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正经历着一场信息革命。这不是在技术、机器设备、软件或速度上的一场革命,而是一场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变革。”这是世界管理思想大师彼德·德鲁克对当前社会形势的判断。
正如德鲁克所言,当前中国的医疗健康领域也正经历着一场思维方式变革的洗礼,“互联网+”思维正以势不可挡的态势闯入了人们的视线,为医疗健康行业带来新业态与新模式。
“未来医疗将向着交互式的移动健康模式发展,形成医生、患者与社会各个方向协同组建的整合型精准医疗体系。”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信息司副司长张锋在首届海峡两岸医疗信息标准与移动健康研讨会上说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电子处方、远程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医疗健康服务悄然改变着传统医疗服务模式。如何利用医疗信息来提升经营效率和服务品质,成为医疗卫生机构目前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
正是在此背景下,7月23日,首届海峡两岸医疗信息标准与移动健康研讨会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举行,来自两岸的医疗专家共同探讨“互联网 医疗”环境下医疗卫生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及未来医疗健康的发展趋势。会上,张锋指出,医疗信息标准的建立对于互联网时代下的医疗信息化发展至关重要。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在介绍医院信息化建设经验时指出:“我们建设健康云平台的目标是打造医疗行业的生态圈,医院平台化,医生社会化,实现就医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的转变。同时构建医疗服务的全流程O2O的闭环,打造线上线下联合的智慧医疗流程。”蔡院长在会上表示,未来的医疗模式需要在保证医疗品质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同时也要有医疗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政策保障。
“互联网+医疗”顶层设计
去年被业界人士称之为移动医疗的元年。数据显示,我国移动医疗产业平均增长幅度在24%左右,个别地区可能到60%-70%。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化,正在重塑着医学模式,对医疗领域将产生重大影响。
据张锋介绍,中国目前已经构建出了医疗信息化框架,接下来将逐步在医疗公共卫生健康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健康管理等领域进行规划。未来医疗健康卡将承载全民人手一份的电子健康档案,贯通所有的医疗业务流程,最终形成一个全国互联互动的医疗健康体系。
张锋指出:“预计到2020年,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福利体系基本全部形成,实现一网覆盖,一卡通,以及信息资源统一的融合共享。同时依托信息化的技术,真正建立一个人口全覆盖、生命全过程、工作全天候、中西医并重、全民健康的医疗信息服务基础。”

据了解,除了居民电子信息档案的建设外,远程医疗、大数据的分析应用、信息标准与安全的建立也都成为“十三五”规划中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当前大陆的远程医疗还未实现全面覆盖,张锋表示,下一步工作重点之一就是把全国的远程医疗网络建立起来,依托三级医院,延伸放大优质医疗资源,实现医疗资源有效的配置。其次,在医疗健康大数据方面,不能仅局限于简单的数据集聚,应更多地侧重数据的分析应用挖掘,以支撑相关的科研、临床和患者的信息化的处理。在医疗信息化的安全与标准上,个人隐私和安全的保障,临床医学的数据标准、交互标准等方面成为关注重点。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