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通货膨胀 民国通货膨胀 解密民国房地产市场 暴涨速度跟不上通货膨胀

民国通货膨胀 民国通货膨胀 解密民国房地产市场 暴涨速度跟不上通货膨胀

大约七十年前,一位名叫陈述昆的作者在《申报》上发表文章,对过去十年间(1937年~1946年)的上海房地产市场作了一番简评。他说: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囤户,拼命囤积一切可以囤积的东西,但囤积房地产未必能让法币保值。举例言之,1937年某甲在衡山路购进空地10亩,共计20万元,假使囤积到现在,可售8000万元,不计税费,账面上赚了7980万元。可是1937年的20万元可以买两万石米,现在的8000万元只能买4000石米,囤了十年地皮,反倒损失了一万多石米。”

那时候,抗战刚刚胜利,“魔都”上海光复不久,全国人民还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中,可是上海人民却高兴不起来。为什么高兴不起来呢?因为物价飞涨、住房紧张,抗战前勒紧腰带还能奋斗出一套像样的房子,现在却连房子都租不起了。

抗战前上海通用法币,在静安寺附近租一套房子需要几百元顶费(即转手费),光复后又重新使用法币,租同样的房子却需要拿出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顶费。房租涨了多少姑且不论,单看顶费如此这般翻着跟斗往上涨,平头百姓哪有能力承担?

正如陈述昆所说,抗战前后的上海房地产价格惊人暴涨,十年里市中心一块地居然涨了400倍!为什么能涨这么厉害呢?一是因为人更多了,房更少了,战争毁坏的住宅来不及重建,战后党国复员“劫收大军”又凭借权势和枪杆子强占房屋,致使返城难民无家可归;二是因为通货膨胀过于严重,国民政府的印钞机日夜不停疯狂运转,法币飞速贬值,房价自然飞速上涨。

为了应对通货膨胀,保住手中法币的购买力,上海市民开始囤积一切可以囤积的商品:粮食、棉布、罐头、鱼干、头油、牙膏、金条、首饰、废弃的汽油桶、杂货店里刚刚上市的红漆马桶……几乎什么都拿来囤上。囤房囤地的就更多了,暴发户一买就是半条街,普通市民囤不起房,就囤房地产公司发行的股票。从针头线脑到土地房产,只要一上市就会被人囤起来,导致商品更加供不应求,物价更加飞速上涨。

那种特殊情形下的各种囤积行为中,囤积房地产未必是最明智的选择。按照陈述昆算的那笔账,上海地价十年中上涨了400倍,同期粮价却上涨了4万倍,房地产的涨价幅度远远赶不上粮食,与其囤地,不如囤粮。

当然,陈述昆引用的当年粮价数据,很可能有问题。据笔者翻阅《申报》所载,1937年4月普通大米在上海本埠的售价是36元一石,当时20万元法币并不能购买两万石米,只能购买五六千石米,陈述昆所说“囤地十年反倒损失一万多石米”的结论,显然不够准确。没错,如果用土地换粮食,囤地十年确有损失,不过损失没那么大。

无论如何,抗战前后的十年,若以粮价为参照,上海地价是降了,囤粮比囤地更划算。然而常识告诉我们,不动产易保存,粮食不易保存,囤粮十年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你能躲过虫蛀、水淹,也难逃兵火、饥民。所以务实的投资者仍然将目光锁定于房地产,囤房囤地即使不能完全抵消通货的贬值,至少可以部分抵消财富的缩水。

归根到底,“囤地囤房更实在”的投资法则,必须在和平年代才能生效。强寇深入,马乱兵荒,国之不存,房将焉附?

以上是用户分享关于解密民国房地产市场 暴涨速度跟不上通货膨胀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了,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2651/416562084766.html

更多阅读

民国时期的西北马家军 西北马家军阀史

马家军,是民国时期实际控制中国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地方军阀。他们基本以家族、血缘和宗教为纽带,起于草莽,兴于乱世,在各种势力间纵横捭阖,一度占据了甘肃、青海、宁夏的全部,新疆的大部,几乎控制了整个西北,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

民国武侠经典序 民国武侠小说家

莱芜论剑民国武侠经典序孔庆东我的哈尔滨老乡于学松,为人为学,低调质朴。穷数千日之功,潜心裒辑民国时期的武侠小说,点校正义,终成硕果。今有煌煌《民国武侠小说经典》系列出版,嘱我作序,实感愦愦。我于武侠小说研究界彳亍多年,浪得虚名,

张之江创建民国南京中央国术馆始末 民国国术馆

张之江创建民国南京中央国术馆始末作者:王炳毅  对于很多人来说,张之江这个名字或许已很陌生,然而在民国时期的武术界,他却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堪称风云人物。张之江是西北军宿将之一,与李鸣钟、

声明:《民国通货膨胀 民国通货膨胀 解密民国房地产市场 暴涨速度跟不上通货膨胀》为网友抛弃幸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