厥生无忌,无忌生襄,襄生鲁,为韩言氏。《姓(角崔商)》韩言氏:《左传类解》云,晋大夫韩子鱼之后为韩言氏。《姓氏寻源》韩言氏:“《姓纂》“鱼”作“鲁”,讹。《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韩言氏。

⑸、韩厥氏:《通志?氏族略第五》韩厥氏:姬姓。韩献子厥支孙氏焉。《姓氏寻源》韩厥氏:《姓纂》云,韩献子厥支孙以为氏。一引作韩献氏,讹。有斡献氏出于宋,无韩献氏。

⑹、韩籍氏:《通志?氏族略第五》韩籍氏:姬姓。晋韩起之子籍,字叔禽,为韩籍氏。《元和姓纂》韩籍氏:晋韩起子籍,字叔禽,为韩籍氏。《姓(角崔商)》、《姓氏寻源》并引。

⑺、韩褐氏:《通志?氏族略第五》韩褐氏:姬姓。《英贤传》云,晋韩厥之后韩子云,赵肃侯大夫有韩褐胥居。《古今姓氏书辨证》韩褐氏:《英贤传》日,韩厥后,赵肃侯大夫有韩褐胥居,《姓腮》与《姓氏寻源》并同。

⑻、韩余氏:《通志?氏族略第六》韩余氏:韩余氏者,韩氏余子之族也。《古今姓氏书辨证》韩余氏:《世本》韩宣子余子之后氏焉。谨按《春秋》,晋成公宦卿之余子以为余氏。盖嫡子之母弟,官子韩起也。《姓(角崔商)》韩余氏:《姓考》云,晋卿韩宣子之后有名余子者,奔齐为韩余氏。《路史》云,韩信子(应为韩王信)亡人匈奴,景帝时,子颓当亦来降,余在匈奴者为韩余氏。《姓氏寻源》韩余氏:《路史》其说与《世本》异,疑非是。

⑼、韩献氏:《元和姓纂》韩献氏:晋韩献子,支孙因氏焉。

⑽、韩信氏:《姓(角崔商)》韩信氏:出《姓纂》。《姓氏寻源》韩信氏:《姓纂》云,韩王信之后有韩信氏。

⑾、公族氏:《古今姓氏书辨证》上平声一东:公族氏,东汉《郭泰传》有公族进阶,其先出自晋公族大夫之后。春秋时期,骊姬乱晋,诅无畜群公子,自是晋元公族。及成公自周归,晋始宦卿之嫡子,以鞅栾盈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其后遂有以官为氏者。《姓(角崔商)》公族氏:《姓源》云;韩无忌为公族大夫,称公族穆子,后因氏。又夷姓,后魏独孤部有公族氏。《姓氏寻源》公族氏:《风俗通》云,晋成公立嫡子为公族大夫,韩无忌号公族穆子,后以为氏。《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公族氏。

⑿、平氏:《通志?氏族略第三》平氏:姬姓,韩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因以为氏。秦国灭掉韩国,徙下邑。汉有臣相平当,生晏,司徒。北齐有平筌,望出河内、燕郡。《路史》:韩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后以为氏。《古今姓氏书辨证》平氏:出韩侯少子姥,食采平邑。秦国灭掉韩国,因徙下邑,氏焉。《姓(角崔商)》平氏:《氏族大全》云,韩哀侯少子采邑,因氏。《集韵》云,齐相晏平仲之后。《千家姓》云,河内族,北齐有平桓。经何光岳先生考证,他认为:“韩之平邑,在乎阳,今山西临汾市。为韩哀侯少子姥所封,则平出于姬姓之韩后无疑。”

⒀、横氏:《通志?氏族略第三》横氏:《风俗通》云,韩公子咸,号横阳君,子孙氏焉。《姓(角崔商)》平声升三庚:横氏,《风俗通》云,韩王子咸,号横阳君,因氏。《千家姓》云,颍川族。《吕氏春秋》横革佐禹。《姓氏寻源》横氏:《荀子?成相篇》横革佐禹。亦见《吕氏春秋》。横姓宜始此。《路史》云,刘后有横氏,韩万后有横氏。《战国策》楚知横门君之善用兵,后必有为氏者。

⒁、侠氏:《通志?氏族略第三》侠氏:即荚氏,音荚。韩侠累之后。《急就章》有侠却敌。《古今姓氏书辨证》人声三十帖:侠氏,韩相侠累之后。《急就篇》有侠却敌。《姓(角崔商)》侠氏:《姓纂》云,韩相侠累之后。《姓源》云,《汉书?功臣表》有侠侯,后以封为氏。《千家姓》云,平阳族。《姓氏寻源》侠氏:《史记》侠累。高诱云,韩傀侠累也。《战国策》名傀累,一云即荚氏,音荚。《路史》云,汉(夹鸟)侯国后有侠氏。

⒂、蔺氏:《通志?氏族略第三》蔺氏:姬姓,韩厥玄孙曰康,仕赵,食采于蔺,因氏焉。《元和姓纂》蔺氏:韩厥玄孙康食采于蔺,因氏焉。裔孙相如,为赵上卿。《古今姓氏书辨证》去声升一震:蔺,今望出中山、华阴。出自姬姓,晋穆侯之子成师,封邑于韩,裔孙韩献子厥,厥玄孙康,食采于蔺,因氏焉。

四、分化

  据《姓纂》记载:“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即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于韩。其孙韩王安,原居韩邑 ( 一说在山西河津县 ) 为秦国所灭。子孙分散于江淮之间。江淮方言,音“韩”变“何”,逐为“何”氏。因此,何姓是由韩姓分化出来的。何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何、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五、迁徙分布

  韩氏是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五位,人口约九百三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8%左右。

  韩氏最初得姓是在今陕西韩城,韩氏的繁衍发展主要有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

1.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是韩氏最主要的发展时期。自三家分晋之后,韩国建都于平阳,韩景侯时,迁都于阳翟,至韩哀侯时,又迁都于新郑。韩国的多次迁都,使韩氏迅速繁衍,也使得韩氏在河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至后来韩氏迅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并且成为韩氏历史上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2.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两汉时期韩氏的两大郡望已经形成。与此同时,已有韩氏迁居江苏。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中原多年战乱,小国林立,韩氏从河南等地大举南迁。

3.隋、唐时期:

  唐宪宗时,韩愈被贬潮州刺史,为韩氏入广东最早者。唐末已有韩氏迁至福建。

  韩氏的发展、流布,从春秋战国的迁地、徙都、拓展,经颍昌黎、南阳、相州、越城各个世系,到南宋以后,就几乎逐渐遍及全国。其中浙江、江苏、湖北、安徽等地的韩氏,多为韩世忠的支系子孙。

4.两宋时期:

  南宋末,曾于建炎南渡至浙江的韩氏后裔御前大将军韩先,扈驾南下,由浙江人福建,由福建而广东平远县.南宋时,番禺古塌韩氏,南渡之后,先是居于浙江会稽,相传韩世卿谪广南后,即居于南雄珠玑巷。后来他的孙子韩振宗(一说韩洪泽)又由南雄徙广州番禺。

  从南宋起,经元、明而至清,韩氏在江南的流布,范围越来越广,支系越来越多,人数越来越众。

  湖南湘潭云湖韩氏,为当地望族。其祖自明朝由安徽徙江西,后由江西徙湖南星沙(今湖南长沙),再由星沙徙云湖。

  江苏苏州韩氏,是韩琦十二世孙由安徽凤阳迁往苏州的,后又有一支由苏州迁海安(今江苏海安)。另外,苏州韩氏还有一支是由浙江柘林山头迁入的。

  自南宋以后,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省,都是韩氏迁居生息之地。每迁徙一次,就开拓一地,流布一方。四川、广西、台湾省等省,先后也有韩氏迁入。

  韩氏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北地区。

5.迁流海外:

  韩氏的流布在海外亦有流布发展,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英国、新加坡、越南、古巴、法国、美国、瑞士等。他们祖孙相继,侨居国外,艰苦创业,不仅为所在该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为中国,为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为传播中华文化,为增进与各有关国家的友谊,也都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在海外韩氏中,各有关国家都出现了一批事业突出、成绩显著、为该国或为当地所认可的代表性人物。

6.潮汕、台湾省韩氏同系韩愈裔孙:

  韩清奇,福建莆田人,元末明初为避战乱由福建莆田迁居于潮州府揭邑之霖田(今揭西河婆)。据揭阳《韩氏族谱》记载,韩清奇的远祖是唐朝末年卜居于福建沙县的兵部侍郎韩。

  韩致光(公元842~923年),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韩官拜左谏议大夫,迁中书舍人。乾宁三年(公元897年)任兵部侍郎。后为避迫害而占籍福建沙县,成为福建韩氏的始祖。按江苏《锡山韩氏宗谱》,韩乃是韩愈的五世孙。韩愈生韩昶,韩昶生韩绾,韩绾生韩亘,韩亘生韩。

  由此看来,韩清奇是韩愈的后世裔孙。据韩思道编撰,刊于1973年的《韩氏家乘考》,祖籍河南孟县(韩愈家乡)的韩氏“清“字辈中,有韩清濂,韩清溪。后来两人皆南下迁徙卜居台湾省。这说明,河南孟县的韩氏辈序与由福建莆田迁潮的韩氏辈序相吻合。从而可以看出,福建莆田的韩氏是由河南孟县的韩氏辗转迁徙而来的。这就更进一步证实了韩清奇(福建莆田人)是韩愈(河北昌黎人)的后裔。自韩清奇占籍潮汕之后,韩氏便在潮汕地区蕃衍迁播。

  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韩清奇裔孙韩见渠由揭邑霖田到黄陇都松柏蓝村设私塾授学徒,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其家眷最后卜居于潮阳黄陇都潘岱(今广东汕头红场镇潘岱);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韩见渠第六代裔孙韩振灏由潘岱迁居于黄陇都刘厝庵(今广东汕头仙城镇刘厝);今台湾省的桃园、八德等地的韩氏也是韩清奇的后裔。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另一支韩氏也由福建莆田迁徙入潮,其开基祖为韩镇翁,韩镇翁最先卜居于潮阳峡山都长厝村(今广东汕头沙陇镇),清初迁界,韩镇翁裔孙被迫迁徙各地。今仙城镇新湖村、五石及仙城,潮州彩塘,普宁咸寮,惠来点埔、里行、神泉及陆丰碣石国头及湖东,皆系韩镇翁之后。潮汕人口约两万移居港台等地超三万。

  潮汕韩氏人口不到两万。揭阳约一万,主要集中于揭西河婆,惠来点埔、里行及普宁咸寮;汕头约五千余人,主要集中在潮阳仙城镇新湖,五石及刘厝,红场镇的潘岱,陈店镇的定安及海门镇的城北、北新;潮州约两千余人,主要集中在潮安彩塘;此外,旅居港、澳、台及东南亚各地的潮汕籍韩氏约三万多人。

六、郡望堂号

郡望

  颖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颖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颖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颖川郡。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昌黎郡:昌黎郡是在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时期逐渐形成的。自三国曹魏于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设置辽东属国,后改为昌黎郡,辖境相当于今辽宁辽河以西大凌河中下游及小凌河流域地区。至隋朝初期,以昌黎(今辽宁义县)为中心,在辽河以西设有昌黎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昌黎县一带。隋、唐两朝在卢龙县境内。大辽国时期置广宁县,为营州治所。大金国时期为昌黎县。

堂号

  颍川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昌黎堂:以望立堂。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河北昌黎人。他一生从事古文运动,反对骈体文的华而不实,主张恢复秦,汉朝的散文体。历史上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泣杖堂:汉朝时候,韩伯愈最孝。一次他犯了过,母亲用拐杖打他,他的眼泪像下雨一样掉下来。母亲很奇怪地问:“我过去打你,你都是欢欢喜喜地接受,今天为什么掉泪呢?”伯愈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对母亲说:“娘呀!过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亲建康有力,所以喜欢;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点儿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亲体力衰弱了,所以难过得掉泪。”

  此外还有:画锦堂:荣归堂:荣事堂:书锦堂:继锦堂:福荫堂:恭寿堂:永思堂:翕和堂。

七、韩姓家谱文献

  韩姓家谱的内容和体例、格式,一般包括谱名、序、凡例、遗像、像赞、祠规、族约、家法、世系、传记、遗事、艺文、派字、碑记、婚冠丧祭、族产、坟茔、墓志铭、祠记、遗稿、跋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序、世系、传记、派语等。

  韩姓家谱的序的内容,一般都是写本支派之来历,有的序,不仅溯源,而且旁及有关分支分派;写先世事迹;阐明家谱的意义;修谱经过,等等。韩姓家谱的序,其中不少都出自名人手笔。

  北宋宰相韩琦于嘉祐七年(1062年)中秋日作《韩氏家谱序》,明代刘基于洪武三年(1370年)仲春作《黟北南阳韩氏宗谱序》,明代文学家程敏政作《南阳韩氏宗谱叙》

八、韩姓字辈排行

1.派语的社会功能:

  派语的功能与作用,简单地说,就是用来区分同姓同系人的辈份。如果没有字派,而仅仅只知道年龄,就很难判断同姓者某某的辈份,因为有的人年龄大反而辈份小,有的人年龄小反而辈份在前,这就会辈份不分,尊卑难辨。有了派语,在同姓交际的过程中,互通派字,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等等关系,就一清二楚了,才不致于产生辈份世次的混乱。

  相州韩氏文献的一段话,很清楚地说明了派语的这种功能:“相韩本支得与圣贤孔、颜、曾、孟诸氏后裔同,能世次毫不紊乱,实赖有此命名、宗派维系所致也。”

  2.派语用法及规律:

  凡逢字辈的单数,则取其为人名的偏旁,人名取单名;凡逢字辈的双数,则取其独立而人人名,人名取双名。如第一组“玉彦口胄”等八字,韩琦兄弟逢字辈单数“玉”字,故人名都以“玉”字为偏旁,取单名,如韩琦、韩琚、韩碹。忠献王韩琦的子侄,逢字辈双嫩“彦”字,故皆取“彦”字独立人人名,起双名,如韩琦有五子,名忠彦、端彦、纯彦、粹彦、嘉彦;他的侄子有考彦、方彦等。第三字“口”,系单数,故取其为偏旁,单名,如韩治、韩浩、韩邕等。第四字“胄”,系双数,故取“胄”字独立,双名,如韩肖胄、韩膺胄、韩仁胄、韩保胄、韩述胄等。余此类推。派语的使用方法,还有一种情况,即人数较少又处偏远之地的支族,其派语不是用完若干字,又另起新的派字,而是采用周而复始的办法。

  3.各派字辈:

  山东日照韩氏一支字辈:“挺公(曰)学敬帮立修平”。

  山东日照韩氏一支字辈:“居公(伯)建治邦立秀”。

  山东莒南韩氏字辈:“邦首文成本玉克传林辉茂振臣继广一西增北祥”。

  山东枣庄韩氏字辈:“作玉书荣光建业梦造怡”。

  山东平阴韩氏字辈:“清魁天三振得□允法文九美道兴敬明子效继顺承宗正修衍嗣连庆恒传”。

  山东沂水韩氏字辈:“文殿宗庆福春忠茂成”。

  山东黄县韩氏字辈:“学克德永成其世”。

  山东泰安宁阳韩氏字辈:“有兴兆登殿炳玉立耕田”。

  山东宁津韩氏字辈:“君天文德自似忠存殿立全永功明太世光方金玉在□□□□□□□卫国大印正兰红”。

  山东枣庄韩氏字辈:“作玉福荣光建业正(梦)兆(造)仪(怡)怀本培元祥修家齐茂俊延学卫泽长”。

  山东胶县韩氏字辈:“裵玉文廷瑞光大振本宗”。

  山东莱州韩氏字辈:“希玉万广德生洪振国廷”。

  山东即墨韩氏字辈:“学守明先志万世德安康”。

  山东韩氏一支字辈:“金玉永国凤延雨复都城春来景明立秋书万宝中”。

  山东羊流韩氏字辈:“世汝树耀增”。

  山东烟台栖霞韩氏字辈:“中电为国利言道”。

  山东平阴韩氏字辈:“清魁天三振得□允法文九美道兴敬明子效继顺承宗正修衍嗣连庆恒传”。

  河南夏邑韩氏字辈:“善凤贤德宝守庆元祥起道济圣远绍显光懿开柬旌昕杰俊迪匡赢魁骞勋巍耀先宗弼嗣赓叶繁延长相国志昌茂孝义联殷望尊家训恒古万代传

  河南汝州韩氏字辈:“香风思国文维兆照宏玉松存善”。

  河南叶县韩氏字辈:“金荣思清恩树德子秀文同宗知爱敬万代福长春”。

  河南温县韩氏字辈:“广万相克之邦继永”。

  河南禹州韩氏字辈:“开广同钦永向佳”。

  河南南阳韩氏字辈:“永存家发世传祖德”。

  湖北滠水韩氏字辈:“贤慈继志先德用章梦修学立喜绪宏”。

  湖北麻阳韩氏字辈:“友文迁通上启朝正天子宗景志永仲”。注:循环使用。

  湖北十堰韩氏字辈:“发启祥宝”。

  湖北建东韩氏字辈:“正大廷方啟永庆裕宗之德鸿昭纪美作述可崇熙克孝培家本兴仁定国师绍荣先泽远一发万千支”。

  湖北广水韩氏字辈:“忠厚传家文明启运”。

  湖北滠水韩氏字辈:“贤慈继志先德用章梦修学立喜绪宏长”。

  湖北天门韩氏字辈:“光明学士文章定可”。

  江苏春晖韩氏字辈:“学以全为范衷其慎是举作求躬日方迪遵集受敷宜”。

  江苏徐州韩氏字辈:“玉厚庆凤祥百硕长”。

  江苏铜山韩氏字辈:“大孟之文向连殿长玉贵耀风经书陆良培植深厚广承吉祥德行方正久保安康”。

  江苏连云港海州韩氏字辈:“开竹继振生”。

  江苏扬州韩氏字辈:“长山玉九连国正民心顺家和永康宁荣华增富贵子来定乾坤”。

  安徽合肥韩氏字辈:“金铭明永宪宝善传家克守正道福庆荣华”。

  安徽巢湖庐江韩氏字辈:“文章华国忠厚传家”。

  安徽寿县韩氏字辈:“孟廷庆佳勇承宣维宝善”。

  安徽黟北韩氏字辈:“玉彦口胄乡卿立甫”。

  安徽安庆韩氏字辈:“荣明华彦云富□永万广如尚光志希先进修锡庆士宗传承可久仁厚泽常新恒立端方品旋敦秩序伦祥开洪毓秀吉聚合怀珍瑞兆桐枝茂昌隆复祉臻”。

  浙江越韩绍兴韩氏字辈:“人淳禾溥金信水贞火明土永木茂竹承”。

  浙江萧山义桥韩氏字辈:“心之言可山问日世淳禾溥金信水贞火明土永木茂竹承”。

  浙江萧山韩氏字辈:“心之言可山问日世

  浙江绍兴韩氏字辈:“人淳禾溥金信水贞火明土永木茂竹承”。

  湖南上川韩氏字辈:“玉登正尔国世泽大文章”。

  湖南常德韩氏字辈:“天子正中景致永栋渔万思连祖德昌隆”。

  湖南常德澧县韩氏字辈:“为学成名克绍先业永照其昌”。

  河北廊坊韩氏字辈:“庭井万丙”。

  河北永年韩氏字辈:“裕後存忠孝承先献佩居世怀修道德儒重读诗书”。

韩姓的来源 韩姓流源

  河北沧州泊头韩氏字辈:“宝洪永炳成”。

  黑龙江呼兰韩氏字辈:“刚行建基业”。

  黑龙江哈尔滨韩氏字辈:“树德家风勇”。

  黑龙江韩氏一支字辈:“广学士忠合(守)”。

  四川棉竹云湖韩氏字辈:“学应辵知金世映兴朝久家承建业传作忠培远泽笃孝绍先贤”。

  四川峨眉韩氏字辈:“兴银华登金邦”。

  四川宜宾韩氏字辈:“玉登正尔国世泽大文章”。

  辽宁大连韩氏字辈:

  长派:守志复玉阳邦君道昆冈行建基业永始得仲魁元泰运逢康世昭明正大中英光连美利文化克全功”;

  支派:显守有元培国兆兴恒玉树德家芳永振庭会文长业辅膺仁寿增进朝作业敬尊嗣殿立昌复继远明”。

  辽宁凤城韩氏字辈:“九士振良全天子喜万年”。

  海南文昌韩氏字辈:“卿废甫心良言可山问济芳训剑敏迫时德腾素循以翼准丰元光畴定衍禧绪敦裕承会庆世永清”。

  北宗相州韩氏字辈:“本大宗子孙千载一修寸念门尚中行示以文为工其力作曰惟善卜兆方长”。

  重庆潼南韩氏字辈:“一二三士元明常继今永昌盛远洪中德开治道景芳绍祖荣仁志尚维合本善一通成才思文正连旻茂其高升”。

  吉林延吉韩氏字辈:“殿守明先志苦寿乃合汤(学守明先志万世德安康)振德秀福永万”。

  陕西榆林横山韩氏字辈:“殿维文祖树”。

  广东平远韩氏字辈:“政能锡受建奕世”。

  甘肃武威韩氏字辈:“廷敬智应兆”。

  贵州道真韩氏字辈:“方日之升永坚金石世继忠贞克宏先志”。注:唐穆宗李恒赐予韩愈家族的班派字辈。

  紫泥韩氏字辈:“元受祖宗善德福庆昌隆”。

  韩氏一支字辈:“兆宪延宝紀庆”。

  韩氏一支字辈:“正大光明承先继世”。

  韩氏一支字辈:“立志启仁文

  韩氏一支字辈:“大井如师学乃立朝庭啓秀兰”。

  韩氏一支字辈:“金生明云延长青”。

  韩氏一支字辈:“金明永献宝胜传家”。

  韩氏一支字辈:“方石之孔永坚金碧世继忠真克红先志”。

  韩氏一支字辈:“从有应成忠孝远继仲维尚诗书长”。

  韩氏一支字辈:“士金(师)云少乃”。

  韩氏一支字辈:“增志维大有方正兆宜传本培同兴立庆启茂竣炎”。

  韩氏一支字辈:“富贵永国明丕忠锡(世)云广德”。

  韩氏一支字辈:“湘兆新安帮定国”。

  韩氏一支字辈:“涿玉书荣光建业梦正怡”。

韩氏一支字辈:“清奇鼎应孟朝廷世德作求天必佑”。

九、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名高三杰;文冠八家:上联典出汉朝初期的军事家韩信,淮阴人,初属项羽,继归刘邦,被任为大将。楚汉战争中,刘邦用他的计策,攻占关中。刘邦与项羽在荥阳、成皋间相持时,他率军抄袭项羽后路,破赵取燕、齐,又与刘邦会合,在垓下击灭项羽。汉朝建立,被封为楚王,因被人告发谋反,降为淮阴侯,又被告在长安谋反,为吕后所杀。善于带兵,著有兵法《韩信》三篇。与萧何、张良并称“汉初三杰”。下联典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早年成孤儿,由兄嫂抚养,刻苦自学。贞元年间进士,官监察御史,因故贬为山阳令,后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参与平定淮西的战役。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剌史,后官至吏部侍郎。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诗力求新奇,以文入诗,对宋诗影响较大。有《昌黎先生集》。

  南阳望族;北斗高名:全联典出唐朝时期的韩愈,博通经史百家,为文笔力雄健,气势磅礴,为后世古文家所崇,仰之如泰山北斗。

  勇推擒虎;兵罢骑驴:上联典出隋朝大将韩擒虎,原名豹,字子通,河南东垣人,有文武才能,以胆略著称。北周时袭父爵为新义郡公,隋文帝任他为庐州总管,委以灭陈重任,开皇年间为先锋,渡江攻入建康,俘获陈后主,因功进位为上柱国。下联典出南宋名将韩世忠,字良辰,绥德人,行伍出身,防御西夏有功,又曾以偏将参加镇压方腊起义军。宋金战争开始后,在河北力抗金军,后随高宗南下,升至浙西制置使,因讨伐刘正彦兵变有功,任御营左军都统制。建炎年间,金兵渡江,他率八千人乘海船到镇江,扼守长江,断金兵后路,转战至黄天荡。绍兴年间,在大仪大破金和伪齐联军,被称为中兴武功第一役,后任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极力谋划恢复。秦桧主和,他多次上疏反对,被召至京,授枢密使,解除兵权,自请解职,隐居西湖,携酒骑驴,以游玩自乐。逝世后追封为蕲王。

  贾勇擒主;携酒骑驴:上联典指隋朝时期的韩擒虎屡挫陈师,擒获陈主归,进位上柱国。下联典指南宋·韩世忠为秦桧所忌,罢其兵权,韩骑驴携酒,纵游自乐。

  高文翊世;道降翕和:全联典指唐朝时期的韩愈文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倡“文以载道”说。

  堂开昼锦;诗著香奁:上联典出北宋大臣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天圣年间进士,官右司谏,曾上书弹劾宰相王隋、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使四人同一天被革职。宝元年间,出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当时人称“韩范”,边地谣谚说:“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后历任定州、并州知州,在并州时,收回契丹冒占的土地,立石为界,并驾驶防御。嘉祐年间入朝,任枢密使、宰相,经英宗至神宗,执政三朝,后出知相州、大名。王安石变法,他多次上疏反对,与司马光等人同为保守派首脑。封魏国公,著有《安阳集》。家中建有昼锦堂,欧阳修为之写《昼锦堂记》。下联典出唐末诗人韩偓,字致尧,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人。龙纪年间进士,历官弄部员外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曾随昭宗逃奔凤翔,官兵部侍郎、翰林承旨,后因不愿归附朱全忠而被贬官。早年诗作多写艳情,辞藻华丽,被称为“香奁体”;晚年所作,多写唐末政治变乱及自己的遭遇,风格慷慨悲凉,有《韩内翰别集》。

  锦州世泽;南海家声:全联典指唐朝时期的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唐属南海郡)剌史。

五言通用联

  有客如擒虎;无钱请退之:上联典指隋朝大将韩擒虎。下联典指唐朝文学家韩愈(字退之)。上下联均切韩氏。

  汲古得修绠;文章大雅存:佚名集唐诗句题韩氏祠。下联为唐朝文学家韩愈诗句。

  八代名犹昔;三余课业新:全联典出唐朝文学家韩愈,主张恢复儒家正统地位,坚决排斥佛老,对唐王朝诏迎佛指骨进宫,呈递了谏迎佛骨表的奏章,几乎被杀,谪贬潮阳,仍不后悔。“八代”,指韩愈“文起八代之衷”。“三余”谓:“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八,阴雨者时之余也。”

七言通用联

  輨輨光锁千门日;赫赫名标五色云:全联典指北宋时期的韩琦事。

  章台柳诗才子笔;夜照白图匠心功:上联典出唐朝诗人韩诩,“大历十才子”之一,诗集中有《章台柳》诗。下联典出唐朝画家韩干,善画名马,《照夜白图》为他的存世代表作。

  文价早归唐吏部;将坛今拜汉淮阳:上联典指韩愈,官至吏部侍郎。下联典指汉初军事家韩信,淮阳人。

  慷慨千金酬一饭;正严一表重千秋:上联典出韩信,曾受瓢母一饭之恩,后赠以千金。下联典出韩愈,因《谏迎佛骨表》奏章,几乎被杀。

  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采用湖南省衡阳韩文公(韩愈)祠联。

  文明气运参天地;殿墨万年贯古今:采用台湾省台南市韩文公祠联。

八言以上通用联

  红叶题诗,喜逢良友;碧舆却坐,务绝奢华:上联典出唐朝时期的于祐题诗红叶,为宫女韩采萍拾得藏之。后二人结为夫妇。下联典出唐朝时期的柳公绰妻韩氏,每归,不坐金碧舆,着素衣,屏绝奢华。

  对至今留,自有传家云叶;制不可草,岂徒争艳香奁:上联典指北宋时期的韩琦事。下联典指唐朝末期的韩偓事。

  开汉将才,允矣无双国士;有唐相业,卓然第一文臣:上联典出韩信。下联典出唐朝名相韩休,工文辞,有“笔头公”之称。

  制不右草,岂徒争艳香奁;对至今留,自有传家云叶:上联典出唐朝末期的诗人韩偓,著有《香奁集》。下联典出北宋大臣韩琦。

  金殿传胪,云呈五彩之瑞;词场树帜,文起八代之衰:上联典出宋朝时期的大臣韩琦,传其中举时有五色云现。下联指唐朝时期的韩愈。

  原道有宏文,南海波平能逐鳄;成仙也好义,蓝关雪拥度离尘:采用安徽省芜湖县新义街韩氏宗祠联。

  北斗旧家声,羡当头皓月一轮,光兹堂构;南阳新世第,仗对面青山万岁,壮我门楣:采用安徽省潜山县西山村韩氏宗祠联。

文章起八代之衰,谏佛骨、驯鳄鱼,养士治民,昌黎德教千秋在;

相业定两朝之策,铭彝鼎、被弦歌,丰功伟绩,魏王声名万古传:

采用广东省平远县韩氏南阳堂联。

十、宗族特征  

1、泱泱大姓,名人辈出,众多贤才名士,交相辉映,光照史册。

2、字行辈份分明有序,如江苏春晖韩姓一支为:“学以全为范,衷其慎是举,作求躬日方迪,遵集受敷宜。”又如浙江萧山一支通谱字行辈份为:“心之言可山问日,世淳禾溥金信水,贞火明土永木茂,竹承。”随着子孙繁衍增多,又分出贵字派、和字派、平字派、寅字派、朝字派等。

十一、典故、趣事

死灰复燃

  “死灰复燃”源于《史记·韩长孺列传》。

  《史记·韩长孺列传》记载道:“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

  西汉时期,韩安国是梁孝王的大夫。后来汉景帝因为一件小事而不满梁孝王,眼看梁孝王性命危在旦夕,韩安国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去拜见汉景帝的姐姐,诉说梁孝王对汉景帝和窦太后的忠心。梁孝王得到了保全,韩安国也因为游说有功而得到价值千金的赏赐,并且很受梁孝王的信任,后来由于韩安国恃宠而骄,结果犯了国法,被流放到了蒙地。狱卒田甲经常欺侮韩安国,韩安国非常气愤地说:“死灰复燃乎?”意思是说,失败了就不能重新振作起来吗?田甲傲慢的说,如果你能复燃,我就尿泡尿来浇灭它。后来韩安国不但被释放出狱,而且官复原职。狱卒田甲知道后,害怕遭到韩安国的报复,就逃跑了。韩安国闻讯后对别人说,如果田甲不赶快回来,就要杀死他的全家。田甲听到消息后赶紧光着身子前去请罪,韩安国笑着讽刺田甲说:“现在你就可以撒尿了。”田甲一听这话,吓得面如土色,赶紧跪下向韩安国磕头求饶,而韩安国却轻蔑地说:“像你这种势利小人,才不值得报复呢!”

后来,人们用“死灰复燃”来比喻已经失势的人或事物也可以重新兴起。现在常用来表示已经销声匿迹的坏事情又重新出现和发展。

独当一面

“独当一面”源于《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与张良一起东征讨伐项羽,可是到了彭城却被项羽打败了,当军队撤退到下邑的时候,汉王刘邦心里非常烦恼,跳下马来,十分着急地对张良说,谁可以为他建功立业,他说把关东地区作为封赏。张良深思了一下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犯将,他与项王有隔阂,彭越和齐王田荣正在梁地反击楚军,这两个人都可以使用,汉王的将领中,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他可以一个人独自承担重任,如果要拿出关东地区来封赏,可以分赏给彭越、黥布和韩信这三个人。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打败楚军取得天下。于是刘邦便派人游说黥布归汉,又派人同彭越取得联系,共同对付项羽。

  后来,人们用“独当一面”来说明一个人可以独立承担某种工作。

胯下之辱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地方人。当初,他是平民时,家中贫穷,也没有什么好的德行,常在熟人家里吃口闲饭,很多人都讨厌他。

  淮阴的屠宰户里,有些恶少,公然侮辱他道:“韩信,你能不怕死,就用你的剑来刺杀我;如果怕死不敢刺,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于是,韩信低下头趴在地上,从那恶少的胯下钻了过去。满街的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是胆小鬼。

  他后来助刘邦奠定汉业,被封为淮阴侯。汉王五年正月,改封齐王信为楚王,都城在下邳。韩信到了自己的封国,把那位曾经侮辱过自己、命他从胯下钻过去的人找来,任命作巡城捕盗的武官。并且对他部下的各位将领说:“这位是壮士,当年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他又没有什么道理,所以当时忍下了这口气,才能有我今天这样的功业。”

多多益善

“多多益善”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非常有军事才能,可是在项羽手下却得不到信任。后来他离开项羽投靠了刘邦。开始也得不到刘邦的重用,在丞相萧何的推荐下,才做了大将军,为刘邦建立西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封他为齐王,后又改封为楚王。

  刘邦称帝以后,害怕朝中大将争夺自己的皇位,所以时时提防着。有人密报韩信将要“谋反”,刘邦听后心中非常着急,召集大臣们商议,最后采取了陈平的计谋,把韩信骗到皇宫夺了他的兵权,把他从楚王降为淮阴侯。韩信知道刘邦的心思,所以常常称病不去上朝。有一次,刘邦和韩信谈论武将的本领,当时他们两人的意见不同,刘邦问韩信,像他自己那样的人能带兵多少,韩信直截了当地回答说,刘邦不过能领兵十万。刘邦又接着问韩信能带兵多少呢?韩信回答说他带兵越多越好。刘邦听后哈哈大笑,不禁问道:“既然你带兵越多越好,怎么会被我捉住呢?”韩信镇定自若地解释说:“您虽然不能带兵,但善于用将。这就是我之所以被您捉住的原因。”

  后来,人们用“多多益善”表示愈多愈好。

余音绕梁:

古代有个叫一位韩娥的善于唱歌的女子,往东到齐国去。在路上,吃的东西没有了,经过雍门时,她用歌声换取食物。歌唱完后,她走了,可是,歌声的余音还萦绕着雍门的大梁回响,三日不绝。住在附近的人,还以为她没有走呢!韩娥路过旅店时,有个旅客欺侮她,她放声哀哭,发出悠长的哭泣,使得当地的老人与小孩也想哀伤地相对哭泣,三天吃不下东西,欺侮过她的那个旅客连忙追赶着向她道歉。韩娥又用舒缓的长声唱起了歌,使当地的百姓高兴地跳起了舞,跳得都停不下来。只好送了韩娥很多的礼物,才让她离开。因此,雍门的人,至今善于唱歌,也爱哭泣,这是仿效韩娥的声音。

韩湘子的传说:

韩湘子,字清夫,韩愈的侄孙子。韩湘子生平无考,民间传说其为“八大仙”之一。他手中的宝物名为紫金萧,据说是用南海紫竹林里的一株神竹做的。

韩湘子是道教八仙中比较年轻的一位神仙,也是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

根据历史记载,他本来名叫韩湘,是唐朝(681-907年)著名的大文学家韩愈的侄孙,曾经考取了进士并担任过唐朝时期中央政府的官职。

在官方的历史著作中,并没有说他修道成仙。而在另一些著作中有记载说,韩愈有一位修行道术的侄子,他不听从叔叔的劝告,不喜欢读书,使得韩愈非常气愤。但是,经过修炼后,他能施展一些神奇的法术。后来,人们就把这两代人的事迹糅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韩湘子成仙的传说故事。据说他成了神仙后,还曾经试图说服叔叔韩愈进行修炼,但遭到叔叔拒绝。在民间的形象中,韩湘子是一位擅长吹奏笛子(中国一种传统的乐器,用竹子做成)的年轻人。

传说韩湘子生有仙骨,率性而行,对繁华艳丽之事感到厌恶,喜好恬淡清幽。佳人美女,不能让其为之心动;美酒佳肴,不能让其为之丧志。他专心致意地勤于修炼,潜心钻研道学。韩愈屡屡劝他要好好作学问,韩湘子却答道:“我所学与您所学是不同的。”韩愈因此发怒而斥责他。

一天,韩湘子出外访道寻师,恰遇吕洞宾和汉锺离,于是韩湘子离家出走,跟随二人学道,并得其真传。后来,韩湘子游历到一地方,见一片桃林,仙桃红熟,他攀树摘桃,不想树枝突然折断,韩湘子堕地而死,尸解成仙。

韩湘子想度化韩愈,但韩愈不信道学之事,于是他就先用法术来打动他。正好那年天大旱,皇帝命韩愈去南坛祈祷上天降雨雪。韩愈祈求多次,亦不见雨雪从天而降,因此面临著被罢官的危险。韩湘子装扮成一道士,在街头立了一招牌,上面写著:“出卖雨雪。”有人见此,马上通报韩愈,韩愈即派人请他一起代为祈祷。只见道士登台作法,瞬间,天降鹅毛大雪。韩愈却不信这是道术使然,于是对道士说:“这雪是我求来的,还是你求来的?”道士说:“是我求来的。”韩愈说:“有何凭据?”道士说:“这雪三尺三寸厚。”韩愈派人一度量,果然如其所说,韩愈这才相信道术不同凡响。

有一天,是韩愈的生日,亲朋好友登门致贺,韩愈设大宴招待他们。湘子不期而至,向韩愈祝寿。韩愈见到他是又喜又怒,湘子坐在席间,韩愈问他:“你长久游历在外,不知你的学问是否有长进,请作一首诗,来表达你的志向。”韩湘子开口便吟:

青山云水隔,此地是吾家;手扳云霞液,宾晨唱落霞。琴弹碧玉洞,炉炼白朱砂;

宝鼎存金虎,芝田养白鸦,一瓢藏造化,三尺新妖邪;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

有人能学我,同共看仙葩。

韩愈听完他所吟之诗,问他:“你难道有造化自然的本事吗?”于是韩愈命他造酒开花。韩湘子即搬了一酒樽到大厅,并以金盆将其盖住。过了一会儿,开樽一看,美酒已成。韩湘子又聚土成堆,很快,只见盛开碧花一朵,花与牡丹一般大小,但颜色比牡丹更华丽。花上有金字二行: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不明白这是何意。湘子说:“天机不可泄漏,日后自会应验。”在坐的宾客无不称异。酒席散时,韩湘子又向韩愈告辞而去。

唐宪宗时,韩愈因谏迎佛骨,惹宪宗大怒,贬韩愈为潮州刺史,限日动身。韩愈别离妻儿,往潮州而去。走了不到几天,寒风急起,大雪纷纷。韩愈走到一处,雪有数尺之深,马难以前行,附近不见一户人家,不知路在何方。想循路而退,也无归路。风刮得紧,雪飘得急,韩愈是全身湿透,难捱的冻饿,万般愁苦无处诉说。就在韩愈绝望之时,只见一人冒著严寒,扫雪而来,一看竟然是韩湘子。韩湘子问韩愈:“您还记得那花上所写之联吗?”韩愈问:“这是什么地方?”韩湘子答道:“这里是蓝关。”韩愈嗟叹良久,才说:“事物既然有此定数,我为你补齐那花上之联。

《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于是韩愈与湘子到蓝关傅舍中借宿,韩愈这才相信湘子所说皆是真实的。这一夜,韩愈与韩湘子谈论着往来之事,修真的大道,韩愈是心悦诚服。第二天,辞行之前,韩湘子取出一瓢仙药,对韩愈说:“服一粒,可以御寒暑。”韩愈恍然大悟。韩湘子说:“你不久就会回来,不止是没病,还将再被朝廷重用。”韩愈问道:“我们后会有期吗?”韩湘子答道:“不知道。”于是飘然而逝。后来韩湘子再度度化韩愈,韩愈终于也得道成仙。

韩复榘演讲

一次,前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挺胸凸肚出现在齐鲁大学校庆演讲台上。未开口倒也威风凛凛,大有学界泰斗之状;口一张,原形毕露,信口雌黄,粗俗不堪。搞得满座师生愕然,哗然,昏昏然。请听:“诸位,各位,在齐位:今天是什么天气?今天是演讲的天气。开会的人来齐了没有?看样子大概有个五分之八啦,没来的举手吧!很好,都到齐了。你们来得很茂盛,敝人也实在很感冒。……今天兄弟召集大家,来训一训,兄弟有说得不对的地方,大家应该互相谅解,因此兄弟和大家比不了。你们是文化人,都是大学生、中学生和留洋生,你们这些乌合之众是科学科的,化学化的都懂七、八国的英文,兄弟我是大老粗,连中国的英文也不懂。……你们是笔筒里爬出来的,兄弟我是炮筒里钻出来的,今天到这里讲话,真使我蓬蓖生辉,感恩戴德。其实我没有资格给你们讲话,讲起来嘛就象……就象……对了,就象对牛弹琴。

正当听众哭笑不得之时,他又提示性地交代:“今天不准备多讲,先讲三个纲目。蒋委员长的新生活运行,兄弟我双手赞成,就是一条,‘行人靠右走’着实不妥,实在太糊涂了,大家想想,行人都靠右走,那左边留给谁呢?还有件事,兄弟我想不通:外国人都在北京的东交民巷建了大使馆,就缺我们中国的。我们中国为什么不在那儿也建个大使馆?说来说去,中国人真是太软弱了!”

第三个纲目讲他的进校所见,就学生的篮球赛,痛斥总务处长道:“要不是你贪污了,那学校为什么这样穷酸?十来个人穿着裤衩抢一个球像什么样子,多不雅观!明天到我公馆再领笔钱,多买几个球,一人发一个,省得再你挣我抢。

 “三个纲目”讲完,韩主席扬长而去,但不知“靠左走”是否能找到他的官邸。

韩复榘微服私访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1930年9月5日,草莽英雄韩复榘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山东省政府主席,正式成为独霸一方的土皇帝。在统治期间,他经常外出明察暗访,有时带几个随从去明察,有时则模仿“巡抚大人”只身微服私访,留下了不少趣闻。

  撞出个科员

一天,天刚蒙蒙亮,韩复榘就衣饰朴陋地只身一人骑车私访,看上去像个传令兵。突然,一个行人急匆匆地迎面走来,把韩复榘的车子给撞倒了。韩复榘掉在泥沼中,衣服和鞋子都弄脏了。韩复榘大为光火,爬起来抓住那人说:“你没有长眼睛吗,往车子上撞!我的衣服脏了,你得赔钱!”

谁知那人并不理会,急慌慌地挣脱手就想逃。韩复榘更加恼怒,便问:“你是什么人,敢如此不讲道理?”

那人说:“你的衣服能值几个钱?不是我吝啬,我实在是有刻不容缓的急事。”

韩复榘问:“你有什么急事?”

那人答道:“我有财政厅的事。”

韩复榘复问:“你是什么人?”

那人说:“我是财政厅的书记员。今天韩主席召集开会,时间快到了,岂敢延误一分一秒?”接着又告诉了他的地址,说:“你晚上到我家去,我一定赔你衣服钱,现在没时间跟你理论。”说完,便挣脱了手,一溜烟地跑了。

韩复榘望着他的背影站了许久,心想此人对参加会议如此认真,精神可嘉。

第二天,韩复榘召见财政厅长王向荣,询问财政厅有无此人。王向荣想了想说:“我想起来了,有这么一个人,他司状誊录,是个小差使。”转头又问韩复榘:“主席为何认识他?”

韩复榘说:“不必多问,如有科

十二、韩姓名人

韩姓历史名人

  韩厥:(生卒年待考),韩献子。著名春秋时期晋国上卿。

  韩简:战国时期晋国韩氏家族的第三任领袖。

  韩武:战国时期韩国的第六任君主。

  韩非:(公元前280~前233年),又称韩非子;韩国人(今河南)。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创始人。

  韩信:(公元前?~前196年),淮阴人(今江苏淮阴)。秦末汉初著名军事家。

  韩安国:(公元前?~前127年),字长孺;梁县成安人(今汝州小屯村)。著名西汉朝政治家。

  韩遂:(公元?~215年),字文约。著名东汉将领。

  韩婴:西汉著名的今文经学家

  韩馥:东汉末年的军阀

  韩当:东汉三国时期将领。

  韩浩:东汉三国时期将领

  韩擒虎:(公元538~592年),字子通;河南东垣人(今河南新安)。著名隋朝将领。

  韩翃:(生卒年待考),字君平;河南南阳人(今河南沁阳)。著名唐朝诗人。韩翃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余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讳、夏侯审唱和),存诗较多,有《韩君平集》。

  韩滉:(公元723~787年),字太冲。著名唐朝政治家、画家。《五牛图》作者。 

  韩 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著名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韩 偓:(公元844~923年),字致尧,小名冬郎;京兆万年人。著名唐朝诗人。

  韩干:唐朝画家。

  韩延徽:(公元882~959年),字藏明;幽州安次人(今河北安次)。著名辽国大臣。

  韩熙载:(公元902~970年),字叔言;潍州北海人(今山东潍坊),著名五代十国南唐官吏。著有《定居集》、《拟议集》(已佚)、《格言》五十余篇传世,论古今王霸之道,舒雅为之作序。

  韩令坤:(公元923~968年),磁州邯郸武安人(今河北邯郸)。著名北宋将领。宋乾德六年(公元968年)病逝,宋太祖于讲武殿为其发丧。

  韩侂冑: 南宋大臣。

  韩琦:(公元1008~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人(今河南安阳)。著名北宋宰相。

  韩亿:(生卒年待考),字宗魏;雍丘人(今河南杞县)。著名北宋大臣。

  韩绛:(公元1012~1088年),字子华,韩亿第三子;开封雍丘人(今河南杞县)。著名宋朝大臣。

  韩驹:(公元1080~1135年),字子苍,学者称“陵阳先生”;仙井监人(今四川仁寿)。著名两宋诗人。

  韩昉:(公元1075~今),字公美;燕京人(今北京)。著名辽末金初重臣。

  韩德让:辽朝名臣。

  韩企先:(公元1082~1146年),兴中府人(今辽宁辽阳),祖籍蓟州玉田(今河北蓟州)。著名金国宰相。

  韩世忠:(公元1089~1151年),字臣良;绥德人(今陕西绥德)。著名北宋抗金将领。

  韩道昭:(生卒年待考),字伯晖;真定松水人(今河北正定)。著名金朝音韵学家。

韩道昭曾撰《五音集韵》,改併《广韵》韵部。又改变韵书编,次体例,用“三十六字母”排列各韵中的字,是韵书与等韵学相结合的首创者。

  韩山童:(公元?~1351年),栾城人(今河北栾城)。著名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韩林儿:(公元?~1366年),栾城人(今河北栾城)。著名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韩姓近现代名人

  韩复榘:(公元1891~1938年),字向方;河北霸县人。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韩德勤:(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国防部“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副总司令。

  韩浚:(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七十三军军长。

  韩锡侯:(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三十七集团军副总司令。

  韩汉英:(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三十六集团军副总司令。

  韩增栋:(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七十一军八十八师师长。

  韩先楚:(公元1913~1986年),湖北黄安人(今湖北红安)。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韩伟:(公元1906~1992年),湖北黄陂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韩练成:(公元1908~1984年),原名韩圭璋;宁夏固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韩振纪:(公元1905~1975年),河北高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韩增:(公元1929~),河北藁城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中将。

  韩怀智:(公元1922~2003年),河北平山古月镇曹家庄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韩济生:(公元1928~),浙江名山人。著名生理医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韩启德:(公元1946~今),上海人。著名病理生理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欧美同学会理事会会长。

  韩三平:现任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一级导演。

  韩正:上海市市长。

  韩乔生:央视体育频道解说员

  韩少功:中国名作家。

  韩启德:作家

  韩红:歌手

  韩磊:歌手

  韩栋:演员

  韩晓鹏: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

  韩寒:中国八十后作家旗手。

  韩雪:中国内地影视歌三栖女明星。

  韩瑜:台湾女演员。

  韩湘甯:台湾知名的油画家。

  宋氏家族:严格说法应为“韩氏家族”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宋子文之父宋嘉澍原名韩教准,韩教准之父韩鸿翼,祖籍河南安阳,南宋迁入海南文昌。

大韩民国

  韩升洙:韩国总理。

  韩石奎:韩国名演员。

  韩庚:大韩民国偶像团体Super Junior成员之一。

  韩彩英(???):韩国女演员

  韩孝珠(???):韩国女演员

韩佳人:韩国模特儿及女演员。

十三、韓 氏 家 訓(来自:魏州乾义_新浪博客)

家為人根,國乃家藩。家國一體,國泰民安。

仁義禮智,誠信軌範。治國平天,齊家務念。

教婦初來,育女閨間。賢良為本,百行孝先。

勤儉如金,優言福添。積善成德,懿行播遠。

婦賢夫貴,子孝媳賢。姑嫂弟侄,如親待見。

睦鄰善處,親扶朋念。體恤禮讓,雍容心寬。

人初性近,習而相遠。雕則成器,苟縱乃遷。

稚蒙即教,引長勵短。循循善誘,曉理篤踐。

靜敬勤恒,心井達練。格物致知,慎獨為然。

檢身在外,整齊肅嚴。持守於內,主一無兼。

行必莊恭,慎言寡談。見賢思齊,居上要寬。

溫恭儉讓,與人為善。博施於民,救人危難。

富而不驕,貧而不諂。敬事誠信,護法遵範。

耿潔無疵,塵暮不染。厚德載物。若水上善,

諫長委婉,恭不違怨。敬老竭力,常思安然。

生養恩重,反哺湧泉。家業無爭,開創紀元。

曲全枉直,窪盈敝淺。存己化物,順其自然。

虛懷若谷,內方外圓。未雨綢繆,行近謀遠。

胸懷宏闊,視見開遠。文治武功,特立卓然。

唯品是竟,當知高寒。福至心靈,世代聖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03151/961875226344.html

更多阅读

佟姓流源

来自:中文百科在线及其他网文佟姓,拼音:tóng xìng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500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77位。一、姓氏源流第一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夏王朝末期太史终古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改义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夏王朝

黄姓起源、黄姓的来源 埇桥区黄姓来源

黄姓的起源,黄姓的来源姓氏:【黄】拼音:Huang郡望:江夏郡名人:黄歇,黄香,黄峭,黄庭坚,黄遵宪,黄祖耀胜迹:泉州开元寺檀樾祠文献:黄氏五族总谱历史:黄姓是中国当今第八大姓,南方人所占较多,在台湾排名第三位。黄姓出自嬴姓,是古帝少昊的后代。少

闵姓渊源探究及日本天皇家族的来源 闵姓怎么读

闵姓渊源探究及日本天皇家族的来源作者:閔松开篇语:中国人的姓氏在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产生,五千多年以来代代相传,源远流长、背景丰富、事迹显著,每一个姓氏家族都有着其光辉灿烂的历史,这是我国历史文化中值得整理、研究的一份珍贵遗

校姓的来源与迁徙 冷姓 迁徙分布

校姓的来源与迁徙□任崇岳河南省中牟县有一支校姓居民,约4000余人,分布在该县城关镇的东关,姚家乡的校庄,韩寺乡的大洪、兴隆岗,东漳乡等地。《百家姓》有504姓,但没有校姓。校姓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校姓源于何处?为何姓校?又为何迁至中牟?何

声明:《韩姓的来源 韩姓流源》为网友高饮一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