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 历代帝王庙的两个北京之最


  历代帝王庙的两个北京之最    

历代帝王庙是一处不太引人注目的古迹,可能大部分居住在北京的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

其实这也难怪,自从民国以后,历代帝王庙即被改作它用。这里曾先后为北平幼稚女子师范学校、北平市立第三女子中学,新中国成立后为北京第三女子中学(后更名为:北京第159中学)所占用。2000年,159中学迁出,经过三年多的修缮,历代帝王庙于2004年4月正式对社会开放。



历代帝王庙大门

历代帝王庙大门

下马碑(复制品)

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我国现存唯一的祭祀中华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文臣武将的明清皇家庙宇。历代帝王庙在明清两代的政治地位非常高,为皇家三大庙宇之一,另两大庙为:太庙和孔庙。景德崇圣殿为此庙核心建筑,规格与故宫太和殿相仿,高21米,九间五进,象着皇帝的九五之尊;殿内供奉了中国历代188位皇帝的牌位,东西配殿还祭祀着伯夷、姜尚、萧何、诸葛亮、房玄龄、范仲淹、岳飞、文天祥等79位历代贤相名将的牌位。



景德门

景德门

景德门匾额

到底历代帝王庙有哪些“最”呢?您且听我道来:

第一最:北京最大的影壁

北京最大的影壁就是历代帝王庙前的这座,绿琉璃筒瓦硬山顶大脊,东西长32.4米,南北厚1.35米,壁高5.6米,非常壮观!影壁见得多了,确实没见过这么大的!

焚帛炉(复制品)

御碑亭

御碑侧面的雕龙


雍正无字碑(碑首)

驮碑的好象不是一般的赑屃,满身鳞甲,难道是貔貅?(请方家正之)

第二最:北京保留明代原构件最多的古建筑

景德崇圣殿前的铜香鼎

景德崇圣殿

景德崇圣殿丹陛石雕

景德崇圣殿外景

景德崇圣殿匾额

景德崇圣殿、景德门、东西配殿的主要构件都是明代遗存,尤其是景德崇圣殿内的60根楠木巨柱,让人印象深刻。北京的古代建筑,始建于明代者很多,但像这里保存如此多明代原构件(还包括一部分彩画)者,实在是绝无仅有。

景德门天花(原状保护的部分)

景德门天花(现代修复)

故意保留的新旧彩画对比

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 历代帝王庙的两个北京之最

祭器库(2003年复建)

还要补充一个“唯一”。当初,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六年(1373)在金陵(今南京)创建历代帝王庙,但今天该庙早已经无存。因此,咱们现在看到的北京历代帝王庙,就成了全国现存唯一一所历代帝王庙了。



东院集中堆放的一些石颗残品

一个石碑座上的雕龙

残损的古碑


石马(右边这个似乎还比较完整),它们来自何处?

最后,还想提一位伟大人物——梁思成先生。

2000年修缮历代帝王庙时,文物部门定下“忠实历史,恢复原貌”八个字为修缮原则,但由于缺少参考资料,实际做起来并不容易。后来有关人员从资料库里找到了7张图纸,特别是那张由梁思成先生审定的历代帝王庙平面图,竟然还留有庙前下马碑正背两面的拓片,为修复工程提供了极为详实、可靠的历史依据。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曾向《城记》一书的作者王军先生回忆说:“拆历代帝王庙的牌楼,梁思成先生痛哭了好几天,名为拆迁,但事先并未落实迁建地点,拆下一堆料后来也不知去向;大高玄殿门前原有两个习礼亭,是一个院子,习礼亭与故宫角楼相仿,比角楼还漂亮,也被拆了,说是拆迁,但是,拆到哪儿?没定下来,也是拆下一堆料,后来不知去向,没准在‘文革'中被当成了柴火烧掉了。” 

痛心!倘若半个多世纪前的人多听一些梁先生关于古建保护的建议,那留给后代的将是一个怎样的北京城啊!

今天,我们终于认识到保护古建(古都风貌)的重要意义,可梁思成先生在哪儿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07951/465291291217.html

更多阅读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孔庙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介绍

《论语》开篇有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庙是中国读书人顶礼膜拜的殿堂,它比故宫历史还久远,乘“冬至”之兴,我独自来到北京孔庙国子监,虔诚的拜谒孔老夫子,实在是一件雅事。国子监街形成于元朝初年,明朝时称作“国子监孔庙”,到

古代帝王庙号制度 古代帝王名字

古代帝王庙号制度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

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青铜器 北京艺术博物馆

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商代 兽面纹觥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商代 兽面纹觥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商代 兽面纹觥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商代 兽面纹觥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商代 兽面纹觥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商代 兽面纹觥

声明:《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 历代帝王庙的两个北京之最》为网友夜空中最亮的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