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元旦前夕,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终端团城湖明渠段闸门提起,来自丹江口水库的一渠清水正式进入北京市团城湖,至此,北京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专家认为,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区域、跨流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将大大缓解首都严重缺水状况,有力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江水北送
实现50年调水梦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该工程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建设,从鄂豫交界的丹江口水库调水,沿京广铁路线西侧北上,全程自流,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供水,干线全长1432公里。
2014年12月27日,历经15天、千余公里行程,汉江水一路北上,抵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终端北京,并通过自来水管网进入到首都的千家万户。

从1952年提出“借水”设想,江水北送、南北调配的调水梦2014年终于变为现实。“北京是中线工程的终点,南水到达北京,标志着中线一期工程全面实现了通水目标。”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认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如期通水,将润泽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四省市,在社会经济、生态、政治方面发挥巨大的效益。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主要向京津冀豫供水,工程计划年均调水95亿立方米,能有效缓解上述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状况,极大减轻这些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的现状。”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总工程师沈凤生表示。
10亿方水
缓解首都“水危机”
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涝北旱,首都北京缺水尤其严重。国际公认的缺水警戒线为人均1000立方米,而北京仅为100立方米。近10年来,北京以年均21亿立方米的水资源量,维持着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同时,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人口急剧增长,北京城市用水需求却在不断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人口仅400万,如今已增至2100多万,仅居民用水就增长了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