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恒河猴进行研究发现,焦虑性格的父母很可能会产生焦虑性格的孩子。这项研究为了解焦虑和抑郁如何从亲代传递到子代提供了深入见解。
早先的一项研究发现焦虑性格是可以遗传的,并且大脑中一些神经回路也参与其中。参与研究的儿童大多表现出极端的焦虑情绪,并有一半左右的儿童在后来的生活中发生了应激性精神紊乱疾病。猴与人类似,也会表现出性格上的焦虑并可以将焦虑相关基因传递到下一代。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来自同一个大家族的近600只年轻恒河猴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有35%左右的焦虑倾向可通过家族史进行解释。为探究大脑的哪些区域参与了焦虑性格的代代相传,研究人员将年轻的猴置于轻微的应激环境下,
利用高分辨率的功能性和结构性脑成像技术对存在焦虑相关行为的恒河猴的大脑进行了观察,脑部区域代谢出现增强就表明焦虑水平增加。
在对脑功能和焦虑相关行为存在显著差异的不同个体进行了仔细比对之后再结合家族树提示的遗传关系,研究人员发现了负责焦虑相关行为在亲代子代之间传递的脑系统。更为有趣的是,从遗传上与个体早期焦虑性格形成有关的脑神经回路包含了三个与基本存活相关的脑部区域,这三个区域分别位于脑干,杏仁核和前额皮质。

总得来说,这项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得了解了焦虑产生过程中脑功能发生的变化,并通过脑部成像技术直观展示了参与焦虑性格遗传的脑部区域,具有一定意义。
相关链接
神经和血管常常在机体里并行,这种现象早在16世纪就被佛兰芒解剖学家Andreas Vesalius发现了。然而,仅仅在最近十年研究人员才发现,神经的生长和血管网络是被相同的分子所控制的。Amparo Acker-Palmer教授——此邻域的前驱,在关于大脑神经和血管之间的相互交流做出了突破性的研究。她希望利用她的研究发现可以对大脑疾病的治疗获得重要的见解,如老年痴呆和精神疾病。欧洲研究委员会在接下来的5年中,用250万欧元高级研究员基金资助了她的研究课题。
"最有趣的是,大脑皮层神经和血管的相互作用。目前,关于神经是如何与内皮细胞交流,并在大脑中建立功能性网络的,我们对此知之甚少。"Acker-Palmer解释说。她计划在胚胎发育期的大脑皮层上研究这个过程。在这里,神经细胞以一种内面向外的方式迁移,而血管向相反的方向生长——从软脑膜表面向心室表面生长。既然,这两种生长过程是相协调的,Acker-Palmer怀疑这两个过程是被相同的信号分子所控制的。研究的焦点之一是这个交流过程中的功能障碍是如何引起认知损伤的。
她的研究团队的实验模型是基因改变的小鼠和斑马鱼。半透明的斑马鱼是最好的脊椎动物模型,可以在体内动态观察神经血管交界处的细胞间的交流。利用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可以研究在大脑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和血脑屏障的胶质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胶质细胞将毛细血管紧密包裹,从而防止血液中的有害物质进入大脑。Acker-Palmer和她的团队的目标是,解码调节神经血管接触的分子信号通路。"如果我们可以干预这个机制,短暂地打开血脑屏障,就可以输入活性物质,从而找到治疗老年痴呆和精神疾病的新方法,"这位神经生物学家说。
延伸阅读:健全多元化模式纾解养老焦虑研究称心血管疾病越严重 患焦虑症风险越大9成白领患有焦虑症中医治疗焦虑症“全民郁闷”时代 偶尔焦虑属于正常心理状态双相障碍共病焦虑的流行病学探究驱走“心灵感冒”远离抑郁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