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面具 藏族风俗 藏族面具有哪几种有什么特色

面具,藏语中称“巴”,主要用于各种民间表演活动,它与人们日常生活、劳动、娱乐有着直接的关系,遍及西藏各地。通到了清代,藏戏广泛普及到民间,其剧目、流派更加丰富多彩。藏戏面具与宗教面具相比,造型带有浓郁的世俗倾向和民间色彩。表现的题材主要包括历史故事和神话中的人物、神灵和动物。藏戏面具中的国王、大臣、喇嘛、老妇、老翁的面具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剧情中神灵、鬼怪和动物面具的塑造,尽管带有宗教面具影响的明显痕迹,但大都人格化,被赋予了人的情感。人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都在面具中得了具体的表现。面具多设色,不同的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如深红色象征国王,浅红色代表大臣,黄色象征活佛,蓝色代表反面人物,而半黑半白象征两面派等。藏戏开始时,最先登场的是戴猎人面具的角色。猎人面具多为蓝色或青色。

藏族面具 藏族风俗  藏族面具有哪几种有什么特色

藏族的跳神面具、戏剧面具都倾向表现和象征的艺术风格,造型粗放夸张,伴着铿锵的鼓乐声和和强邮舞姿欣赏,其雄健的威慑力咄咄逼人。不同地域的面具艺术风格差异明显,卫藏地区的面具较为斯文严守法度。西藏东部康区的面具泼辣怪异、惊世骇俗。属于软雕塑的大宗面具,全为俗民形象,艺人以简明的手法摄取凡人情态,塑造了一张张活龙活现的面孔。

西藏面具工艺品除了吸收外来文化外,主要是受到西藏本土的原始宗教一苯教文化的直接影响。由于久远的苯教信仰在吐蕃先民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因而佛教和苯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子并驾齐驱的局面,结果两种文化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融合。尽管最后佛教战胜苯教而形成既不同于印度佛教,又不同于中原佛教的独特宗教,人们称“藏传佛教”或“喇嘛教”。印度高僧莲花生大师用佛法神威降服苯教神祗时,为了在民众中赢得广泛的信徒,同时将苯教中的巫术、妖法、火祭、梵魔等仪式连同鬼怪精灵一起带入“佛门”。苯教中的山神、年神、龙神等“世间神”,以日赞(山妖)、夺锥(骷髅)、帕姆(女鬼)、贴龙(独脚鬼)等等,这些土生土长的纸鬼率,也理直气壮的进入佛教护法的行列,成为西藏面具制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西藏面具工艺品由于分布较广,使用范围不同,制作方式也不同,使之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从制作上讲大概可分硬塑形与软塑形两大类,即宗教面具和民间面具。宗教面具多为硬塑型;民间面具以软塑型为普遍。从使用上讲,又可分羌姆(跳神)面具、悬挂面具、藏戏面具、歌舞面具、折嘎祝愿面具、傩仪型的吉达面具等六种。硬塑型面具为立体或半立体,在事先塑好的泥胎上用纸浆或布浆糊成硬壳,然后绘制而成。也有用木头雕刻,这种面具大多分布在边境林区。硬塑型面具多用于宗教的羌姆和寺庙的悬挂祭奉,后在藏戏中也多有吸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3351/461743850246.html

更多阅读

藏戏蓝面具与藏族的吉祥八宝 藏戏是藏族喜剧

在藏戏中,面具有着独立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戴着面具表演是世界各种戏剧在发展初期用以表现角色性格、突出角色形象的普遍艺术现象。不过凡是欣赏过藏戏艺术的人,都会为古朴、怪诞、神奇的藏戏面具所吸引。面具,藏语称“巴”,是藏戏艺

藏族礼仪风俗 藏族民族礼仪

藏族礼仪有献哈达、磕头、鞠躬、敬酒、敬茶等。献哈达 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节庆、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音讯往来、送别远行等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优良的、用丝绸做料的哈达。哈

康巴藏族首饰艺术 藏族康巴男人性功能

康巴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昌都地区、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该地区拥有浓厚的服饰艺术特色,是康巴地区藏族文化的载体,对该民族的民情风俗有着十分直观的体现。康巴地区藏族的首饰艺术中造型、色彩、纹样、材料以及独

中华各民族简介——藏族 中华民族园简介

藏族概况历史: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

藏族民族风俗 民族风俗――藏族

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都不一样,中国有56个民族,自然,民族风俗多元,各具特色。我最熟悉的是藏族,藏族有各种小风俗,我来给大家说说吧!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

声明:《藏族面具 藏族风俗 藏族面具有哪几种有什么特色》为网友安静的美男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