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哲彬 :诗词杂谈十二章
第一章 读书悟道诗生逸,博古通今笔有神
一本书就是一位老师,自学诗词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诗词文学宝库浩如烟海,丰富多彩,作为业余爱好初学者,学习传统诗词必须有所选择,抓住重点,方能事半功倍。根据我走过来的道路,有五本书和四位名家是我学习和创作诗词的常任老师。五本书:一是《诗词基本知识》,先要系统学习,打好基础。二是中华书局出版喻守真绦著的《唐诗三百首详析》,每类诗中开头选一首代表作,有平仄谱,有讲解。每首诗每个字均标明平仄,诗后有注解、作意(主题)、作法介绍,生癖字有拼音。是自学最好入门教材。三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白香词谱》,每首词标有词谱、注解、评析、说明,被誉为“学词入门第一书”。四是《诗品集解》,其中有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郭绍虞集解,是闻名中外的诗学风格理论著作,常读常新。并附有多家题咏和哀枚著《续诗品注》,可帮助理解《二十四诗品》的精义。五是现代名家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赵京战编《诗词韵律合编》,书中有格律速成口诀、口诀详解、绝句律诗基本格式范例、常用词谱、《平水韵》常用字简表、《词林正韵》常用字简表、《宽韵》常用字简表、《中华新韵》常用字简表、《平水韵》常用字检字表等,是诗词创作不可或缺的日用工具书。六是选学古代名家名作。取法乎高,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书法绘画讲师承,学习诗词也要讲师承,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古代诗词名家反复学习。我崇拜学习的四位名家:一是唐代诗圣杜甫,善各种诗歌形式,诗风多样,深醇沉郁为主,语言精练,表达力强,为古代现实主义高峰,誉为诗史;二是“宋中兴四大诗人”重要代表人物杨万里,转益多师,兼学众长,师法自然,平易清新;另外两位词人是:宋词豪放风格的代表苏轼和婉约风格的代表李清照。学诗词不能只限于一种风格,要根据不同创作内容表现不同风格。
除重点系统学习之外,还要广泛浏览涉猎,博古通今,广开眼界,提高文学素养和理论水平,方能下笔有神。
第二章 绮丽雄浑和典雅,情深旨远见高低
诗词艺术要讲平仄、押韵、修词等,还要锤炼修养个人风格,这是基本要求。但更要注重立意,要有较高的思想性,不能无病呻吟,更不能写那些伤风败俗的垃圾作品。古往今来,无数诗家词人写了难于计数的诗词名篇,题材无所不及,内容无所不有。但时代在进步,事物在发展,生活丰富多彩,有很多题材值得我们去发现,去反映,写他人所未写,吟古人所未吟,即使是别人写过的题材,也可寻找新的角度,写出与众不同、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作。当代佛教界领袖人物、诗人、书法家赵朴初有一首律诗:
湖光万顷净琉璃,返照灵山正遍知。
身与云齐施法雨,目垂海众示深慈。
从兹圣迹留无锡,随顺群情遇盛时。
喜见朋来狮子国,和平世界共心期。
此诗虽然字面未见“佛”和“禅”字,,但禅意佛性更浓,表达了大佛降人间,目送慈暖,对众生的关切,充满诗人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和平的情怀,蕴涵着平静祥和之气,是作为佛教界领袖的思想表露。
又如弘一大法师看破红尘,出家念佛,其《三宝歌》中有诸如“统理大众”、“启以光明”、“真正归依处”、“信受勤奉行”等句,但弘一遵循“念佛不忘爱国,爱国不忘念佛”思想,是佛教界著名爱国人士。
元牧之论诗云:“诗歌的精神在现实性,或现世性。” 作诗不能离开现实,要有时代特色。 我参观清丰普照寺后,有感而发,写了《谒清丰普照寺二首》,谨举其二为例:
庄重祥和座上观,迎来送往不为难。
虽然在位何谋政,尽享香烟愧俸钱。
我很欣赏佛的端庄祥和之气和佛家劝人从善普渡众生的佛家学说,但是我从他人不曾用过的角度写佛,借此讽喻那些在其位不谋其政,“尽享香烟愧俸钱”的贪官污吏们。其思想性和现实性自见。
曾见李白、柳宗元各有《行路难》诗三首,从不同角度反映主题。我在街头散步,看到车水马龙,交通事故多发,并联想到社会治安状况、靑少年犯罪多发而偶有所感,写了《街头感悟三首》:
其一
来去匆匆似水流,无情日月写春秋。
流光溢彩人生路,试问缘何不顾头?
其二 (新韵)
人生能有几多年?日月如梭转瞬间。
一念之差成恨事,可怜后悔亦徒然。
其三
不见铁窗名利客,痛心疾首泪成河。
若非昔日行邪道,安有今朝悔恨多?
并有小序云,“以交通喻人生,何其相似乃尔。”点明主题,警示人们要走正路,不要走邪道。
像笔者《读日本江本胜<水知道答案>有感二首》:
其一(新声韵)
真水无香有性灵,人心水性竟相通。
七情六欲水知道,心态图形看水晶。
其二
水能知道世人心,人水相应有浅深。
滴水结晶成化境,静和淸正养精神。
以科普角度写出水的灵性和水与人的七情六欲的感应关系,是古人不可能写和今人没有用诗的形式写过的题材,可启发人们调整心态,以良好心态处事对人,有利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第三章 独出心裁言己意,抒情咏物贵求新
借咏物言情、明志,是诗词创作的一种常用题材和手法,作者把在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得到的某种启示,融入自己的情感,标新立异,创作出某种咏物诗,既是自我表白和警示,又能使读者从中受到启迪。如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凤。
以此比喻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凭藉某种外界条件而声名自远。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我爱奇石,有从河滩捡来的,有从古玩市场廉价淘来的,其中一块屏风石上有并立两棵树,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夫妻树”,故美其名曰“连理相依”,比喻我与老伴,相依为命,供在博古架上,一时灵感袭来,偶得一首七绝《咏石》:
奇石生来有本性,风吹浪打总深沉。
有朝一日知音得,无悔无言不变心。
用石头的坚贞和忠厚来比喻美满夫妻互相信任,互不嫌弃,白头偕老。
当我七十岁生日时,写了一组《咏十二生肖》,因我属牛,故以《丑牛咏牛》为例:
忠厚温和不妄求,与时俱进总埋头。
任劳任怨如其志,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属牛、特爱牛的品格,这既是对农家牛品格的赞颂,也是人们应该学习的可贵精神。
《梨园诗话》中赵翼《论诗》云:“大凡人才,必创前人所未有而后可传也。”又有诗云:“今人不拾前人唾,立异标新始到家。”作咏物诗贵在融入自已的情惑,写出新意。如虞世南《咏蝉》,只写蝉饮清露,在高树上鸣叫,所以声音远播,作者没有写自已的思想而其意自见,是从咏蝉中透露出来;而李商隐《蝉》诗,前四句写形象,后四句写自己的思想。又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是“读陆游《卜算子.咏梅》反其意而用之,用同一词牌咏梅,而其意相反。等等。
第四章 形象思维重比兴,出神入化更空灵
形象思维是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概念或事物的本质,比是明比,兴是暗比,比是形象,如用柳叶比眉,兴是意义,如用关雎暗比淑女等。比兴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基本特征,更是诗词创作的本质特征和基本手法,离开形象思维便没有艺术创作,也不会写出好的诗词。毛泽东在给陈毅谈诗的信中曾三次讲到形象思维,说:“诗要用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就要用比兴。古人诗词创作有很多这样的典型,试举诗仙李白的一首诗《清平调三首》之一为例,看李白是如何用形象思维比喻形容杨贵妃的美貌: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第一句把杨贵妃的衣裳想像为彩云,把容貌想像为花;第二句写美丽的牡丹花随着春风(比喻帝王)的恩泽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娇艳动人;第三四句说,若不是在西王母所居住的群玉山上见过,也会在天上的瑶台月下相逢,又把杨贵妃比作天上白玉般素雅的仙女。可谓形象至极。
我在诗词创作中学习古人运用形象思维的手法写了一些诗词,谨举几个例句。如在长律《咏指墨百家赠中国指画会二十六韵》中有两联:“细雨和风芳卉醉,惊涛骇浪大堤崩。长鲸碧海银波涌,丹凤蓝天彩练横。”用这些形象词汇来形容书画作品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同时也可以形容诗词作品的雄浑豪放和婉约清新截然不同多元风格。在《沁园春.永远怀念敬爱的周总理》中用“霁月光风”、“玉洁冰清”来形容周总理的崇高人格。在《长爱歌——赠贤妻刘福音》中用“冰心高洁比明月,明月焉知暖人心”比喻贤妻的品德,用“风雨同舟五十春,琴瑟和鸣度光阴”形容风风雨雨半个世纪的人生历程和幸福和谐的婚姻。在《点绛唇.愚夫吟》中“人生道,惠风芳草,良母贤妻好”,用“惠风芳草”来类比“贤妻良母”。在《和陆游夜吟》诗中末句“丹成九转驾灵鼍”,“丹成九转”是比喻得道成仙,“灵鼍”是一种凶猛的扬子噩,用“驾灵鼍”形容于诗词艺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跨越。
第五章 情景交融多逸趣,诗中有画自超然
“看花满眼泪,始知是诗人。”一切文学作品必须有情,非有情不能动人,诗词更是如此。作者对任何事物都无动于衷,作品不能打动自己,就不可能打动别人。情和景是诗词中非常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所谓“诗中有画”是也。
古人诗中写景和抒情有几种手法,一种是情景分写,如上句或上联侧重写景,下句或下联侧重写情;一种是在写景中抒情,情景交融。我在诗词创作中借鉴了这两种手法。拙作金婚感赋十首之九《鹧鸪天.咏怀》(新韵):
雪伴笑梅春意浓,金婚回首荡心胸。
艰辛度日同茹苦,勤俭持家共守诚。
怀往日,赋新声。磐石蒲苇益和融。
光阴荏苒情依旧,尽享天伦乐晚晴。
前两句:“雪伴笑梅春意浓,金婚回首荡心胸。”上句“雪伴笑梅春意浓”主要写景,点明了时间、背景,是隆冬腊月,年关将至,冰天雪地,腊梅绽放,春意盎然,既是梅花在笑,如毛主席《卜算子.咏梅》句:“她在丛中笑”,更是人在笑,正是我和家人的喜乐心情和金婚庆典的场景气氛的写照,是景中有情。下句“金婚回首荡心胸”则侧重写情,五十年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尽在其中,“荡心胸”的一个动词“荡”字作谓语,充分表现了此时此刻心潮澎湃的心惰。又如《金婚感赋》十首之四《小庭院.院小情深》:
院小情深尽孝贤,床前侍奉不计年。拮据度日孝当先。
教子理家心力尽,贤妻良母懿名传。形骸憔悴尚欣然。
前两句:“院小情深尽孝贤,床前侍奉不计年。”“院小”是一个非常普通不过的农家小院的镜头,说明家景条件很差。紧接着用“情深”和“尽孝贤”来加重写情,则把景和情融在了一起,第二、三句“床前侍奉不知年。拮据度日孝当先。”进一步加重了对一个贤惠媳妇多年侍奉重病在身的老人,在困难中把尽孝放在首位之深情的描写。既有场景又有人物,是一个具有诗情画意形象的画面。
笫六章 叙论相成古今事,行云流水动衷情
有诗主性情之说,不主议论,窃以为这种说法亦不尽然,诗词是用形象思维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但有些诗也可以发一些议论或说明,古诗中就有这样的佳作。如诗圣杜甫的七律《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茅庐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前两联是叙述描写,从中透露出诗人对诸葛孔明的仰慕之情,并自然引出后两联的议论,感情也更加强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更加体现了诗人对诸葛孔明的敬重和惋惜的心情。我在诗词创作中也曾用过这种手法。如排律《孙中山先生》:
革命先行孙逸仙,安民济世誉空前。
推翻帝制齐心讨,捍卫共和协力担。
政治宣言灭霸主,武装起义废強权。
驱除鞑虏英姿迈,光复中华岁月艰。
扶助农工情笃笃,联合友党意拳拳。
曾经沧海无穷事,不愧平生有限年。

竭虑殚精人仰敬,鞠躬尽瘁气超然。
出生入死惊天地,万古流芳启后贤。
首联是破题定位,接下来第二、三、四、五联是叙述描写孙中山先生一生的几件大事。第六、七、八联是议论,是盖棺定论。从议论中表明了本人对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敬慕之情。这样先描写叙述是实,后议论说明是虚,虚实给合,相辅相成,自然妥帖,如行云流水,来表达自己对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缅怀之情。
又如拙作《沁园春.永远怀念敬爱的周总理》:
千古江山,绝代伟人,万载盛传。看少年立志,终身报国;安民济世,纬地经天。岁月峥嵘,殚精竭虑,古往今来一圣贤。呕心血,更鞠躬尽瘁,伟绩如山。 丰碑地阔天宽。永铭刻,周公不朽篇。颂崇高人格,光辉典范;贤明盛德,至理名言。忠勇刚柔,光风霁月,玉洁冰清德政颁。情难了,与山川同在,撒满人间!
上阕是对周总理一生丰功伟绩的概括描写,下阕是对周总理崇高人格魅力的评论,尤其是“丰碑地阔天宽”、“情难了、与山川同在,撒满人间”,用以评说周总理毫不过分。上下阕是相辅相成的,用事实来表达自己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和怀念深情。当然,在上阕对周总理的概括描写中也有议论,如“千古江山,绝代伟人,万载盛传。”“绝代伟人”,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对周总理至高无上的评价。
第七章 即景生情无尽意,苍莽突兀启佳文
诗词的开头事关全篇,怎么开头才好?多种多样,要根据不同内容和情感而定。有的是即景生情,有的是苍莽阔大,有的是发端突兀,有的是大气包举等,不一而足。根据自己创作体会试举几首诗词为例。
如苍凉悲残即景生情的。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我写了《5.12汶川抗震救灾组诗》十首之一《七律》首联:“山崩地陷遍悲声 ,最是中央无限情。”上句是描绘汶川大地震的悲惨情景,下句是陈述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的高度重视和无限深情。
像大气包举笼罩全篇的。2008年拙作《沁园春.永远怀念敬爱的周总理——纪念周总理诞辰110周年》开头三句:“千古江山,绝代伟人,万载盛传。”用纵横最宏大的场景和历史画卷来推出这一古今中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伟人,提纲挈领地包举全篇对周总理丰功伟绩和无上品格的赞颂。
用突如其来的开头。 1997年《鹧鸪天.香港回归感赋》以“望断天涯曦与晖,香江日夜盼回归”发端,用突如其来的“望断天涯曦与晖”反映笔者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日夜盼望香港回归的殷切愿望和喜悦之情。又如《街头感悟三首》之二:“人生能有几多年?日月如梭转瞬间。一念之差成恨事,可怜后悔亦徒然。”(新韵)开头突然以“人生能有几多年”发问,使读者首先与自己联系起来去读下文。
又如用平铺直叙朴实无华而又出人意外的语言开篇。这样的开头有如说书人先说几句道白且听下文慢慢道来的开场白。2005年元月,甲申腊月初十,是笔者与老伴金婚纪念,为纪念这一平生重要的喜庆之日,我写了《金婚感赋组诗十首》,其中一首歌行体《长爱歌——赠贤妻五十韵》,开头四句:“与妻深夜谈天久,辗转难眠入梦频。梦中畴昔多少事,如影如幻白头吟。”由回首往事,谈天做梦,自然引出下文,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人生百味,尽在其中。
以发问开头。象拙作《七律 春夏秋冬看君山》:
哪里飞来一翠螺?万千气象得天多。
奇花异草迎宾笑,银浪晴波击楫歌。
秋月漁夫游水府,候禽湿地筑巢窩。
一年四序休闲处,满目风光景满坡。
以“哪里飞来一翠螺?”发问开头,首先提出一个疑问和悬念,使读者带着好奇去阅读下文,寻找找答案。
好的开头,不仅只有这些,还有刻画烘托气氛的,有高唱豪放的等,内容意境不同,开头亦不尽相同。同时还要有好的承转和好的结尾,方为好作品。
第八章 抑扬有度成佳构,起伏波澜承转中
诗词虽然小技,然章法有序,抑扬有度,起承转合,波澜起伏,要避免平铺直叙。试举现代学者、古典诗词、文论专家周振甫先生分析南宋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上半阕为例: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不要以为南宋久不出兵,就以为冀北没有好马,南宋没有人才了,这是开头“起”的突出。不过“谩说”先抑一下,下面就扬:“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不是没有人才,尚有万夫之雄。那么为什么要来朝拜金人呢?所以接下去再抑:“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堂堂汉使”呼应“万夫雄”,用“自笑”来抑一下,哪能像河水流东那样老是来朝拜,这次姑且再来朝拜一下,总会把你掳到朝廷上办罪的。“藁街”是南京城给少数民族住的地方。写朝拜金人只是暂时的,在一抑后就扬,要把金人掳过来。
再以笔者拙作《七律.辛卯新春偶得寄友人二首之一》为例:
虎年如意扬眉去,兔岁祯祥笑口来。
花在南枝迎雪放,寒存柳叶送春回。
人生有限功名累,学海无涯日月催。
思绪联翩多梦寐,童心白发上瑶台。
“虎年如意扬眉去,兔岁祯祥笑口来”是以拟人手法写情辞旧迎新起头。“花在南枝迎雪放,寒留柳叶送春回”,是承上联辞旧迎新写初春景色,轻松而平淡。“人生有限功名累,学海无涯日月催”,是写情,转向了对人生的回顾,许多人在过年时都会发出“又是一年”的感叹,人生苦短,世事艰辛,心潮澎湃,把笔抒情,是情感和诗境的高峰。“思绪联翩多梦寐,童心白发上瑶台”是合,又平缓下来,用平生追求,以慰终生结尾。
又像笔者题诗友史国强《七绝.小区雪景摄影》为例:
雪霁光风梦幻中,银装素裹藉天工。
偶然得句心花放,如画如诗一女红。
“雪霁光风梦幻中”是写景抒情起句,“银装素裹藉天工 ”是用承首句写景。“ 偶然得句心花放”转到笔者的感受,又是写情。“如画如诗一女红”是合,“一女红”指画面中有一着红大衣的女子,显得分外妖娆突出,增添了景中的跃动气氛,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四句用写景与写情交替表达诗境和笔者情感的起伏。
笫九章 以景结情言外意,以情结尾贵深情
好诗词自然少不了好结尾,好结尾可使读者品味无穷,留下深刻印象。根据笔者体会,有以下几种结尾感受颇深。
以情结尾。如笔者《沁园春.永远怀念敬爱的周总理》,是为纪念敬爱的周总理诞辰110周念而作,结尾是:“情难了,与山川同在,撒满人间。”大爱无私的周总理把骨灰抛撒在祖国的山川湖海,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总理爱人民”并深深爱着他的祖国,永远以他那宽阔的胸怀拥抱着他的祖国和深爱的人民,同时也表达了笔者永远怀念周总理的无限深情。
以景结情。像笔者《离亭燕.濮上春游即景》,2005年春暖花开时节,在“濮上桑间”春游时,联想宋人张升《离亭燕》以秋兴怀古,我却以春游即景和之,主要是写春天景色,结句:“谈笑正风生,不觉夕阳西下。”从“谈笑正风生”中表现出一群老百姓在谈笑兴致正浓时,“不觉夕阳西下”,还迟迟不愿离去,反映了改革开放后老百姓安祥幸福生活的一个镜头,这是以景结情的反衬法。
紧扣题目。如笔者《沁园春.笑慰芹溪》,是写《红楼梦新补》作者张之先生创作这部名著的事,结尾是:“偿宿愿,便神州纸贵,笑慰芹溪。”张之先生屡读《红楼梦》,深为高鹗狗尾续貂伪作而为曹雪芹遗憾,决心以新补之作取代高氏伪作,故命名书斋“慰芹庐”,十年磨一剑,终偿“补红”之宿愿,并以《红楼梦新补》曾在海内外三次再版成功之作(“便神州纸贵”本自成语“洛阳纸贵”),告慰曹雪芹(曹雪芹字芹溪),用“笑慰芹溪”收住题目。又如笔者歌行体《长爱歌——赠贤妻五十韵》,结尾是:“长歌难尽愚夫吟,汝是咱家大功臣。” 紧扣题目 ,首尾遥相呼应,加深读者印象。
反问或疑问 。 如笔者《街头感悟三首》:
其一
来去匆匆似水流,无情日月写春秋。
流光溢彩人生路,试问缘何不顾头?
其二 (新韵)
人生能有几多年?日月如梭转瞬间。
一念之差成恨事,可怜后悔亦徒然。
其三
不见铁窗名利客,痛心疾首泪成河。
若非昔日行邪道,安有今朝悔恨多?
三首中有两首都是用反问结尾 ,可使读者反思联想 ,从中受到启发,这正是笔者用意所在 。
言外之意。“不尽之义见于言外”是诗词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尤其是在结尾,能给读者创造一个遐想驰骋的空间。 像笔者《七绝. 谒清丰普照寺二首 》其二:
庄重祥和座上观,迎来送往不为难。
虽然在位弗谋政,尽享香烟愧俸钱。
“虽然在位弗谋政,尽享香烟愧俸钱”两句,言在“佛”而意在言外,含义不言而喻,回味无穷。
当然,结尾还不止这些,如用议论结尾,用比喻结尾,用写景抒情寄托含义的,用画尤点睛使命题更加明显的等等,多种多样,可根据内容和主题而定。
第十章 天下文章一大抄,会抄名句借风骚
古人云: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抄用(引用)名人的个别名句不算抄袭,古今有之。如“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话原本出自李贺的诗《金铜仙人辞汉歌》,原文是:“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后来被毛泽东引用,变成:“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很多人就以为是毛泽东的佳句,广为其传。其实这句话早在古代就已闻名。据《蓼花州闲录》记载,很多文人骚客以此为上联,对下联,看谁对得好。宋代有个叫石曼卿(石延年)的人,撰出了下联,上下联是: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语惊四座,皆五体投地。
抄用名人名句要抄得好,用得巧,用在自己作品中天衣无缝,如同己出。我的拙作《水调歌头.中华颂》上阕有句:“雪洗虏尘靖,磐石固金瓯。”“雪洗虏尘靖”是抄用了宋人的词句。又如在《长律.咏指墨群英赠中国指画会二十六韵》中有一联:“岂计阳春和下里,何妨异曲亦同工。”是借用了当代著名诗人王力的诗句。上述两例是原句借用,毕竟是他人的劳动成果,属拿来主义,我认为最好是抄意,即本别人诗句的意思,经过二度创作,变成自己的成果。如我的《水调歌头.中华颂》下阕有三句:“试看中华儿女,敢令沧桑巨变,椽笔写春秋。”是化用了毛泽东“中华儿女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又如《金婚感赋》十首之九《鹧鸪天.感怀》有句:“磐石蒲苇益和融(新韵)”,本自《乐府诗.焦仲卿妻》:“君当作磐石,妻当作蒲苇。蒲苇韧如绦,磐石无转移。”比喻爱情之坚贞不移。
清著名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 云:“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引用古人名句关键是要多读名著,向古人学习,必要时顺手拈来,可能比自已绞尽脑汁挤出来的句子更为确当,为作品增色。
第十一章 收拾新诗岂厌改,长吟长改换金丹
收拾就是修改。诗词初稿写出后不要急于示人,要反复推敲修改,把好最后一关。“文字频改,工夫自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杜甫诗云:“晚节更于诗律细,新诗改罢自长吟。”改罢还要“长吟”,“长吟”就是长改。“晚节更于诗律细”,“细”就是要仔细修改。诗圣杜甫晚年尚且如此认真注重修改自己的作品,我们更要像杜甫那样精益求精,千锤百炼,力争修改出能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诗词佳作。
怎么修改?修改什么?我以为要注意五个方面:一是审意,看所写内容是否能反映自己预定的主题;二是审句,看承转是否妥贴,开头结尾是否合适;三是修词,看措词是否形象生动;四是练字,有“一字未稳,全篇皆疵”之说。“特别是对关键字“韵脚”和“谓语”的推敲使用,谓语若用得好则更生动;五是尽可能去掉重复字,使用《中华新韵》的作品,不要新旧韵混用,注意《平水韵》原“入声”字的使用。如《5.12汶川抗震救灾组诗之七律》首句原为:“山崩地陷事非轻”,“事非轻”不像诗语,在审阅时改为“起悲声”,“起”字显不出程度,则又把“起”字改为“遍”字,经反复推敲修改为:“山崩地陷遍悲声”,显出地震的严重程度,遍地悲声。又如该诗第五句原为:“救灾抗震灾民重”,一是“救灾抗震”不形象,二是与该诗主题重复,修改后为:“争分夺秒灾民重”,则更加突出了“时间就是生命”和抗震救灾大军争分夺秒抢救同胞的可歌可泣的精神。
第十二章 诗词之道欲工难,“双轨”并行天地宽,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刘勰《文心雕龙》句)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切文学艺术都在与时俱进。时有古今,声有变化。从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元曲》,就是一部不断发展的诗歌史。最早的《诗经》是四言诗,后来是《楚辞》,突破四言诗的格式,有五言、六言,再后来是《乐府诗》。隋唐以前是按口语押韵,隋朝陆法言编撰了《切韵》,到唐代发展为《唐韵》,宋代发展为《广韵》,南宋始有《平水韵》,明清有了《词林正韵》,从此作诗要遵《平水韵》,填词要按《词林正韵》,不能越雷池半步。现在全国推广普通话,诗韵改革大势所趋,势在必行。中华诗词学会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提倡和推广普通话声韵,《中华新韵》应运而生,诗韵和词韵合一,给现代人学习和创作传统诗词用韵以很大的自由,尤其是对创作长律在选韵上有了更大的空间。如我的排律《咏指墨群英赠中国指画会二十六韵并序(新声韵)》:
百家意匠巧经营,万紫千红梦幻中。
花鸟妖娆莞尔笑,虫鱼俊俏率然行。
申猴抓耳挠腮乐,子鼠憷头缩尾忡。
乖巧聪明猫似虎,丰姿逸态马如龙。
草行奕奕诚堪喜,篆隶翩翩尤可惊。
耿耿忠臣仪态俊,铮铮良将剑歌雄。
神仙缥缈云间走,乞士飘然浪际生。
瀑布清流呈锦绣,层峦叠嶂现峥嵘。
小幅典雅清新溢,巨构恢浑朴茂融。
一览同仁无笔画,尽留瑰宝满华菁。
难得天寿先贤举,更喜同仁后辈承。
博古承前师铁岭,通今启后效一风。
性灵独我工夫逸,格调多元志趣同。
细雨春风芳卉醉,惊涛骇浪大堤崩。
长鲸碧海银波涌,丹凤蓝天彩练横。
元气淋漓滋雨露,支离残缺荡心胸。
古拙老辣苍莽见,铁画银钩刚健呈。
技法娴熟拙且巧,诗文玄奥隽而浓。
群贤毕至相推盏,少长咸集各题名。
笔会观摩绝艺献,吟哦酬唱挚诚倾。
高谈阔论频添兴,妙语连珠别有情。
岂计阳春和下里,何妨异曲亦同工。
会刊荟萃芝兰秀,画馆齐芳意蕴丰。
昔日辉煌虽足慰,明天灿烂待期成。
小风竭虑宏图展,道友殚精健步行。
盛事共襄偿夙愿,丹青翰墨指头功。
这首长律用《中华新韵》“十一庚”韵,涉及《平水韵》上平声“一东”、“二冬”和下平声“八庚”、“九菁”、“十蒸”的三十七个韵字,如果按《平水韵》只能用“一东”或“二冬”或“八庚”或“九菁”或“十蒸”韵再加首句一个邻韵字,局现性很大,而按《中华新韵》就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同时,句中对仗用字也方便了创作。如书画作品的款式有巨制、巨构、长卷、小幅、小品、小帧等,若按《平水韵》,制、构、卷、品、幅、帧等,都是仄声,则不能互相对仗,如按《中华新韵》,“幅”字为平声,则可与其它几个字任意相对。如“小幅典雅清新溢,巨构恢浑朴茂融。”又如“群贤毕至相推盏,少长咸集各题名。”若按《平水韵》,“幅”和“集”字为入声(仄声),与出句中的“构”、“至”字同为仄声,犯忌,若按《中华新韵》“幅”和“集”字为阳平,则合。当然,习惯用古韵的照用不误,即《中华新韵》与《平水韵》、《词林正韵》同时并存并行,既可用古韵,又可用新韵,由作者自便,互相尊重。这是中华诗词的发展和进步,应该予以肯定。
陆游晚年有《夜吟》一首,写其学诗感怀:
六十年来妄学诗,工夫深处独心知。
夜来一哭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
我读后颇有所感,因和 陆游《夜吟》二首自勉,并作为拙文的结尾,诗云:
其一
垂老学诗已悔迟,潜心渐悟总情痴。
天无难事工夫到,信有登堂入室时。
其二
诗词元曲国之宝,源远流长学问多。
耐得参禅修练苦,丹成九转驾灵鼍。
2011年1月31日庚寅腊月28于广东清远金海湾豪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