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童起,紫砂壶就融进颜君妮的记忆。她在泥凳旁长大,以泥为伴,以壶为友。
长大后,她大学毕业,本可以成为都市里的精英,而她选择不走寻常路,回到山林间的故乡,潜心学壶,专心做壶。
在她心中,紫砂壶并非物质载体,而是一种生命象征。泥凳前,她是这种生命气息的捕捉者和创造者。生活中,她是这种生命特征的坚守者和传播者。她擅长方壶,所创作品完全不见江南美女的柔美,只见技法的娴熟。
紫砂情父女情情情至深
和许多大学生一样,颜君妮毕业时也面临着人生的选择。大学里她除了专心学习艺术与设计专业基础知识外,还积极参与实践。婺源、乌镇、黄山等名胜古迹都曾留下了她的写生足迹,室内外装饰设计、展示设计和园林设计等建筑也布满了她的创意。往前一步,或许她能在设计圈走得更远,但后来,她发现这并非是她的人生目标。
“不甘于这种生活、事业轨迹。”颜君妮说,自己从事紫砂创作的父亲,一直希望她回去投身紫砂事业,考虑再三她决定先回乡看看。
尽管从小在紫砂氛围中长大,但真正决定投身紫砂壶创作,颜君妮考虑了很久。毕业回来后,父亲还是劝她去做壶,但她心总有点不甘。
后来她去一家紫砂壶店,“卧底”去卖壶。“可以说隐瞒姓名,他问我你是做茶壶的吗?你家是做茶壶的吗?我都说不是。”通过观察,颜君妮发现紫砂壶深厚的艺术价值,两个月后,她决定回家潜心学习紫砂壶艺。
“当时进入这个行业,她不愿意,我花了很多功夫。”颜君妮的父亲颜意华说,在陶都丁山出生的年青一代,开始总有点不乐意,总觉得做泥巴不会有太大的出息,其实不对。
“我爸爸经常这样说,一棵树,你非把它挪到一个它不适应的环境,它必定得死。”颜君妮回忆道,就像紫砂,你挪走它,它必定不会像原生态那样好。多年的创作实践,让颜意华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人才。“还没有成形之前,紫砂是泥巴,有点脏,成形后,它就是艺术。”他深知紫砂壶热,原因在于文化价值,所以力劝女几从事紫砂壶创作。“一个新手来做壶,感觉肯定不好,一年两年三年,技术肯定很上手。”
在颜君妮的记忆里,“紫砂”非常亲切。父亲腰杆挺直,坐在窗前泥凳旁,全神贯注的神情,是她孩童时最深刻的记忆之一。
起初她觉得父亲很厉害,可以将一块泥变成一把壶。渐渐长大,她又觉得做壶其实非常简单。初中时,她终于按耐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决定好好尝试—下。
“实践后发现,非常不易,而且很难,泥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听话,还很倔。”颜君妮回忆道,想要把它“摆平”绝非一朝一日。
从那时起,颜君妮加深了对紫砂。壶的认识。“那不只是一块泥。”颜君妮说,做紫砂壶不是单单把泥变成可以盛水泡茶的壶,而是要突显它的文化内涵。
学壶做壶壶壶求新2010年,颜君妮大学毕业,虽然开始全身心投入紫砂壶艺的学习和创作,但她早就有着良好的制作功底。“我从上大学开始,就在家摸索。”大学暑假,她开始练习敲打泥条。“要把它敲成厚薄均匀的泥条很费手劲。”这对一个女孩来说非常不易,而且敲打的时候不仅仅要手劲,还必须得控制好力量,利用巧劲。正式投入工作后,颜君妮开始苦练基本功。最初她学习圆壶的制作工艺,后来她又潜心研究方器。“方器非常考究,最讲究功底,也最暴露功底。”颜君妮说,她喜欢自我挑战。
每当父亲创作时,颜君妮总是坐在他对面,记下父亲每一个动作。但颜意华对女儿学壶,却有着另外一套培训方法。他让女儿潜心学壶,自己摸索,慢慢感悟,并不急于直接指点。
“现在是练基本功,基本功扎实以后,再谈艺术,没有基本功,就别去谈艺术。”颜意华说,以前他女儿做壶,泥巴做好不去烧,就把它弄碎,再全部加工,这样不浪费泥料,就是让她学成型。
在家琢磨一个月后,颜君妮掌握了紫砂壶基本成型方法,并创作出一把《小陡方壶》,外形如金字塔,线条流畅,壶身灵巧明快、端庄大方、精神饱满。
“当时师兄弟们包括爸爸都惊叹我的悟性,大师兄说,当初他的第一把方壶成形,花了他将近四个月时间才搞定。”这件作品大大鼓舞了颜君妮。后来,她师从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吴贞裕。吴贞裕深得老艺人谈耀坤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谭泉海真传,尤以尤以雕刻和筋纹器制作见长,作品富创意,蕴书画、金石之气,极富艺术张力和文化底蕴。颜君妮在吴贞裕老师的调教下进步迅速,开始系统学习紫砂成型艺术。
进入紫砂圈以来,颜君妮从学壶到做壶,成绩显著,每把壶她都想做出自己的风格。《升方》、《奎方》、《君方》等多种方器,小西施、仿古等圆壶,她都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见解。2011年,她参加了全手工制作大赛,由她独立画图设计的作品《鼎力》获得优秀奖。
吴贞裕经常夸颜君妮悟性高,但是作为父亲的颜意华,从不评价自己的女儿。“要求肯定有,现在还不是提要求的时候。”在他眼里,女儿可以把壶做得更完美。
颜君妮也深感父亲对自己的期望,从学壶到做壶,她在苦练基本功的同时,总是不忘努力钻研紫砂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
“优秀工艺师在制作壶时,实质上是在赋予紫砂壶生命。”颜君妮说,紫砂壶沉淀的是作者对紫砂文化的理解和精神感悟,它是艺术品。
紫砂壶艺,学无止境。颜君妮常常感到不满足,进而更潜心研究壶艺,创作紫砂精品。她说传承和发扬紫砂文化,每个紫砂艺人都有责任,而她将尽自己最大的能力。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