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武的人群里,越是那高声吵闹、挑衅斗殴的,越是小喽罗;那能虚怀若谷、隐没江湖的,却往往技艺超群。在《逝去的武林》中,李仲轩老人提到,练成钻拳后,人的性格都会变得沉稳谦和,皮肤质地都会因之改善,声音悦耳,心思缜密,所谓水处卑下。
此言合乎孙禄堂“钻拳属水”的五行理论。
钻拳者,属水,是一气之曲曲流形,无微不至也。钻上如水在地中忽然突出,亦如泉水之上翻似闪。在腹内则属肾,在拳中即为钻。所谓钻拳似闪属水者是也。其气和则肾足,其气乖则肾虚,肾虚则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矣。其拳不顺,真劲即不能长,而拙劲亦不能化矣。学者当知之。
钻拳起点式
起点时,两手握拳,先将前足如劈拳式,往前垫步,远近亦相同。出手时,前手心朝下,后手心朝上,左手往回拉至心口下脐上,大指里根紧靠腹。右手出时,从左手背上出去,钻出之手高不过眉,手心仍朝里对自己眼睛,手离眼尺余停住。右足进步,与右手同时齐去极力前进,两足相离远近,亦与拳劈步譹訛相同。手足起落仍要齐,两肩两胯抽劲,仍与前三体式同。腰塌劲亦然,惟眼上翻看食指中节。
钻拳换手式

再起,右拳手腕往外扭劲,手心朝下。左拳手腕往里扭劲,手心朝上。右足垫步。两手两足,起落进步,仍与左式相同,勿差分毫。手数多寡,仍看地形远近自便。然勿论远近,亦总须出去左手时再回身。
钻拳回身式
回式时,左足回逢足往里勾,足后根极力往外扭劲为要,左手同时将拳扣回至口处,手心朝下,手腕往外扭劲停住。右拳手腕往里扭劲,扭至手心朝上,如劈拳钻出。两手仍如前法起落,右足同时与右手齐起齐落,仍如左右阴阳相摩之形式。
钻拳收式
收式时,走到原起点处,左手左足在前停住。回身手足起落与右式相同,头顶塌腰之劲亦然。收时左足极力进步,与前无异。惟右足紧跟在后,亦如劈拳收式跟步相同,稳住片时休息如前。
——孙禄堂《形意拳学》,上海志盛印刷所,民国廿四年版
习武者说:
钻拳的练法和打法不太一样,肘不离肋练起来非常别扭,但是为了强调一种意识,就是对于两肋及胸部的保护,这个一定要坚持。
刚刚开始练习的时候,脑子和身体不能完全协调,这就是个找劲儿的过程,就像刚刚开始打篮球时球不听使唤一样。首先要做好热身,尤其是对于肩部的韧带的拉伸,把指尖放在肩上,两肘画圈,一定要画到最大的范围,就好像用肘去够远处的东西一样;另外就是把左手放到头后,用右手把左手尽量向右拉,然后头向后顶,坚持一会儿。
在实战中,钻拳和拳击中的勾拳非常像,形意有句话:功夫上了后背就行了。这不光在于发力,还可理解为躯干要活,等到一定时候,就是练习两肘夹住两本书,用躯干蜷曲扭转去发拳。到了实战,把钻拳放得更开一些,不要完全拘泥于平时的架势,威力更大。
钻拳在搏击运用中主要有三种钻打办法,即上钻、中钻、下钻。
上钻:分为走对方里面的正面钻和走对方侧面的侧面钻,正面的上钻主要是攻击对方的鼻、目、三叉神经及面部各要害部位;侧面的上钻主要是攻击对方太阳穴、耳门关、耳上发际、腮等要害部位。
中钻:主要分拳心朝上的阴拳和拳心朝下的阳拳两种钻打方法,使用阴拳中钻主要攻击胸腹以上乳根、下颏等要害部位;使用阳拳的中钻主要攻击心口、胃脘等要害部位;中钻侧面的打法主要攻击胸肋两侧要害部位。
下钻:也叫下栽捶,主要使用阴拳攻击对方腹、脐、肋软骨、肝、脾等要害部位。
钻拳的劲节说明
捷劲:就是敏捷的意思,气劲一致,轻灵急巧,行如流水一般无迟、无缓、无僵、无滞,圆活轻巧,步活如猿之灵,手活如蛇之行,身活如龙之跃。
挤劲:就是在未爆发出钻拳寸劲之前,运用出上肢的一种暗劲,运用挤劲转暗为明,舍己从人。
拧劲:就是滚转的意思,拧有改变运动方向、角度、劲力的作用,拧的本身是一种圆的运动,阴拳钻变阳拳钻时都有一个旋转拧滚的角度。
突劲:就是突然、快速、猛烈的意思,意要突而领劲,气要突而领发,身要突而猛进,步要突而猛踏,拳要突而猛击,就好像涌泉趵突一般,迅猛而突然,但是突劲的运用火候,同样在于寸劲之间。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侪辈共担此责,诚邀您加入“武谈”,从今天开始,让改变成为可能。
声明:本微信内容为“武谈”微信订阅号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