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我们都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那是一份绵长的爱,也是一份宽阔的爱,我们的生命之花就是他们用无尽的希望和温暖浇灌而成的。如此厚重的一份爱怎么会是“淡淡的”呢?既然是“淡淡的”又怎么会是“深情”呢?现在让我们走进常跃强的《淡淡的深情》,用心去体会这一首有关母爱的赞歌。
二、新课
(一)作者介绍
1953年2月生,国家二级作家,记者。男,山东省莘县人,1982年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中文系,获学士学位。他的散文里非常鲜明的表明了对文学刻骨的热爱,对人间真情的吟咏和对精神家园的寻找与回归,他坚守着文学的纯粹性与神圣性。
(二)文本分析
1、问:作者在第1小节中写道“然而好多年,母亲对我总是淡淡的”,这“淡淡的”表现在那些地方?请找出关键的字句。
明:我考上大学:淡淡的一笑,淡淡的声音。
我去上大学:淡淡的背影。
我上大学时:淡淡的神情。
我成才后:淡淡的语气。
师:表面看似平静,然而平静之下却暗藏汹涌。
2、问:如此“淡淡”的表现,我们可以理解为母亲对孩子漠不关心吗?母亲真的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何以为证?
明:“小时候,母亲一眼看不见我就满街跑;喊不应,就往水井看,到池塘边去找”。
“巴掌扬起来要打,但落下来却极轻”。
“上大学,母亲做噩梦,一哭哭了个没气”。
“母亲悄悄问我的那句话,‘她也舍得炒一顿肉让你吃吗?’”。 师:这些虽然只是很简短的几个片段,但是无不透露出母亲对孩子无私的关怀和爱。大家能从这些细节当中理解母亲的深情吗?
3、问:儿子对母亲的这种”淡淡”的深情理解吗?
明:去上学时:觉得委屈;赌气,埋头读书;无牵挂,心里轻松,行动潇洒。(不理解)
在大学里:回忆往事,想回家,但最后心渐渐凉了。叹出一口气。(有些理解)
结婚以后:听到母亲的问话,醍醐灌顶。(理解)
成才以后:听了母亲的话,有一种跑完马拉松突然瘫倒在地上的感觉。(震撼)
师:作者对母亲的情感经历了从不理解到理解再到震撼,其实,这正是对母亲的无私和崇高的凸显。
4、问:我们发现母亲是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为什么总会表现出“淡淡”的呢? 明:母亲怕儿子年轻,心浮气躁,怕儿子太想念自己而没有心思学习,怕儿子出意外。
师:所以母亲把自己对儿子的深情压抑在自己的心里。
5、问:在文中这位母亲的身上,“淡淡”和“深情”矛盾吗?
明:“淡淡”和“深情”是不矛盾的。“淡淡的”是说母亲的外在表现,“深情”是说母亲的内心世界。母亲外拙而内秀,“淡淡的”外在表现下蕴藏着挚爱的深情。
6、师:概括作者笔下母亲的形象。
明:平凡而朴实,含蓄而深沉。
师:文中的母亲是质朴的,她的爱非常的含蓄,在座各位的母亲,有的很奔放,直接给你们无限关爱;有的细腻,无微不至地打理着你们的一切。母爱是丰富的,母爱的多姿,他们诉说着同一个内涵:伟大!
(三)写作特色
对照的方法,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之一。
对照之一:“我”考上大学之后,父亲与母亲的态度、表现的对照。 对照之二:有父母送行的同学和我在心情感受上的对照。
对照之三:“我大学期间对母亲往事‘温馨的回忆’和母亲淡淡地神情的对照。
对照之四:“我”成才前后父母亲关系的变化的对照。
对照之五:“我”对母亲“淡淡地深情”的前后理解程度的变化。

文章通过对照描写突出了母亲的形象和鲜明的性格特点——内拙而外秀。
三、作业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