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姓源流<?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来自:中文百科在线及其他网文
阳姓,拼音:yáng xìng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99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67位。
一、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偃姓,出自源于西周时期的古阳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考》记载,周王朝初期,在古阳城(阳都城)有一个附庸的偃姓小方国,上古时期曾为夏王朝缔造者大禹所居之地,或称其君为御姓,史册记载其为“阳国”,地理位置在古青州南部的益都(今山东新泰禹村镇)。
由于阳国紧邻强大的春秋霸主齐国,在周惠王姬阆十五年(齐桓公姜小白二十六年,公元前660年),齐桓公出兵击破阳国,并将齐国之人迁入其都,之后“逼徙其民”至郓邑(今山东临沂沂水),后不见其记载于史册,阳国就此灭亡。
阳国亡国之后,原阳国王族子孙以及一些国民遂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阳氏之始。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源于东周时期周景王之子姬樊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周景王姬贵执政时期(公元前544~前521年在位),将自己的小儿子姬樊封在古阳邑(今河南济源),史称其为“阳樊”。
周景王二十五年~周敬王姬丐四年间(公元前520~前516年),周景王的庶子王子朝为篡夺王位,于周王城(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发动了叛乱。在此期间,阳樊为避王室之乱而奔居燕国,燕惠公接纳了阳樊,将自己的别邑唐(游猎玩耍之园区,今山西冀城)赐予他,此后燕国的别唐又改称为阳邑。
后来燕惠公在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启动了政治改革,欲重用下层官吏以取代贵族诸大夫,却遭到了上层贵族的强烈反对,燕惠公不得不逃往齐国避难,有意思的是,当时齐国大夫高偃率齐军接应燕惠公,并将其保护起来,安置于阳邑。
燕国诸贵族拥立了新君,即燕悼公,并对要复立燕惠公的齐、晋联军采分化瓦解的策略,迫使得齐国承认了燕国拥立新君的现状。从此以后,燕国一直处于停滞的状态,就此在政治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各诸侯国。
阳樊在此期间又不得不转迁至冀邑(今北京西南部),然后以自己原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阳氏,子孙后代皆因之,成为阳氏一大族。
姬姓阳氏族人大多奉阳樊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晚期鲁国大夫季孙阳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阳虎,即阳货,姬姓季孙氏,是鲁国执政上卿季平子(季孙意如)的家臣,著名的鲁国大夫。
鲁国季氏家族曾几代掌握鲁国朝政,而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即季氏家族的大管家。在执政上卿季平子逝世后,阳虎专权,自己执掌鲁国政事,是当时炙手可热的政治人物,后挑起了著名的“阳货之乱”。
“阳货之乱”的社会背景,就是齐国势力的介入。阳虎与公山弗扰曾在周敬王姬丐十五年(鲁定公姬宋五年,公元前505年)共谋囚禁了执政上卿季桓子(季孙期),关押在蒲圃(今山东曲阜南门外泰安一带),为此曾求见孔子征求意见,孔子拒绝与之相见。季桓子被迫与阳货订盟后方获释。
到了周敬王姬丐十八年(鲁定公姬宋八年,公元前502年),阳虎勾结“三桓”的一些子弟和家臣,谋刺季桓子于蒲圃,计划以季桓子之弟季寤取代季桓子,以叔孙武叔的庶兄叔孙辄代替叔孙武叔,自己则代替孟懿子。
鲁国其他三家贵族即“三桓”联合起来攻击阳虎,阳虎的军队被叔孙武叔和孟懿子联手打败,只好退守自己的邑地阳关(今山东宁阳)。相持到周敬王姬丐十九年(鲁定公姬宋九年,齐景公姜杵臼四十七年,公元前501年),阳货看看自己势孤,遂奔逃齐国,不料齐景公见其无用了,根本就不收留他,无奈之下,阳虎又奔往晋国,投靠了晋国的赵简子(赵鞅)。
据史籍《春秋左氏传·定公五年》中记载:“鲁阳货执季桓子。阳货欲见孔子。”在《左传·定公八年》中又记载:“鲁三家攻阳货,阳货奔阳关。是年,公山弗扰召孔子。”
在季孙阳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阳虎氏、阳货氏,后又省文简改为单姓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一部分姬姓阳氏族人奉季孙阳虎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太傅阳处父,属于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太傅叫处父,以擅长使用“虚饵之计”闻名天下,并导演了晋国“三易中军”的历史事件。因他被封于阳邑(今山西太谷东阳城),因此称阳处父。
晋襄公姬欢(姬环)执政时期(公元前627~前621年在位),一大批晋文公姬重耳时期(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的老臣相继去世,大夫赵盾和狐射姑等都升迁高层,但相互之间为权利时有争执。
当时,晋国军队分上、中、下三军,以中军为主。本来,晋襄公要任命狐射姑为中军元帅,以赵盾佐之。后来,太傅阳处父密奏晋襄公,说狐射姑刚而好上,不得民心,而赵盾贤能。于是,晋襄公改命赵盾为中军元帅,狐射姑佐之。自此,赵盾在晋国高层的政治争斗中略占上风。而狐射姑得知此事后,将阳处父恨得切齿入骨。
晋襄公去世后,为他们争夺权益提供了一次机会。晋襄公死后没多久,狐射姑得知阳处父要出城办事,当夜还留宿郊外。于是狐射姑就和弟弟狐鞫居商量,趁此机会干掉阳处父,但又不能张扬。
狐鞫居拍拍胸脯说:“这件事我就能干。”于是狐鞫居只带了几个家丁追踪阳处父而去。
白天,他们到阳处父晚上留宿的地方踩好了点,然后躲了起来。当夜秋凉,狐鞫居和家丁们穿的衣服少,冷得不行。他们想等阳处父睡着后下手,可是阳处父迟迟不睡,秉烛观书。
狐鞫居等得不耐烦,生气了,他把脸抹上黑灰,扮成强盗,翻墙就进了院子。正好这时阳处父的一个仆从正要给主人上水,被跳下墙来的狐鞫居吓了一跳。狐鞫居顺手一刀,仆从就倒了。
阳处父听见外面的声音,出来观看,狐鞫居上去就是一刀。阳处父一闪,刀刺中肩部,赶紧接着逃跑,不料却被接着跳下来的狐鞫居家丁按住了他。
狐鞫居冲上前去连刺数刀,杀死了阳处父,然后割下阳处父的头,包了起来,又让家丁去屋中抢些财物,伪造了一个强盗抢劫的假现场。
阳处父被杀之事不久即沸沸扬扬,第二天,赵盾派人来查看阳处父遇难的现场。那名被狐鞫居捅了一刀的仆从居然没死,他挣扎着告诉赵盾:凶手就是狐鞫居。
赵盾听了以后面无表情,他派人给阳处父收了尸,葬于九龙山之原(一说今和顺县,一说今忻州市九原岗),然后放出话:“阳太傅是被强盗所害,不许再乱诬陷人。”
后来狐鞫居以为没事了,放心如常,不料很快就被赵盾捕杀,狐射姑则奔于翟国。
阳处父死亡是一种政治失败,即是晋襄公的失败。对阳处父的历史评价,包括所谓的“仲尼曰”及《礼记·檀弓篇》的记载,以二者之时代背景及个人立场之故,皆未能肯定阳子行事,实有失公允。后人以为阳子忠贞,可比荀息,却未得善终。
晋国一代名贤之臣叔向(羊舌肸)忠于公室,是世所共知的。但叔向“犹愿效法阳子(阳处父)”,亦可谓推己及人。
在阳处父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一部分姬姓阳氏族人奉阳处父为得姓始祖。
第五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瑕,属于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楚穆王熊商臣(公元前625~前614年在位)有个儿子名叫扬,公子扬的孙子叫公子瑕。
在楚平王芈居(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在位),公子瑕出任令尹,被封于襄水之阳(今湖北襄阳),号称阳匄。
周敬王姬丐元年(楚平王十年,吴王僚即姬诸樊八年,公元前519年),吴国与楚国争夺江南霸主地位,出兵伐楚,当时吴军以公子光为元帅。楚平王排令尹子瑕偕司马蒍越迎战,可惜子瑕抱病出征,病逝于途中,楚军士气因此低落,行军至鸡父(今河南固始东南部),楚军尚未列阵即自行溃退,结果楚国大败,损兵折将,失地丢人。
在令尹子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襄阳氏,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芈姓阳氏族人奉令尹子瑕为得姓始祖。
第六个渊源:源于复姓,出自古代以阳为字的复姓,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在历史上,存在许多带有“阳”字的复姓,本书考证的有四十三个,分别是:欧阳氏、高阳氏、靑阳氏、孙阳氏、子阳氏、周阳氏、泾阳氏、偪阳氏、梗阳氏、戏阳氏、鲑阳氏、叶阳氏、陵阳氏、鲜阳氏、栎阳氏、濮阳氏、太阳氏、两阳氏、老阳氏、安阳氏、成阳氏、南阳氏、咸阳氏、朱阳氏、索阳氏、螺阳氏、东阳氏、灌阳氏、襄阳氏、丹阳氏、风阳氏、平阳氏、凤阳氏、邵阳氏、溧阳氏、吉阳氏、阳高氏、阳信氏、昆阳氏、演阳氏、贺阳氏、大阳氏、阳川氏等,大多是以地名形成的复姓。
到了秦、汉朝时期以后,这些复姓族人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其中多有称阳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阳氏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第七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代北鲜卑莫胡卢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莫胡卢氏,代人,(魏)孝文改为阳氏。”
今河西走廊及以北一带的代北鲜卑族人入主中原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顺利平定了地方叛乱后,把彻底的汉化政策当成一生最重要的事业,谁敢阻拦,就会遭到最无情的惩罚。他的亲生儿子、十五岁的太子拓拔·恂就是因违抗父亲的汉化政策而送了命。
拓拔·宏不仅是下令国民禁穿被称为“胡服”的鲜卑衣,还禁止国民再说鲜卑话,甚至把祖上传下来用了不知道多少代的姓氏也改成了汉姓,他带头把自己的姓“拓拔”氏改成了“元”氏,称元宏。
这还远远不够,他要大臣百姓读汉书,学礼仪,背儒典,居然还把无上神圣的祭祀仪式也改头换面,用了汉族那套,筑圆丘祭天,掘方池祭地,弃本族天神不顾而祭起昊天大帝和五方上帝。
对于汉化改革政策的实施,北魏孝文帝是极为坚毅的,他完全不理会几乎所有人的反对;因为他更是强大的,几乎是独自一人按着自己的规划,一步步把整个鲜卑民族这个来自遥远北方、茫茫草原的民族引到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轨道上来。虽然元宏以三十三岁壮年病逝,但他成功了。
在元宏推行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莫胡卢氏改为汉姓阳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契丹族,出自宋朝时期西辽政权纳喇氏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纳喇氏,源为契丹族,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耶律亿,公元907~926年在位)的八代孙耶律·大石(大石林牙,字重德,西辽政权缔造者,公元1087~1143年)的部众,史称黑契丹、哈剌契丹,世居西辽地区(今新疆额尔齐斯河、也迷里河一带,今新疆额敏河地区,东起土兀刺河即今土拉河、西至也迷里河即今叶密里河流域广大地区),后被大蒙古汗国成吉思汗属下名将、别速惕氏部落首领别速惕·哲别击败吞并,逐渐成为蒙古别速惕氏部族民,蒙语为,汉义“太阳”。
元末明初,蒙古族纳喇氏族人中有取姓氏汉义改汉姓为阳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在明、清朝时期,满族中有引称纳喇氏者,满语为Nara Hala,后多冠汉姓多为那氏、纳氏、何氏等,亦有称阳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九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宋朝时期蒙古乃蛮部太阳汗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乃蛮部,是公元十二~十三世纪蒙古高原西部操突厥语的一个游牧民族部落,汉译又称乃马部、乃满部、廼蛮部、奈曼部、奈蛮部、耐满部,相传其最早住在吉利吉思地区,其族源可能同唐朝时期南下的黠戛斯人有关。
最早见于记载的乃蛮国君是纳儿黑失·太阳及其弟亦难赤汗。亦难赤汗又称亦难赤·必勒格·卜古汗。他曾发兵助王罕之弟也力可啥剌攻王罕,夺取克烈部众给也力可哈剌。亦难赤汗死,其二子不和,终于导致分裂。次子拜不花继承其父太阳汗位;长子称不欲鲁汗,避居于黑辛八石(又译乞则里八寺海,今新疆吉力库勒和布伦托海)周围的山地,自成一支,称为“古出古惕乃蛮”。
乃蛮民族当时已脱离了原始的部落阶段,具有简单的国家机构,其国君专称为太阳汗。乃蛮民族的“太阳”(Tayang)一词来源于汉语“大王”,是乃蛮首领从辽国得的“北面属国职名”,其部族内部的其他官称如卜古(bügü)、不欲鲁(buyiruq,又译杯禄,唐译裴禄、梅禄、密禄,义为大君)等等,则是借用突厥、回鹘的汗号和官称,其他王室和部将的名字也都是突厥语词,说明乃蛮民族主要是继承了突厥、回鹘的文化传统。
在乃蛮的国家机构中,通用畏兀儿文字,“出纳钱谷,委任人才,一切事皆用”畏兀儿字金印“以为信验”。基督教聂思脱里教派在乃蛮得到广泛的传播,但巫术仍是乃蛮统治者控制人民的手段,传说乃蛮某个国君可以同时统治凡人和精灵,还说不欲鲁汗有“使神巫,祭风雪”的法术。
乃蛮部曾在历史上分别与蒙古克烈部和乞颜部进行过多次相互掠夺的战争。到了南宋宁宗赵扩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乞颜部首领成吉思汗孛尔只斤·铁木真吞灭了克烈部,造成对乃蛮部的直接威胁。于是,在南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春,太阳汗别帖乞·台不花主动进兵杭海山(今蒙古杭爱山),纠集被成吉思汗战败的各部残军讨伐蒙古,企图击灭蒙古。不料成吉思汗早已有备,起兵迎敌,与乃蛮部大战于纳忽山崖,乃蛮军大败,太阳汗在战斗中负重伤而死。成吉思汗一直追击至按台山前(今新疆阿尔泰山),征服了太阳汗的乃蛮部众。
当时,太阳汗台不花之子别帖乞·屈出律逃往黑辛八石兄长别帖乞·不欲鲁汗驻处(乞则里八寺海,今新疆吉力库勒和布伦托海)。
南宋开禧二年(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元年,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又向别帖乞·不欲鲁汗驻地兀鲁塔山进发,当时别帖乞·不欲鲁汗正在莎合水(今蒙古科布多河上游索果克河)附近围猎,仓卒应战,兵败被俘。依附于不欲鲁汗的别帖乞·屈出律和蔑里乞部的首领脱脱一起逃往也儿的石河流域(今新疆额儿齐斯河)。蒙古军从阿来岭(今蒙古赛留格木岭乌兰达巴山口)越过按台山,在不黑都儿麻河一带(今哈萨克斯坦额尔齐斯河支流布赫塔尔马河),击溃了乃蛮和蔑里乞联军,蔑里乞·脱脱被射杀,别帖乞·屈出律仓皇逃往西辽地区。
当时,别帖乞·屈出律被西辽皇帝耶律·直鲁古所接纳,并娶了耶律·直鲁古之女为妻,之后放弃基督教而改宗佛教,逐渐博得了耶律·直鲁古的信任。后来别帖乞·屈出律到叶密立(今新疆额敏)、海押立(今新疆伊犁西部阿里麻城遗址)和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等地,收罗了许多逃亡的乃蛮残部,逐渐自成一支势力,之后同花剌子模国的算端摩诃末等一起反叛了西辽。
南宋嘉定四年(成吉思汗六年,公元1211年)秋,别帖乞·屈出律在耶律·直鲁古行猎途中设伏,擒获了耶律·直鲁古,由此夺取了西辽帝位,假尊耶律·直鲁古为太上皇。别帖乞·屈出律取得统治权后,对企图摆脱西辽政权压迫的属部加强镇压。他杀害了阿力麻里的首领斡匝儿汗,派兵进入可失哈耳和斡端等地,连年毁坏当地的庄稼,将士兵分驻居民家中,迫使人民放弃伊斯兰教而改宗基督教和佛教。
南宋嘉定十一年(成吉思汗十三年,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派大将别速惕·哲别远征西辽,别帖乞·屈出律当时还在可失哈耳,闻讯西逃至巴达哈伤的撒里渴儿地区(今新疆喀什噶尔徕宁城一带),被当地伊斯兰教徒抓捕送给别速惕·哲别,斩杀于山谷中。
乃蛮部灭亡以后,族民被分配给蒙古诸王和那颜为奴,部分族人逃往中原,参加了完颜·陈和尚的忠孝军,与进攻金国的蒙古军作战,“每战则先登陷阵,疾若风雨”,十分勇敢。别帖乞·屈出律的后人成为答鲁乃蛮氏,其中一支后人曾在元朝为官。乃蛮部族人的主体部分后来融入了哈萨克民族,在当时的哈萨克部中分为大、中、小三帐,乃蛮族族人属于哈萨克中帐(中玉兹)的一个大部落群体。
在乃蛮部太阳汗之子别帖乞·屈出律的后裔子孙和族人中,多有以先祖汗称“太阳汗”为汉化姓氏者,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南宋时期开国男爵杨大巽,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杨大巽,南宋末期将领,以功封醴陵县开国男,卒葬城北姜桥。次子杨霖,在元朝初期避难远遁,改姓阳氏,称阳大巽。
至元朝时期政局平稳,阳大巽复迁于瓜畲(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瓜畲乡地区)。下传十二世至阳明季,族分今醴陵鲤浦、攸县东冲、安福瓜畲三派,皆不复杨氏而沿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成为今天著名的瓜畲阳氏大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回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阳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阳樊。阳姓出自姬姓,在公元前544年后的周景王时,景王姬贵将自己的小儿子樊封在阳邑(今河南省济源东南),世称阳樊。周景王少子的后裔因为躲避内乱来到燕国,并以原来封邑名中的阳字作为家族姓氏,遂成阳姓。阳氏后人多奉阳樊为阳姓的得姓始祖。
欧阳氏的分支
大量阳氏族谱显示多数阳氏源于欧阳氏。
二、迁徙分布
阳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中国大陆名列姓氏排行榜的第一百六十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百九十五位,人口约六十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37%左右,望族出沂水郡、陇西郡。
大约2500多年的前,周景王年间,阳国被邻国齐国吞并,阳国灭亡后,阳国的子孙,为了怀念故国,就以故国为姓而姓了阳。阳国原是周朝的一个小诸侯国,所在地在今天的山东省沂水县的南方。
阳姓是周景王的后代。另外,关于阳氏的源流,《姓考》一书曾经指出,阳是古代一国的名称------阳国。周惠王时,受齐国人侵略进入阳国,阳国灭亡,子孙就以国为姓。而《通志·氏族略》上则说,阳国与齐国邻近,闵二年,齐人入侵,阳国子孙就以国为氏。
此外,《广韵》上说,周景王封小儿子阳樊于阳,他的后裔为了避周时之乱,迁到燕国,以故国命姓氏,望族出于玉田。也就是说,阳氏子孙的发祥之地就在现在的山东省沂水县的南部。
今山东省的泰安市泰山区、新泰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阳朔区、临桂县,甘肃省的东乡市、陇西县,河北省的玉田县,湖南省的道县、醴陵县、攸县,四川省的广元市朝天区、巴中市营山县、平昌县、自贡市,贵州省的威宁市,重庆市的梁平县,湖北省的广水市,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黄金开发区,江西省南康市,江西省上犹县,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阳氏族人分布。
三、字辈排行:
四川西充阳氏字辈:“泽承先仁……”
四川宜宾阳氏字辈:“本祖功祥……”
四川乐至阳氏字辈:“裕本廷运建”。
四川阳氏一支字辈:“成吉汉祖家常作文”。
四川阳氏一支字辈:“一朝君臣白……永康宁”。
四川广元阳氏字辈:“佑启光先绪(续)承(成)传万世兴(勋)”。
四川内江阳氏字辈:“元罗广祖子天永秀文才思颜承德怔道极亨荣华裕本恒运建青智怀慧仁”。
四川平昌阳氏字辈:“朝端喜庆佳安邦乐太平天重仁永定世代启宗荣国运兴隆盛任贤显忠良硕彦相继有长享福禄昌”。
湖南娄底阳氏字辈:“家昌吉跃书”。
湖南隆回阳氏字辈:“茂允重天子应验宗祖文才思朝廷德纲纪正乾坤”。
湖南醴陵阳氏字辈:“圣善方启阳锡之名世继其序绍先克诚永守家法在朝有声日开文运维士显荣”。
贵州大方阳氏字辈:“君毕与昌龙正天财尚皇高照光明显辉耀志欣荣华山开富贵泰河万事重永远发强岁云桂络西雍”。
贵州贵阳阳氏字辈:“万和雅效詃莘岩仁实根安呙时俊嘉荣盛国终源永尊绍廷新志大显文明佑启光先绪承传发世英良模捶统美茂德裕自清阻运宜昌盛祥帧定太平佑启光先绪承传发世英”。
重庆梁平阳氏字辈:“代昌宗功恩”。
广西桂林阳氏字辈:“肇啓邦家国仁庆”。
湖北大悟阳氏字辈:“元光际大道明珠焕彩新”。
阳氏一支字辈:“林中有士泽承先仁永怀嘉庆明德维新”。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阳都县:汉代县名,隶徐州琅琊郡,汉灭即废。其故城遗址在山东省沂南县砖埠乡之东的黄疃村一带。
沂水郡:即今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的境域。在夏王朝时期,即公元前二十一~前十六世纪,沂水北境、东境入青州,南境入徐州。商王朝时期,沂水地属人方。西周时期,沂水地属鲁国。春秋时期,沂水地为郓县,莒鲁之争后地入齐国。战国时期,沂水地为盖邑。秦朝时期,沂水地属琅琊郡莒县。西汉时期,沂水地东境属徐州刺史部琅琊郡东莞县,西境为兖州刺史部泰山郡盖邑,南境为城阳国阳都、东安。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废城阳国,沂水地属徐州刺史部琅琊国。东汉末年,东莞、盖两县升为郡。三国时期,沂水地北境属魏国徐州刺史部东莞郡东莞、东安两县;南境属琅琊国阳都。晋朝前期,沿用魏国旧制,晋元康七年(丁巳,公元297年)分东莞置东安郡。自东晋永嘉年以后,十六国纷争割据,沂地归属多变。自东晋咸和二年~义熙五年(公元327~409年),沂水地先后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五国所属。南燕慕容德改东莞县为团城。南北朝时期,沂地南北互争,归属时南时北,先后隶属于东徐州、南青州、东安郡、莒州。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东安郡,置东安县(治团城),隋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正式改名沂水县,别置东安县于古盖县。隋朝末年,废东安县并于沂水县,县属琅琊郡,沂水县名从此沿用至今。唐朝时期的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沂地属莒州,唐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废莒州,县属河南道沂州琅琊郡(今山东临沂)。五代十国时期,沂水地先后隶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属沂州。北宋时期,沂水县属京东东路沂州琅琊郡。金国时期,金太宗天会四年(丙午,公元1126年)灭北宋,淮河以北被金国占领,县属山东东路莒州。宋端平元年(甲午,公元1234年),元、宋联手灭金国,沂地此时归蒙古汗国,(己卯,公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沂水县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莒州。明朝初期因之,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清朝初期因之,清雍正八年(庚戌,公元1730年)改属莒州,清雍正十二年(甲寅,公元1734年)改属沂州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废府设道,沂水县属岱南道。民国四年(乙卯,公元1915年)改属济宁道。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改属琅琊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裁道,沂水县直属山东省。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2月设山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沂水县属之。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6月,日寇第二次侵犯沂境,占据沂水城,沂水沦陷。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3月,沂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由中共山东分局直接领导。民国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2月,属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鲁中区沂蒙专署。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原沂水县境除中部改为沂中县外,西南部划为沂南县,南部划为沂临边联县,东南部划为沂东县,东北部划为莒沂边县,北部划为沂北县,西北部划为沂源县,而后又几经分合,归属不一。民国三十二年(癸未,公元1943年)8月,沂中、沂东县属山东省行政委员会(省战工会改称)鲁中区行政联合办事处沂蒙专署。民国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1月,沂北、莒沂边县属沂山专署。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7月,沂中县属鲁中行政公署沂蒙专署;同年8月13日属山东省政府(省行政委员会改称)鲁中行政公署第二专署。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7月17日,属山东省政府鲁中南行政区公署第二专署。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7月属山东省人民政府鲁中南行政公署沂蒙专署,同年8月恢复沂水县名,沂北与莒沂二县合并为莒沂县,属沂蒙专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沂水、莒沂县仍属山东省人民政府鲁中南行政公署沂蒙专署。1950年5月11日属山东省人民政府沂水专署。1953年8月沂水专署撤销,并入临沂专署,莒沂县撤销,九个区归沂水县,沂水县属临沂专署。1967年县改属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临沂行政公署,1995年4月21日临沂行政公署撤销,建立临沂市(地级市),县仍属之。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2、堂号
沂水堂:以望立堂。

阳都堂:以望立堂。
陇西堂:以望立堂。
启胤堂:资料有待补充。
谏议堂:以祖先阳城官职立堂
五、【阳姓宗祠通用对联】
〖四言通用联〗
周封少子;唐著谏官。——上联典指阳氏的来历。“少子”,谓幼子,小儿子(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介绍)。下联典指唐代北平人阳城,字亢宗,少年时家贫而好学。登第后隐于中条山,德宗召他为谏议大夫。宰相陆贽受户部侍郎裴延龄诬陷被免职,内外震恐,不敢发言。阳城与拾遗王仲舒等上疏论裴延龄的奸佞,要求挽留陆贽。德宗又想用裴延龄为相,阳城大哭于宫廷,极力阻止。后出任道州刺史,治民如治家。
圣门高弟;太子老师。——上联典指春秋时孔子的弟子阳货,鲁国人。下联典指宋代大学者阳孝本,字行先,博学行高,苏东坡也很佩服他。他隐居山中讲学二十年,朝廷要他出来做官他不去。再三请他去给太子讲学当老师,他才去了。被授予博士,以直秘阁归。
〖七言以上通用联〗
八科皆中,累迁御史;四世同居,诏表门闾。——上联典指唐代国子祭酒阳峤,武后时,举八科皆中,累迁右台御史。以清白闻,终国子祭酒。下联典指南齐名人阳黑头,华阳人。四世同居,建元中诏表门闾。
玉种兰田,喜获佳人淑配;袍遗贵宝,幸沐天子恩荣。——上联典指汉代名人阳雍伯,一称羊公。尝设义浆给行人三年。一人饮讫,怀中出菜子一升,与之,曰:“种此生美玉,并得好妇。”后娶北平徐氏女,于所种处得白璧以为聘。生十男,皆俊异,位至卿相。下联典指魏国阳姓名人阳彪事典。
六、历史名人
阳 货:名虎,字货,是春秋时鲁国人。鲁国大夫季平子的家臣,季氏曾几代掌握鲁国朝政,而这时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季平子死后,专权管理鲁国的政事。后来他与公山弗扰共谋杀害季桓子,失败后逃往晋国。
阳 尼:字景文,北魏无终人,少好学,博通群籍,征拜秘书著作郎。尼一生著书数千卷,所造《字释》数十篇,未就而卒。
阳 介:阳尼之子,字天佐,奉朝请冀州默曹参军,早卒。尼从子鸣鹄、季智,前后为幽州司马。尼从子荆,有吏能,任范阳太守.尼从子延兴,任函州敕史。
阳 藻:避尼从孙,字景德,粗通经史,历官宁远将军、领统军,外御内抚,甚得局边之称。尼从孙诠之,字子衡,曾任司徒行参军。尼从孙璠,任通直散骑常侍。
阳 城:字亢宗,唐代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人。唐德宗时,他出任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刺史。当时道州一带多矮人,身高不过3尺,历来的地方官把这些矮人作为特产土贡献于朝廷,专供朝廷取乐玩耍。阳城上任后,看到这种不人道的行为甚为愤怒,他上疏陈述了历年因贡矮奴给道州人民带来的无尽苦难,要求皇帝免除这项陋规。唐德宗看后遂同意停止当地土贡。道州百姓听到这一消息无不感恩戴德。后来,民间便把阳城奉为福星,将他塑造成为天官模样,一身朝官装束,一派和颜,充满了福运和财气,这也表达了人民对阳城的崇敬之情。现在,阳城的故乡夏县庙前镇还保留有他的墓冢和祭祀他的阳公庙。
阳乘庆:阳尼从孙,官至太学博士,继承祖父遗志,撰《字统》二十卷,行于世。尼从孙固,字敬安,历官北平太守、郎中令、前军将军。固为人刚直雅正,居官清洁,家无余财,终没之日,无以供丧,亲故为其棺敛。
阳休之:阳尼重从孙,字子烈。东魏武定年间,官至黄门朗。北齐天统年间,官拜吏部尚书。北周武帝年间,官拜州刺史。著有《幽州人物志》。尼重从孙弼,字世辅,长于吏事,本州别驾加轻车将军。尼重从孙伯庆,汝南太守。
阳处父:春秋时代晋文公、襄公时人,虽然不算多麽显赫的人物,但是却主导了一次震惊当时的人事异动,即所谓“易中军”并涉入所谓的“三易中军帅”的权力斗争的漩涡,最后身死名裂。阳处父的身分及权力,功劳等各方面探讨所谓“易中军”及“三易中军帅”的相关问题,认为阳处父只是台面上的白手套型的人物,幕后的操纵者,其实是晋襄公。阳处父的失败,即是晋襄公的失败。对阳处父的评价,包括所谓的“仲尼曰”及《礼记·檀弓篇》的记载,以二者之时代背景及个人立场之故,皆未能肯定阳子行事,实有失公允。以为阳子忠贞,可比荀息。叔向忠于公室,世所共知。叔向犹愿效法阳子,亦所谓推己及人也。
阳孝本:宋代大学者,学问深而博,品德高贵,隐居在山中读书讲学,朝廷再三叫他做官都不去。当时的学问人都敬重他,苏东坡也佩服他。后来还是被朝廷请去给太子讲学。
名人名篇:
苏东坡《超然尘外阳孝本》:
道不二,德不孤。
无人所有,有人所无。
世之所宝者五,天啬其二而畀其三。
是以月计之不足,岁计之有余也。
苏东坡《偕阳孝本游上犹江》:
长河流水碧潺潺,一百湾兮少一湾。
造化自知太元巧,不留足数与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