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桥
著名的罗湖桥是一座宽敞的双层行人桥,跨过深圳河,连接着深圳、香港两地。罗湖桥始建于二十世纪初,在百年风雨中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见证。它见证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见证了香港遭受的殖民屈辱,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强盛,更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和香港回归的自豪时刻。坐落在深圳河北岸罗湖桥头的罗湖口岸是我国最大的陆路旅检口岸。上世纪六十年代,通过罗湖桥的年均旅客量为80多万人次。香港回归之后,为适应深港之间日益密切的政治、经贸、文化交流的需要,罗湖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改造后的罗湖桥采用全封闭模式,且进行了大幅拓宽,长100余米,宽达15米,于2005年1月18日正式投入使用。目前,通过罗湖桥的日均旅客流量为25万人次,最高峰时达到39.5万人次,占全国出入境旅客量总数的近半。百年风雨中的罗湖桥见证了深圳特区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
华强北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深圳特区的快速发展,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的上步工业区地价飙升,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工厂纷纷外迁。这一转变没有造成华强北成为空置区,反而带动了华强北的转型升级。
在前期没有政府推动的情况下,华强北逐渐完成了从工业向商业的产业升级。遍布各个电子市场的一个个小小的柜台,他们的背后牵连着数十个生产、物流等企业。
除了电子商业,在市场的推动下,娱乐、消费商业也在华强北迅速成长,成为深圳商业中心。经过20年市场化的熏陶,华强北电子市场得到各方的认可,2007年华强北被授予中国电子第一街。
老东门
如今,市民来逛东门,不仅能享受现代化的商业服务,而且还能欣赏到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文化景点。比邻深南路的时代广场跳跃式音乐喷泉,率先采用了具有国内先进技术的跳跃式喷头,极具动感。在东门的地上、墙上、甚至院落里,都保留和再现了早期深圳人生活的历史。如在当年鸭仔街的位置,建设者在大理石地砖上镌刻了当年贩卖家禽的鸭仔市。设计者还把老街风貌定格在人民北路的解放路口至二横街口段,虽然只有120米,但却浓缩了老街300年的建筑历史。如果你细心,还会发现建设者为你精心保留的当年拆旧屋时刻意留下的老砖WWW.aIhUaU.coM。《老东门墟市图》铸铜大型浮雕墙,艺术家在50平方米的墙体上,生动塑造了老东门的墟鱼行、布行、金行和百货小吃等21个行业。
在东门商业街区,你还能随时感受到现代文明带给人们的便捷和舒适。路上每隔10米一个垃圾筒,路灯、电话亭、指示牌、售货亭非常齐备。如今你逛东门,绝不会迷路,因为“东门商业步行街”几个铸铜大字,分别被铺装在几个入口处,起到了导引作用。
荔枝公园

荔枝公园,也许是深圳从田园牧歌向都市园林景观转变的里程碑。当蔡屋围的村民依然把耕牛拴在那些老荔枝树下时,深圳特区的建设已经热火朝天地开始了,曾经的荔枝林和农田被规划成一个市政公园。
大梅沙
位于盐田港与小梅沙之间,从市区驱车半小时即可到达。这里拥有深圳最长的海滩,海水清澈,沙滩广阔,沙质细软。大梅沙娱乐场设有沙滩跑马、水上快艇、大型音乐灯光喷泉及露天歌舞厅、烧烤场。
凝聚着国内外一流规划设计师和上万名建设者心血的大梅沙片区改造,成功地利用大梅沙背山面海的自然条件,把山景引向海边,把海景引向山体,让蓝天、白云、红朝霞与夕照,都能成为优美旋律中最动人的一个主题。大梅沙改造一期工程结束后,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到这里视察。他们对大梅沙海滨公园的设计与建设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盐梅路上兴建了4座观景平台,让看海的游客在这里纳凉、小憩。目前,这4座观景平台已初具规模,它们有4个非常漂亮的名字:秀峰观澜、滨海明珠、雅兰梦海和东埔渔火。
大梅沙,这个古老的名字向深圳人展现出青春的风姿,成了深圳人欢乐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