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蒙阴 小蜜桃里有“乾坤”
山有多高,果就有多高。蒙阴人说起这话,言语中透着自豪。
这座小城,地处沂蒙山腹地,原本人均五分地,如今人均二亩果。全县80%的山地丘陵种植蜜桃,80%的果农收入来源于蜜桃,70%的村是蜜桃生产专业村。

市场冲浪数十年,小小蜜桃成为山东蒙阴的一张名片。但是,危机感从未消失。种植规模上去了,可结构合不合理,效益是好是坏,品质有无提升?
尤其是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把蜜桃当做“命根子”的蒙阴人,面对着一道道待解的“谜题”。
产业规模上来了,内部结构调整更为重要,必须不断顺应市场需求变化
蜜桃还没熟,也能卖上价。不过十来天工夫,成交已过万余单。路果品专业合作社,网络预售让果农着实开了眼。
“蒙阴蜜桃品种较多,但销售期太短,也就是7天左右。”合作社电商部经理刘胜勇介绍,搞网络预售,是前几年总结出的经验。“每个品种提前一个月进行预售,避免短期集中上市,收益会更好。”
互联网销售,已经成为蒙阴蜜桃走向市场的新渠道。截至目前,全县从事互联网果品销售的商家、企业达300余家,今年预计销售果品量将超过500万斤。
然而,销售毕竟是终端。能不能最大限度规避风险,还要依赖生产环节的结构调整。
蒙阴街道三教堂村果农陈先生,人送外号“大冒失”。2008年以前,蒙阴蜜桃多为红桃。陈先生走南闯北,感觉价格上升空间不大,于是把自家处于盛果期的红桃全部砍掉,改种了1000余棵黄桃。亲朋好友全都捏了一把汗,陈先生也由此被打趣为“大冒失”。3年后,黄桃开始坐果,口感和香型赢得市场青睐。就在那一年,陈先生的黄桃,每斤卖价比红桃高出6倍多。
“文祥也给我嫁接了400棵黄桃,我怕不好卖,就偷着改了200棵‘春雪’,结果我那剩下的200棵黄桃卖了近10万元,那200棵‘春雪’才卖了不到2万元。真后悔没听这个‘大冒失’的话。”提起这事,果农密学福懊恼不已。
吃一堑,长一智,蒙阴果农不再把效益的“鸡蛋”全放进一个篮子。少点的,一个果园里有四五个蜜桃品种;多些的,一个果园能有十余个品种。果业部门实时关注全国市场动态,不断为果农提供新品种。全县2万多名果品经纪人,及时将价格高、需求量大的品种信息带回蒙阴。
“品种多了,风险就分散开来,这个品种效益不好,别的品种还能补。”蒙阴县县长隽新阳说,蒙阴县有65万亩蜜桃,年产量达22亿斤,“产业规模上来了,内部的结构调整就显得更为重要,只有不断顺应市场供求变化,蒙阴蜜桃才能长久不衰”。
生产有标准,品质守底线,靠谱的质量是赢得市场的关键
种桃20年,生态管理区果农王先生是行家。十里八乡,就属他的蜜桃名气大:口感好、甜度高、个头大、颜色亮。秘诀就两条,一个“多”,一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