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三大史前古城,距今4500年-3700年前
目前成都平原能追溯到的时间最古老的考古学文化,学术界统一把它们称为“宝墩文化”。这个时期延续近千年。
1995年,考古工作人员在新津县龙门乡宝墩村探明了一座古城遗址,城墙东西长600米,南北长1000米,被叫做第一期城墙,到2010年,又探明了总长6.2千米的城墙,也就是第二期城墙。
考古发现,城墙围出来的古城面积先为60万平方米,后来扩建为276万平方米。在全国范围内,这个大小仅次于浙江良渚古城和山西陶寺大城,为全国第三大的史前古城。
宝墩文化距今约4500年~ 3700年左右,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它在三星堆之前。
宝墩文化是新石器的文化遗产。宝墩文化的主要特征是,陶器分泥质陶器和夹砂陶。从颜色上来说,夹砂陶有灰色、褐色、外褐内灰等,泥质陶分灰白、灰黄、褐灰等,还有一定数量的黑皮陶,陶器纹饰丰富,夹砂陶的纹饰以绳纹为主,泥质陶的纹饰种类繁多,以划纹中的水波纹和平行线纹为特色。器形上来说,主要是平底和圈足尊。
在宝墩文化延续的数百年中,考古学者们将其分为四期,发现的8座史前古城址中,大邑盐店、高山、新津宝墩、都江堰芒城属宝墩文化一二期,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城、桑和古城属于宝墩文化三四期。
在这些文化遗存中,学者们还发现,宝墩时期的人们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也种植粟,就是小米,可能也食用一些野生的豆类,如野豌豆、野赤豆等等,此外,还有一些渔猎活动,作为食物来源的补充。

金沙遗址是十二桥文化时期遗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桥文化的核心区。在金沙遗址中,考古学者们发现了可能与宗教活动有关的祭祀区、大型建筑区、一般居址区和墓地等。在祭祀的区域内,出土了大量的金器,铜器、玉器、象牙等等。这里面,许多宗教礼仪用器与广汉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礼器相一致,说明古蜀人仍然沿袭了三星堆旧时的信仰、以及三星堆时期那套神权政治和社会管理模式。有证据表明,世俗王权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增强,但是神权政治和社会管理模式一直在被沿用。也就是说,统治阶层还是会通过定期举行一些仪式活动,并把这作为统治社会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来源: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