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现在就让我们再回到先民如何看待自然界事物的问题上吧。先民在看到自然万物时﹐就‘取象’于万物﹐当大脑在认识各事物的过程中﹐以‘象化思维’模式来搜罗出事物具有的属性作为概念所指示的信息﹐然后再通过模拟归纳﹐最后得到在自然万物里﹐上到自然现象下至动植物﹐都有一个相对‘属性’的存在﹐这相对的‘属性’不单单是对立﹐而且还统一并存﹐互相依附﹐循环不息。于是﹐先民就总结出‘阴’ 与‘阳’ 这两个概念﹐并以‘阴’ ‘阳’ 两字命名﹐取两字的原意﹐阳为‘高明’ ﹐阴为‘低暗’ 的意思﹐表示两种‘属性’的相对性。如下是‘象化符号系统’ 的操作说明﹕
我们可见先民在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取象’于自然各种事物﹐然后‘模拟’归纳出‘阴’ ‘阳’ 这两个概念。 ‘阴阳’这两概念因为其包罗万有, 也就是从天下万物的属性中提炼而来, 所以就自然而成为了认知新事物的现有的‘象化概念’, 然后再以‘阴阳’作为现有的‘象化概念’ 对本身作出认知﹐如下﹕
这样我们可以想象到﹐只要把这种认知模式不断的循环操作下去﹐以‘阴阳’作为现有的‘象化概念’, 对‘四象’再作 ‘模拟’认知, 我们就可以从‘四象’ 得到‘八卦’(如下图)﹐然后再以
‘八卦’ 认知‘八卦’的本身而得到整个的‘六十四卦’ 系统﹐这也就是‘六十四卦’的生成过程。所以, 在《易传. 繋辞上》中曰: “是故刚柔相摩, 八卦相荡”, 又在邵雍的《观物外篇下》中提到: “阴阳分而生两仪, 两仪交而分四象, 四象交而生八卦, 八卦交而生万物”。由此可见, 其中提及到的 ‘摩’与 ‘交’等互动方式, 正好由以上‘象化符号系统’中的 ‘模拟’操作所能完好的模拟出来。再者, 在《观物外篇下》中提出了 ‘两仪交而分四象’这种‘分’的方式, 这样可以更形象的说明了, ‘四象’ ‘八卦’的生成来自 ‘细分’ 或者是 ‘类分’的过程, 这是从 ‘阴阳’两大属性中, 再细化分列出来的属性, 这正如上图所示, ‘两仪’ ‘四象’与 ‘八卦’都是一个层层嵌套的‘象化概念’ 。因为这些 ‘象化概念’由分而产生, 于是在八卦卦爻的排列上必然的体现了这种 ‘递属性’的关系, 由最底层开始表示 ‘两仪’ ‘四象’与 ‘八卦’等。在与 ‘二进制’ 记数的比较来看, 前者以符号所指示的是 ‘属性’, 即 ‘象化概念’, 表示的方式是由外向内的分割, 但后者则以符号表记数量, 随着指示数量的增多而向外发展, 所以可见 ‘八卦’符号与西方二进制表记法只是图具外形的相似, 它们的确是两种表记不同概念及各有不同用法的完全回异的系统。还有, 西方二进制其实是数量表记法的一种, 只有对数量关系作出全面认知, 这就是找出一条可以转换所有进位制的通用公式, 只有逹到这种程度才能算是在数理认知上的进步和对数学的贡献, 在这一点上, 只有西方人做到了。
提到 ‘八卦’符号, 我们不得不提到另一个具有同样代表性的符号, 这就是 ‘太极图’ 。其实‘太极图’的创制正是 ‘象化思维’对 ‘六十四卦’的认知结果, 最后通过以图立 ‘象’的方式表逹出来, 这是最符合‘象化思维’模式不过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太极图’的生成过程吧, 除以上的南宋洪紫薇《六十四卦生自两仪图》, 在宋朝时期也出现过如下的图样:
这就是宋张行成《翼元》巻一中的《易先天图》,在图中的正是 ‘太极图’的原型, 而这个居中的‘太极图’正是‘象化思维’模式对外围那个六十四卦排列图的认知结论, 其中的思维操作可示之如下:
如果我们对《六十四卦生自两仪图》进行同样的 ‘取象’认知的话, ‘象化思维’也会认为, 除了在‘阴阳’的对称性外, 以上的 ‘太极图’同样具备了《六十四卦生自两仪图》的基本属性, 如下:
先民在认识万物的过程中﹐同时又特别注意到自然现象的变化﹐如天﹐地﹐雷﹐风﹐水﹐火﹐山和泽这八种现象和事物。这八种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界之物对于先民来说﹐可以说是朝夕相见﹐而且它们是八种变化的复杂事物﹐存在着先民不可知的神秘性﹐但同时也是先民很想认知的外界事物﹐它们也可以说是构成外部世界的重要元素。因此﹐‘象化思维’的先民就首先以‘取象模拟’的方式﹐对此八种自然事物作‘取象’﹐再以已知的‘阴’ ‘阳’ ‘象化概念’来认知它们﹐以下是认知的结论﹕
天与地相对﹐因此分属‘阳阴’。

至于其它的六个元素根据其属性也有其中的相对性(‘虚线’连结表示属性上的‘相对性’)﹐如下﹕
‘山泽’﹐ ‘火水’﹐ ‘雷风’这三组的概念如同‘天地’一样具有相对性﹐因此可以用‘阴阳’的‘象化概念’ 来概括。除了相对之外﹐如果把这八个‘象化概念’进行互相之间的模拟﹐也可以发现它们可按共同的属性而分为四组﹐如下﹕
另外﹐天地包括了其它的万物﹐所以属于至大最极的两个概念﹐就是‘太阳’和‘太阴’。再根据这八个概念的相对性和共同性﹐先民再分别以‘八卦’的卦名而命名之并通过‘八卦符号’(‘—’为‘阳爻’ ﹐‘--’ 为‘阴爻’ )来作出指示。
以上推演的‘八卦’次序为‘伏羲八卦’﹐至于后期的‘文王八卦’的推演就以‘父母’的‘阴阳’ 属性作为依据﹐如下﹕
由‘阴阳八卦’作为原始‘象化概念’﹐再用父母子女作为认知对象﹐不仅可认知到父母男女的八种‘阴阳’属性﹐同时从‘阴阳’ 属性的程度和长幼顺序又给予‘八卦’ 以新的排列次序﹐这就是‘象化思维’ 以‘属性’ 为核心的认知模式。
这‘八卦’的‘象化概念’衍生自‘阴’ ‘阳’ 的组合﹐可以说是属于一种复合的‘象化概念’。笔者引用以下的符号来表示这种从另一个的‘象化概念’系列组合而成的新概念。借用数学的函数概念﹐y=f(x)表示y是由x组成的函数﹐所以﹕
f(干﹐坤﹐震﹐巽﹐坎﹐离﹐艮﹐兑)= f(阴﹐阳) ﹐
简化为﹕f(八卦)= f(阴﹐阳)
先民再以这些新的‘象化概念’为基础去重演一遍‘象化思维’ 对新事物的认识过程﹐例如上面的例子对伦常关系的认识﹐父为‘天’ 即是‘干’ ﹐母为‘地’ 即是‘坤’ ﹐子女是父母所生﹐因此按顺序把长男﹐长女﹐中男﹐中女﹐少男和少女分配到剩余的六个卦象中。
用‘象化’函数可表示为﹕
伦常={父﹐母﹐长男 ﹐长女﹐中男﹐中女﹐少男﹐少女}= f(八卦)= f(阴﹐阳)
除此﹐动物和人的器官也可以用‘八卦’卦象的‘属性’ 来指示﹐如下表﹕
‘八卦’的两两重迭可再生出六十四卦﹐也就是以‘八卦’ 为现有的‘象化概化’ 对‘八卦’ 本身再作‘模拟’ 认知﹐最后得到六十四卦(8×8=64)。这样就使到‘八卦’的指示性大大增加了﹐令‘八卦’系统变得更加复杂﹐于是以‘八卦’为重要参数的‘象化推演(逻辑) ’ 就成为了可能﹐为后来‘玄学’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