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
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故世称《昭明文选》。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自晋至隋,诗文总集共有249部,早于《文选》的有挚虞的《文章流别集》、李充的《翰林论》、刘义庆的《集林》等,但它们均已亡佚。因而《文选》就成为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也是影响最大的总集。另据《梁书·昭明太子传》记载,萧统以太子之尊引纳了许多文士,当时颇负盛名的刘孝绰、王筠、殷芸、陆倕、刘 勰等人,都曾做过太子僚属。他们很可能参加过《文选》的编选工作。《文选》收入先秦至隋130家的作品514题。共30 卷。从文体上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等38类,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诗歌、辞赋、杂文三大类。其中赋又有京都、郊祀、耕籍等15门;诗歌又有补亡、述德、劝励等23门。这种体例编排,反映了编者关于文体源流及其辨析方面的见解,同时存在着过于琐碎的毛病。《文选》所选的130家,都是各时期的代表性作家,如屈原、宋玉、司马相如、司马迁、扬雄、班固、张衡、三曹父子、刘桢、王粲、陆机……,同时又详近略远,故其所选作品以晋以后者居多。选录标准是以“文为本”,不选经、子,史书也只略选论赞,表明编者已为文学划定了范畴,初步注意到文学与其他著作的区分。编者主张文质并重,但在选录时比较注意辞采、骈偶和声律,因而有不少好文章未能入选。《文选》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唐宋时代科举考试以诗赋取士,《文选》自然也就成为应考的必读书。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隋唐以后,研究《文选》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研究专著不计其数。今存90余种。有唐代李善的《文选注》,《文选注》现存版本有清嘉庆年间胡克家重刻宋刊本、附《考异》10卷等。

《文选》书影(宋刻本)以上就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文选》"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