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韩信
大将军韩信与萧何、张良三人被称为是汉初三杰,其中韩信是实打实地靠着打仗赚下的功绩。他在军事战争上的才能是刘邦都比不过的。让我们通过他所打的战役来看看他的军事能力。
韩信剧照
韩信一开始投靠刘邦的时候,并没有得到重用。直到他离开刘邦,被萧何追回来之后,他才得到了刘邦的看重。在刘邦加封他为大将军后,他帮刘邦分析了刘邦与项羽部队的形势和优劣,并且为刘邦定下来东征来夺天下的计划。自此以后,刘邦在军事上就对大将军韩信言听计从。
刘邦彭城大败,直到韩信收复败兵,赶来与刘邦会合后,才止住了汉军的败势,并且将追赶而来的楚军大败,使得汉军扬眉吐气。之后,韩信还设疑兵,混淆魏王的视觉,俘虏了魏豹,平定了魏国。从这一仗就可以看到韩信的军事才能。同一个地方,刘邦大败,但韩信却能将败势挽回,最后反败为胜。
之后的刘邦听从韩信的计谋,对楚国进行了正面作战,由韩信带兵开辟北方战场,让其他将领分东北两路,攻击赵王和代王,之后在一同支援正面战场。而韩信同时,正面进攻赵国,用计谋将赵王活捉。
之后韩信在李坐车的建议向,派遣使者去燕国,果不其然,燕国立即投降。后来刘邦为了安抚赵国,就封了张耳为赵王。从那时起,燕、赵和魏这三国就已经在刘邦手中。而此时离刘邦真正收韩信也才没多久。
在接下去的岁月中,韩信还为刘邦灭掉了齐国,甚至还击败了霸王项羽的军队,为刘邦扫平了天下。
萧何月下追韩信
韩信原本是项羽的部下,他有勇有谋,却不被项羽所重视,于是就转投到刘邦麾下。起初,刘邦给他当的只是一个管理粮草的小官,韩信很失望。一次的偶然的机会,韩信跟当时的宰相萧何相识,在彼此的交流中,萧何发现了韩信过人的才华,于是屡次向刘邦推荐,却没有引起任何的重视。
萧何追韩信梅瓶
转眼过去了两个月,汉军将士都不愿在蜀地久待,都希望东归,回到自己的故居。有一天,韩信在营中越想越生气,觉得自己仍不被重用,就一气之下离开营地。有人报告给萧何,萧何立马放下手下的紧急事务,直接快马加鞭去追韩信,刘邦还在为军纪的不严谨感到苦恼中,却听到有人报告:“萧丞相跑了。”刘邦大吃一惊,立马派人去寻找萧何,连着找了两天都不见人影,急的刘邦坐立不安。
话说,萧何为了追到韩信,一路打听,一路追,直到天黑了,也看不到韩信的人影。他正想下马休息的时候,却远远望去看到一个人牵着马在河边徘徊,于是乎,快马加鞭,大声喊:“韩将军,咋们也算是相识一场,怎么可以不打声招呼就走了呢。”韩信不理睬,萧何说了一大堆规劝他的话,之后,夏侯婴也来了,两个人苦苦相劝韩信,希望他能够回去。他们说:“假如汉王还不听我们的劝谏,那我们三个人一起去。”这样才把韩信劝回汉营。
之后就是萧何劝谏刘邦,希望刘邦能够派韩信为大将军,否则他还是会跑,告诉他争天下就得靠韩信,于是,就有了之后的拜将台,让韩信当上大将军,整顿旗鼓,替刘邦争夺天下。
韩信胯下之辱故事
韩信还过是白丁的时候,家境贫困,淮阴地区就有一个屠夫想要羞辱他,彰显自己的本事。之后就成了我们常谈的饭后谈资,其实胯下之辱,对韩信来说意义重大,后人对其的说法也是各不相同。
忍辱负重的韩信
假如是明事理的人,在看到屠夫的话说出口之后,就已经是在侮辱韩信,不管韩信采取何种措施,屠夫的本意已经做到。并且钻只不过是一种形式,用来加深对韩信的羞辱,韩信钻过胯下之后,其实是把这个羞辱实体化。并让那些找事的无赖牙口无言,找不到何种借口来羞辱韩信,韩信此举真是神来之笔,并且把旁观的同情心激发出来,假如无赖还要愈加羞辱,那么后果可想而知,比较自找倒霉。这是其中的一种看法。
第二种说法就有点偏激了,认为当时社会早已混乱不堪,各地诸侯起义,欲推翻暴秦的统治。可想而知,连当时的统治者都敢推翻,韩信并没有杀掉这个无赖,行事这般畏缩,认为不是大丈夫所做之事,怪不得项羽不会重用他。
第三种的说法就有点取巧,把韩信比做成黛玉,韩信看不起这些无赖,何必跟他们一般见识,反而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假如我因此而生气,岂不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因此韩信心里并没有生气,更加谈不上受辱。对他来说,钻个胯下,只不过是躲避这些恶少的烦扰。
第四种的说法是可信度最高的,赞扬韩信忍辱负重,就是想凭借有用之躯,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为了声名远扬。
以上四种说法,我更偏向于第四种。
韩信是如何死的
韩信是汉朝的开国功臣,为汉室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建国后被封为淮阴侯,他的军事才能是连刘邦都比不过的。那么这样英勇无双的韩信是如何死的呢?
韩信剧照
韩信在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时,深得刘邦信任,甚至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而韩信也的确没有辜负刘邦的信任,为他东征西战,平定了四国。还有刘邦最大的对手项羽也是在韩信的计谋下,一步步走向灭亡。可以说刘邦之所以能当上皇帝,能成立汉室王朝,大半的功劳都是在韩信身上。
所谓功高震主的道理不是假的。对于韩信在军中过高的威望和其本身过人的军事能力,让登基为帝的刘邦十分忌惮。刘备曾一度想要杀死韩信,最后没有得逞,而是将封为楚王的韩信降为淮阴侯。
此时的韩信其实已经知道自己被刘邦给忌惮了,为了保命,他常常称病在家。但是曾经驰骋沙场的岁月一一在目,让他时常怀念和遗憾,在语言中透露出对刘邦的怨恨之意。后来,刘邦率兵去平陈豨之乱,韩信原本打算迎合陈豨,结果却被家臣之弟告发。当萧何和吕雉得知韩信要造反后,就设下陷阱,骗韩信入宫。

韩信误以为陈豨真的被杀了,就进宫了,结果一进宫,就被早就准备好的武士们给捉拿了。最后韩信在长乐宫被杀。韩信之死被后人总结成了两人成语,一个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另一个就是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现在大家应该都知道韩信是如何死的了吧!
韩信性格
观其一个人,我们可以从他的性格出发,从某种角度上说,性格的好坏就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有何作为。其实剥开其光辉的事迹,就如同凡人一样,就是由一点点细枝末节所决定。
事充满执着和自信的韩信
韩信的性格特点里,自信肯定是其中之一。他先后在两个楚汉效力,但都得不到重用,逃了两次,结果是被萧何所追回来,才得到了刘邦的重用。如果不是他对自己的自信,就会随遇而安,主子没有重用自己,也无所谓,只要在乱世中存活下来,也就可以。但正是对自我能力的强大自信,他觉得自己能够担当此重任,才会有怀才不遇之感。但是自信过头,那就自负,韩信曾说过:“生乃与樊哙等为伍。”他是非常看不起樊哙等人,觉得他们是有勇无谋,跟自己没法比,才导致众臣对他的偏执,到死也没有替他求过一次情。
第二点是政治上的天真幼稚,自认为自己的功劳很高,君主会重用自己,但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君主的猜忌。
第三点是知恩图报,不会在乎过去,而斤斤计较。谁都知道他在分封为楚王之后,回归楚地,找到曾经给自己伙食的漂母,予以千金。给那个半途而废的南昌亭长,予以百钱。甚至是找到那个恶少,很多人肯定都会觉得韩信会杀之泄愤,但是韩信出乎意料,不但没杀他,反而助他做官。可见韩信本人的胸襟是极为开阔,很有肚量。
第四点是他没有野心。在蒯通多次的怂恿之下,他都无动于衷,觉得自己如今的一切,都是刘邦所赐予的,得报答知遇之恩。并且他只是想做一个臣子,而无谋反做君主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