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冀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教授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高血压健康教育(上海)中心主任
?小编的话?
对高血压患者,特别是刚开始服用降压药的患者而言,量血压是非常重要的检测自己身体情况变化的手段。那一天之中什么时候量血压才有意义呢?服药后多久测量出的血压值比较适合用于判断药效呢?
血压变化有规律
人体血压的基本节律应该是“日高夜低”的昼夜节律,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日间的正常值为<135/85毫米汞柱,夜间入睡时的血压大多数<120/70 毫米汞柱。
两个高峰
日间血压大多存在两个高峰期,即清晨6~10点和下午3~8点。中午和晚上临睡前血压较低。多数高血压患者上午血压较下午高,清晨6~10点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时间段。
个体差异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有不少中年上班族因为工作压力大,每天到下午3~4点会出现头晕不适,血压升高甚至比上午血压更高;还有少数老年高血压患者每天到晚上8点左右出现头晕等血压升高的症状。
每个高血压患者必须学会勤测自己的血压,在血压最高时段养成自我测压的习惯,掌握自己一天内血压变化的规律。
不同人对各种降压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也存在“个体差异”。长效降压药对多数人是能有效维持长达24小时降压疗效的,但由于药物在不同人体内的代谢速度存在个体差异,有不少患者早上服了长效降压药,上午血压能下降,但到了下午发现血压又回升了,不能维持24小时。此时,就必须调整用药,由一日1次改为一日2次,下午2~4点再服一次药。
对刚开始服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都要定时自测血压,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特征,判断降压药是否有效。
判断药效
一般来讲,任何降压药都不是100%的有效。例如,在长效药中,钙拮抗剂长效氨氯地平属有效率较高的,但也只有70%左右的有效率。所以,刚开始试服一种降压药时要判断是否有效,可以在服药后3~8小时的降压高峰期密切观察血压。
一般服药后一周左右可显示降压有效还是无效,约一个月左右可显示较明确的降压效果。所以,如果服药后1~2周自我测压发现血压毫无改善,则应及时找医生更换降压药物,必要时联合用药,力争1个月内控制血压。
为了尽早平稳控制血压,防止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每天应在以下几个时段定时自测血压:
1.清晨
一般人习惯清晨服长效降压药,测服药前的坐位血压反映了所服降压药的降压作用能否持续到次日清晨,是否需要提早如凌晨3~5点钟时服药或加服另一类长效药,联合用药可延长其作用时间。
老年高血压患者,尤其在冬天,清晨血压波动较大,为防止中风、心肌梗死等危险事件发生,应自测清晨血压。
研究发现,诊所测血压“正常”的患者60%存在清晨血压升高,因此必须坚持清晨自测血压,掌握自己血压变化的规律。
2.下午
按自己血压变化规律,选择下午测血压的时间,大多数人在下午3~4点以后血压会呈上升趋势,服长效降压药3~8小时高峰期以后,随着时间推移疗效逐步减弱,到24小时左右作用消失。
下午血压可以反映早上服长效制剂是否能维持10~12小时的降压疗效。
3. 24小时动态血压

可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血压波动状态,尤其是了解入睡状态的夜间血压,发现夜间血压明显升高呈“非杓型血压”,则应考虑是否有呼吸道不通畅引起的“夜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如果只是夜间与日间差别不大时,则应再复查一次动态血压,如果仍是无昼夜节律并且清晨血压又较高,可考虑睡前服降压药,争取恢复昼夜节律并降低清晨高血压,防止因“非杓型血压”引起心脑血管损害以及血压“晨峰”引起的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4.自觉不适时
发现头晕、心慌等不适症状,立即测量血压。高血压患者必须学会自己救自己,发现血压升高时,应及时口服短效降压药,以防止血压过高引发心脑血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