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zheyu
赫哲语
Hezhen language

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 主要分布在中国黑龙江省的同江、饶河等县的沿江地区。赫哲族有1400余人,大部分人已改用汉语,只有五、六十岁以上的人还能讲赫哲语。可分为两个方言:奇楞方言(主要分布在同江县的街津口乡,饶河县的西林子乡四排村等地)和赫真方言(主要分布在同江县的八岔乡)。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在国外,分布于苏联境内,称作那乃语。
赫哲语在语音方面接近满语支语言,而在语法结构方面更接近通古斯语支语言。学术界较新的分类法认为赫哲语属于通古斯语支的那乃次语支。属于这个次语支的还有苏联境内的那乃语、乌利奇语、奥罗克语、乌德语和奥罗奇语。
语音 ①元音有a、、i、o、u、、y 7个。 复元音有ai、i、ia、i、ua、ui等 16个。元音不分长短。出现在位于词末的辅音n前时,有鼻化现象。②有元音和谐现象。元音可分为阳性元音(a、o、),阴性元音(,出现在a后的是中性元音), 中性元音(i、u、y)。如:qaanan“棉花团儿”,tomtoni“鱼钩”,tskxn“溅”,xudaan“卖”, biaraan“溢”。③辅音有b、p、m、f、w、、、s、d、t、n、l、r、、、、、、、、j、、k、x、、、q、 28个。
语法 ①名词有7个格,有领属范畴。后者是不同于满语而和鄂温克等语言相同的语法现象如:miniami-mi~miniami-ji“我的父亲”,iniami-i“你的父亲”,nianiami-ni~nianiami-ti“他的父亲”, munuami-mu “我们的父亲”,suni ami-su“你们的父亲”,tiuru-ni ami-ni~ti uruni ami-ti,“他们的父亲”。②在名词和代词后可以接附加成分-/-n 代替“领格名词、代词+中心词”的结构。例如,i(这)sn(车)ami-n(父亲)这车是父亲的”(amin代替am-ji sn);ti(那)sabu(鞋)in-“那鞋是你的”(in代替inisabu)。③动词有态、体、时、人称、式的范畴。和鄂温克语相同而和满语不同的是动词有人称,如n-mi“我去”,n-i“你去”,n-ni“他去”。④常见的句型有:只有谓语一个成分的单部句tidx“下雨了”。 谓语带补语或修饰语的单部句mindu(我)m(来)“到我这儿来”。 有主语和谓语的双部句morin(马)budanini(跑)“马跑”。主语和带有补语或修饰语的谓语组成的双部句ti(他)suki (斧子)mo(木头)abim(砍)bii“他正在用斧子砍柴”。形动形式动词作从句谓语的复句ini(你)joornd(串门),bi(我)i(这)adiliw(网)tni (刚刚)tatam(拉)odian(做)biin“你来串门时,我刚织完网来着”。副动形式动词作从句谓语的复句i(你)xukiil(说),bi(我)saai(知道)“你一说,我就明白了”。
词汇 由于赫哲族主要从事渔猎生产,因而鱼的名称比较丰富,如daoimaa“大马哈鱼”,an“鳇鱼”,auiq “花鱼”,kirfn“鲟鱼”, kur“草根鱼”,iian“狗牙鱼”。派生法和合成法是基本的构词方法。 例如,sai“锄”+qusaqu“锄头”,juan“棉花”+kijuanki“棉的”,soo-“哭”+qusoqu“爱哭的”,a“剪子”+laala-“剪”,uda“高”+nnudann“长高”,irm(针)ula(贼)irmula“蜻蜓”,jj(爷爷)mafa(老人)jjmafa“老虎”,ailan(榆)mo(树)ailanmo“榆树”,aan(女)nu(弟弟)aannu“妹妹”。
从下列一些词中,可以看出赫哲语同满—通古斯语族诸语言在词汇上的共同性:[]
胡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