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 《从艺术作品看接受美学》

《从艺术作品看接受美学》
指导老师:李梦 学生:代晨阳 郝心心 孙珊 黄晶晶

Contents
1 2 3 4[网络日记]
引言 概述

接受美学的意图

接受美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5 接受美学中的重要概念解析 6 论接受美学的文学史观

(一)引言
? 长期以来, 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 读者和阅读接受对文学研究 的意义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从亚里士多德到十四、十五世纪 , 读者的存在一直被忽视, 而在文艺复兴后的文学创作中, 作者对读者采取的也是一种指导态度。直到 世纪 年代后期 直到20 直到 世纪60 在德国兴起了一套新型的文学理论, , 在德国兴起了一套新型的文学理论, 实现了西方文论研究 作者中心” 读者中心”的转向。 从“作者中心” 向“读者中心”的转向。 ? 接受美学产生于六十年代的联邦德国, 率先从事文学接受研究 的便是被后人称为接受理论双星的沃夫尔冈·伊瑟尔 (WolfangIser,1926-) 和汉斯·罗伯特·尧斯(HansRobertJauss,1920-) 。他们创立了接受理论, 并集中研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接受 他们创立了接受理论, 他们创立了接受理论 和反应, 强调读者在文学欣赏中的地位和作用。 和反应, 强调读者在文学欣赏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概述
? 接受美学是由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尧斯和伊瑟尔等五名 接受美学 文艺理论家创立的一个美学派别。 ? 他们认为美学研究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 他们认为美学研究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 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 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进行解释的方法, 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进行解释的方法,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 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 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要求把文学史从实证 主义的死胡同中引起来,把审美经验放在历史—社会的条件下 主义的死胡同中引起来,把审美经验放在历史 社会的条件下 去考察。 去考察。

? 关于接受理论,有不少知名人士都做了相关的阐释。 ? 法国文学批评家圣伯夫 圣伯夫说:“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得最多的诗人 圣伯夫 ,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 ? 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谈到音乐时说:“当音调抓住了你的时候,是什么东西抓住 了你呢?你在音调里听到了什么呢?难道听到的不是你自己的声音吗 ?” ? 法国作家法朗士 法朗士在《乐图之花》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书是什么 法朗士 ?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成 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 ,或是生气盎然,情

感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 。或者换句话说,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魔灵的手指,它只拨动我们脑 纤维的琴弦和灵魂的音板,而激发出来的声音却与我们心灵相关。” ? 这段关于作品文本和读者理解之间存在着差异和互相补充,阐发的精 这段关于作品文本和读者理解之间存在着差异和互相补充, 彩议论,形象而生动地道出了接受理论的主旨。 彩议论,形象而生动地道出了接受理论的主旨。

? 伊瑟尔提出,文学作品的显著特征在于,作品中所描绘的现象 伊瑟尔 与现实中的客体之间不存在确切的关联作 用。一切文学作品都 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读者由于个人的体验发现的也正是这 一特性。读者有两种途径使不确定性标准化:或者以自己的标 准衡量作品,或者修正自己的成见。作品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完 全一致的对应。这种无地生根的开放性使它们能在不同读者的 阅读过程中形成各种情景。

(三)接受美学的意图
? 接受美学的意图并不只是单纯地倡导从读者的角度来解读作品 、研究读者的心理情状。 ? 一方面诉诸于对艺术经验、文本宏阔地、历史地阅读和把握, 一方面诉诸于对艺术经验、文本宏阔地、历史地阅读和把握, 并在读者的接受和解释活动中体现出来。 并在读者的接受和解释活动中体现出来。 ? 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一方面,就是对文学的社会功能。 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一方面,就是对文学的社会功能。 即“塑造社会的功能”的重视。而这一点恰恰是接受美学兴起 的现实动因。

(四)接受美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 汉斯·罗伯特·尧斯(Hans 汉斯·罗伯特·尧斯 Robert Jauss, 1921-) 德国 康斯坦茨大学法国文学教授, 著名文艺理论家、批评家、美 学家, 早年师从于海德格尔, 1967 年出任康斯坦茨大学教授 。代表作有《走向接受美学》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审美经验与文 学解释学》(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Literary Hermeneutics)。

尧斯的接受美学理论
? 尧斯的接受美学思想发展历经了两个阶段, 《文学史作为向文 尧斯的接受美学思想发展历经了两个阶段, 学理论的挑战》阐述了他第一个时期的主要美学观点; 学理论的挑战》阐述了他第一个时期的主要美学观点; 第二个 时期是他接受美学思想发展的深化时期, 时期是他接受美学思想发展的深化时期, 以《审美经验与文学 解释学》为代表, 解释学》为代表, 此书的主要观点显示出他研究的中心课题移 向了审美经验及其历史。 向了审美经验及其历史。

? 尧斯第一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接受理论主要指向了所谓“文学史悖论”, 批 第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 《从艺术作品看接受美学》

一个时期 判种种把文学与社会历史割裂开的错误倾向, 并重建二者之间 的联系。 ? 首先, 他对传统文学理论史仅是作者和作品的历史提出质疑, 并指出没有对文学接受这一维度的研究, 文学史就是不完整的 。尧斯认为“文学的历史性并不在于一种事后建立的‘文学事 实’ 的组编, 而在于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先在经验……一部文学 作品, 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读者均提供同样的 观点的客体。”因此, 在考察文学史的过程中, 必须将作家创 因此, 因此 在考察文学史的过程中, 作与读者的接受有机结合。 作与读者的接受有机结合。

? 尧斯第二个时期 第二个时期,提出了一个绝无仅有的大胆设想, 即文学史 第二个时期 是效果与接受的历史, 这一概念的提出也是他对解决“文学史 悖论” 这一难题所提出的答案。 ? 尧斯认为文学史是读者的文学史, 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关系 尧斯认为文学史是读者的文学史, 在作家、 中, 读者并不是单纯的做出反应而是积极地创造。这主要表现 读者并不是单纯的做出反应而是积极地创造。 在, 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对于作品有一个“期待视界” 或“前 理解”, 即读者由于审美经验的累积和审美取向所形成的对于 作品的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 在完成《文学史作为对文学理论的挑战》这一纲领性论著的近 十年之后, 尧斯出版了《审美经验和文学阐释学》, 这既是 尧斯出版了《审美经验和文学阐释学》 尧斯后期的代表著作, 尧斯后期的代表著作, 同时也是接受美学后期的主要理论基础 。在此书中尧斯将研究重点由“文学史悖论” 转向了审美经验 的研究, 自此接受美学开始反思自己早期的偏颇, 并逐步走向 成熟。

? 在《审美经验和文学阐释学》一书中尧斯集中分析了审美愉悦 的三个基本范畴, 即,【http://www.niubb.com/】创造 创造(poiesis)、美觉 创造 、美觉(Aesthesis) 和净化 (eatharsis), 并指出这三个范畴实际上是指审美经验的生产、 接受和交流。三者共同构成了审美经验的基本内涵。 三者共同构成了审美经验的基本内涵。 三者共同构成了审美经验的基本内涵 ? 创造(poiesis) 在拉丁文的原义中是诗的意思, 在近现代以前 创造(poiesis) 的西方poiesis 被认为是从属于实践活动的一种劳动。尧斯将 其体现在审美经验的生产方面, 旨在揭示接受者在审美过程中 创造力的重要性。 ? 美觉(Aesthesis) 是审美活动中的接受方面, 接受者通过审 美觉(Aesthesis) 美活动产生愉快。 ? 从“文学史悖论” 突破, 提出接受理论, 然后转向深入探究 文学史悖论” 突破, 提出接受理论, 审美经验的历史、范

畴与内涵, 审美经验的历史、范畴与内涵, 这就是尧斯所开创并拓展的接 受美学之路。 受美学之路。

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理论
? 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1926-) 德国康斯坦茨大学 沃尔夫冈·伊瑟尔 教授, 美学家、批评家、比较文学学者。他与尧斯一道, 以 开拓性的理论创见解, 创立了接受美学理论。其理论观点主要 集中在《暗隐的读者》(或译《隐在的读者》)、《阅读活动— 审美反应理论》等几本著作中。 ? 伊瑟尔将现象学作为其接受理论的基础, 提出文学作品作为审 伊瑟尔将现象学作为其接受理论的基础, 美对象, 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被构建起来的。 美对象, 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被构建起来的。他认为“文学 作品有两极: 可将它们称为艺术的和审美的;艺术的一极是作 者的本文; 审美的一极则是由读者完成的实现。”

? 由此可见, 伊瑟尔的“文学作品” 是文本与读者互动的产物, 作品在被作者创作之后只是一个物理层面上的印刷品, 只有在 读者的阅读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意义,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 作品。换句话说,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着物理层面上的文 本和读者的阅读两个方面。 ? 伊瑟尔通过强调文本与读者互动的重要性, 使读者成为文学作 伊瑟尔通过强调文本与读者互动的重要性, 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方, 进而提出了“ 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方, 进而提出了“文本与读者的 相会” 这一核心理念, 因此也就有了“隐含读者” 相会” 这一核心理念, 因此也就有了“隐含读者” 和“不定 两个概念的生成。 性” 两个概念的生成。

? 那么, 究竟谁是“隐含读者”? 那么, 究竟谁是“隐含读者” ? 首先我们 应从伊瑟尔的现象学方法论入手来解答。在现象学中 , 意向性活动存在于意向主体与意向客体的对象活动中, 并以 此揭示客体的本质。伊瑟尔现象学接受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 他给予了文学阅读中主要因素以现象学阐释。“隐含读者” 便 是其中之一, 它不是真正的读者, 也不是理想的读者, 而是 一个可能出现的读者, 其特殊之处在于, 这个可能出现的读者 正是本文结构所期待的, 他受制于本文结构, 其审美理解活动 也与本文的潜在暗示相吻合。这一“隐含读者” 也是作品多义 性的前提之一。 ? 因此,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隐含读者” 是伊瑟尔用现象学方 , 隐含读者” 法对读者进行透视的结果, 他是一种想象中的理论模型, 法对读者进行透视的结果, 他是一种想象中的理论模型, 不 能与实际读者相混同,但与实际读者密切相关。 能与实际读

者相混同,但与实际读者密切相关。

? 伊瑟尔的“文学作品” 和“隐含读者” 都建立在一个重要的 伊瑟尔的“文学作品” 隐含读者” 基础之上, 这就是“不定性” 原则。 基础之上, 这就是“不定性” 原则。 ? “ 空白” 是“不定性” 最基本的结构, 所谓“空白” 即本文 中未具体、明确写出来的部分, 它是本文未具体表现出来并在 其规定的审美范围内向读者所暗示的东西, 它存在于作品的各 个结构之中。但是读者不应把“空白” 看做是纯粹的“无” , 正是它的存在和潜在的东西诱发读者去“填充”, 去“连接” , 从而使作品的意义得到充分的体现, 进而重构出完整的、有 生命的艺术形象。 ? 因此, “空白” 的作用不仅是召唤读者进入文本, 引发阅读 行为, 而且还为读者提供阅读的控制机制, 从而保证了阅读的 有序性和有效性。同时,伊瑟尔论述表明“空白” 在文本的存 在引起了“视角场”的产生, “视角场” 的产生则带来“流动视 点”。读者带着这种流动视点来阅读本文, 在阅读中保留上文 影响, 延伸对下文的期待。

(五)接受美学中的重要概念解析
(1)读者意识
? 接受美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确立了读者在文学接受中的中心地 一切都取决于读者。 位,一切都取决于读者。 ? 第一 第一,文本之所以具有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取决于读者,没有经 过读者阅读的文本只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第一文本。 ? 第 二 第二,文学作品的意义也决定于读者,作品的意义包括读者在 自己独特前理解下,在填补作品空白时,创造性添加到作品中 的意义,因此,作品的意义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指数,随读者的 不同而不同。 ? 第三 第三,作品艺术价值的大小也取决于读者,作品自身所蕴含的 视野与每个读者的期待视野之间距离的大小决定了作品艺术价 值的大小。

? 第四,作品的社会功能取决于读者,读者阅读作品后改变了自 第四 己的期待视野,并以行动作用于社会时,作品才有社会功能可 言,第五,作品的创新取决于读者,读者的期待视野改变后, 形成了对作品新的期待视野,这种新需求刺激作家创新。 ? 接受美学如此决绝地强调每个读者,并不只是因为它在研究方 向上从作品、作家、环境转向了读者,而是因为它在思想观念 、认知思想上首先转变了,转向了现代人本主义思想,恰如美 国学者霍普金斯 霍普金斯所说,对一般人来讲,“起初只是从一部文学 霍普金斯 作品的叙述者向它所指的读者的一次小小的转移”,但深入其 间,“结果却是世界观的转变”,即范式的转变。

(2)期待视野
? 尧斯承

袭海德格尔的前结构、伽达默尔的理解视野和皮亚杰的 发生认识论原理提出的期待视野概念,是指阅读前读者的大脑 是指阅读前读者的大脑 并非呈“白板”状态,而是有一个“预成图式” 并非呈“白板”状态,而是有一个“预成图式”,即阅读文学 作品前先行具备的一种知识框架和理论结构, 作品前先行具备的一种知识框架和理论结构,也即既定的先在 视野。 视野。 ? 是由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所构成的某种定势或先在结构,包括 读者从已阅读的作品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对不同文学形式与 技巧的熟悉程度,以及读者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欣赏 水平,艺术趣味等,这些因素化合成一种机制,一种期待,一 种对艺术的要求与判断尺度。

? 读者以自己的内存图式与文本图式进行比较,或同化(把刺激 纳入已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一部分),或顺化(遇到 不能用原有的图式来同化新刺激时,便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 重建以求适应)。 ? 只有当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本文相融合时才能谈得上接受和 理解,才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 由此可见,接受美学将读者放在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期待 由此可见,接受美学将读者放在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 视野是接受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主要指“ 视野是接受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主要指“读者在阅读 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 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 确定的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 确定的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

《哈利·波特》 的人物塑造及故 事情节达到读者 的期待视野。在 这部影片中,魔 法世界与现实世 界巧妙地融合在 一起,使得故事 离奇而又不失真 实,轻松而又富 于教育意义。

? 首先,影片满足了读者的英雄情结。哈利·波特的成长正符合 首先,影片满足了读者的英雄情结。 了“经历受难——奇遇学艺——出战胜利”这样一个英雄成长 的模式。 ? 其次,人物的叛逆心理符合青少年的内心活动。哈利·波特虽 其次,人物的叛逆心理符合青少年的内心活动。 然是小英雄,但这个英雄并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乖宝宝”, 小说中许多地方都显现出哈利与现实生活中的青少年一 样,有 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反叛精神。他喜欢在魔法学校里的趣味横生 的生活,同时也讨厌面对成堆的魔法作业。 ? 再次,故事充满熟悉而又陌生的游戏因子增添趣味性。作者恰 再次,故事充满熟悉而又陌生的游戏因子增添趣味性。 到好处地抓住了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在小说中安排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4951/600000310960.html

更多阅读

盘点全球最难以让人接受的拼体艺术 难以接受的批评

盘点全球最难以让人接受的拼体艺术雨亭书馆编辑整理美国艺术家为制独特“拼体雕塑”残害动物被审判2011年12月,美国艺术家莫利纳博士通过在动物尸体上拼接其它动物,创造了一系列惊人的混合体雕塑,而他本人却将面临最高5年刑期以及25万

观看电视连续剧《从将军到士兵》有感 读士兵突击有感

看了50集电视连续剧《从将军到士兵》之后,有感动,有感想,也有感慨。我很感动。主人公王朝天,历经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戍边建设时期。他一心想着打仗,誓愿把反动派一扫光。电视剧虽然从解放战争中后期开始讲述故事,但我们

声明:《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 《从艺术作品看接受美学》》为网友爱情徒有虚名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