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念书的那会儿,有一位同窗,快毕业了还没有发表论文。导师都有点急了,说你别再看书了,多看看论文,看论文快。我得解释一下这句话:这个语境中的“看书”,是看古代的原典。看书是我们最重要的积累过程,但是这个几乎无法直接转化为写论文。看论文,或者看现当代的学人写的著作,相对于原典来说,这叫二手资料。看二手资料,可以直接模仿人家的成品去写论文。所以老师会说,看书太慢,看论文快。若是你有时间的话,老师绝不会这么说的,仍然是鼓励你去读原典——尽管这无法直接转化为论文。
有人可能要说,这不都是为了写出东西吗,为什么不挑快的来。若只是为了毕业的话,当然,模仿一下别人的话题与方法,自己炮制炮制,凑合也就够用了。但如果你真的要摆脱“炮制”这个层次,真正意义上要写点“东西”出来,没有积累,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很多人说要学习写作就要多看书。凡是盲目的口号,必然经不住推敲。读书固然是不错的,要读什么书,却到处都是误区。为了写作而看指导写作的书,这仅能帮你避免文法错误而已。为了写小说而每天看小说,不管这是多么“经典”的小说,这恰是我上文说到的对“二手资料”的模仿而已。这种意识下的“写作”,视之为训练是可以的,但倘若写作的目的只是为了训练写作,那未免有些可笑可悲了。
读书能有助于写作,这恐怕是不错的。但是只读关于写作理论的书和文学书,这无疑是缘木求鱼。

【1】能学的只是文通字顺
看到简书每天都有指导写作的文章,有些是作者自己总结的,有些是推荐一些写作指导的书籍给大家看。尤以推荐国外的作者的写作指导类书籍为时尚,吕叔湘、夏丏尊等学界老前辈的书次之,最等而下的就是这个教你“三技巧”、那个教你“五方法”的指导了。所有这些种种,窃以为,能指导的只是语言文字方面的方法。而且,残酷的事实是,除了关于避免文法错误的部分,其他的所谓“写作方法”,天知道什么人写作的时候才会使用这些东西。
这样的写作学习,固然能让自己写作时少犯点文字错误,但是这本身怎能说是“写作”呢?为了说得明白一些,容我先引用一段牟宗三先生的话:
技术的巧妙是成功作品的应当的本分,这算不得什么。要不然,还值得看么?这是起码的工作。文通字顺当然算不得杰作的所在。脑袋十分空虚,纯仗着摆字眼,玩技巧以取胜,结果只是油滑讨厌,最大的成绩不过是博得本能的一笑而己。
这段话有个中心思想:学再多的技术,若不能改变“脑袋十分空虚”的状况,这么大动干戈来一场“写作学习”又是为了哪般呢?
文法应不应该学一点?若是连文通字顺都做不到,是应该学一点。但是,能学的,也就是这一点点了。剩下的,看到有人说,“写作应该有新意”云云。倒想问问,什么是新意呢?将一盘番茄炒蛋炒成了蛋炒番茄,这算不算新意呢?
还有每天五百字、一千字等等的“鸡血计划”,再辅以“我的目标不是一夜成为大师,而是今天要比昨天好一点”等等口号。一盘番茄炒蛋炒得火候再恰当再熟练,不过是一盘番茄炒蛋而已,也许能“好一点”,但也只能好“一点”了。
【2】“写作技巧”是没法学的
好多年前看过一本王安忆写的《小说家的十三堂课》。书挺有意思的,她自己有很多写作的体验,结合古今中外的著名小说谈她的体验,有一些可读性。然而,可以肯定地说,她绝不是因为上过什么“小说家的几堂课”而开始写小说的。还看过很多分析《红楼梦》写作技巧之类的书。刘心武是写小说的作者,但是他的《红楼梦》研究主要在搞索引,偶尔也讲文法。他拟写了后30回,恶评如潮。
几乎从没有作家是在“写作技巧”里培训出来的,但是很多作家却会写一些“写作技巧”给别人看。窃以为,当做文学鉴赏的书看看就行了,真当做写作指导,连这书的作者自己都会笑吧。很多人讲完一大通写作的经验,最后会说,其实,写作是“学”不来的。
写作技巧,去赏析一个作品的时候,分析一下是很有趣味的,但是,这东西学不来。道理很简单,从来没有脱离了具体文字的写作技巧能存在。所谓的“写作技巧”,是我们强行抽象出来的,似乎它能独立存在。事实是,《红楼梦》的技巧就是《红楼梦》的文字所独有的,离开这部书,很多所谓的技巧也就不存在了。模仿不来,也没必要模仿。
技巧与内容从来不是割裂的,内容令人憎恶的文章,其使用的技巧同样令人憎恶。内容可爱的文章,其技巧也显得恰到好处。我们为了强行解说,造作了“写作技巧”这个概念,然而从没有脱离了具体文字的技巧存在过。
这就是我前面说的,“学写作”,仅能学一点文法罢了,避免文字上的基本失误可以。学习写作技巧,则大可不必。
举个例子。旧小说里喜欢写三打祝家庄,七擒孟获,三顾茅庐,三调芭蕉扇这样的故事。有人说重复几遍是啰嗦,仿写这个更是恶俗。有人说,重复当中写出不同来,写出层层深入来,才是真功夫。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焦点根本不在这里。旧小说的成书有其具体的历史背景,有其独特的审美观念。我们今天写小说,无论你怎样在细节上下功夫,时过境迁,大家的审美习惯审美观念早已变了,再造作这些东西有何用?这所谓的技巧、笔法,就是配合着这具体的文字产生的。离开了这具体的文字,谈这悬空的技巧,这完全是买椟还珠。
【3】功夫当然在诗外
上文说过,读文学作品,其实就是在读“二手资料”。真能写出好作品来的人,首先是个复杂的人,他有很丰富的生活与想法,假借文字以表达出来。透过文字,我们可以窥见他的精神世界,那里摆放的绝不仅仅只是几部小说、诗歌而已。
中国古代的文人基本都经历过经学训练,经史基础是一个人基本的知识构成。儒释道三教精神的圆融,是他们理解世界的基本泛型。不能理解这一点,就无法理解古代的文学。只在古人的诗词文章里读,则读不出古人真正的精神与生活来。西方作者大多受哲学与科学的影响至深,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让每个人的思考都紧紧联系着制度、权利、个体存在等社会性问题,文化格局决定了文学作品所依存的背景。
然而知识的构成仍不是最重要的,毕竟,靠读书能解决的问题,对一个有时间来读书的人来说尚不算什么大问题。一个能写出有意思的东西来的人,首先得是一个有意思的人,这才是写作的根本。你的写作就是你的生活,你的生活就完全决定了你的写作。
极端的例子不说,人每天总是要吃点食物饮杯水的,你的写作,本来就如同吃饭饮水一般。本来这样简单的一回事: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饮。饮水吃饭,也许还会有点讲究,装饰一下也未尝不可。但终究是饮水吃饭,是为了解决饿与渴的问题。
这“饿与渴”的体验,不必人来教,也无处去学。若没有这体验,则不必去写什么。若有这真切的体验,则写起来就是“新意”,而不必在此之外再追求什么新意。天下最可厌恶的文章,就是完全没有这“饿与渴”的体验,纯以堆字数为目的的文章。读者读一篇文章,并非为了要读你的字数是如何罗列出来的。原是来感受你的“饿与渴”,而反证自己的“饿与渴”,知道这世间种种原有与我相似或不同的生活存在着。大家愿意读的是“生活”,而不是文字。
看到有人说写作就要“对生活中的一切敏感”,这是为了生存的记者不得不抓取素材的心态。写作并不外在于你的生活,不需要去刻意地感受什么。若真喜欢写作,写作本身就是你的生活。别人的生活你学不来,你的生活亦不必迁就别人的样子。抛开那一点点可学的文法,其他的东西都全靠你自己。坚实地做好生活中的每件事,踏实地做好这一个“人”,这就是写作。
对于拙文开头提到的专业学习而言,读原典就是我们的生活。读“二手资料”是为了抄近路,然而这世上本没有什么近路可以抄,如果初衷真的是“读书”的话。同理,健全、丰富自己的生活才是写作根本的依持,如果真的是所谓的“热爱写作”的话。读书当然是丰富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生活可不止只有这一个部分。更何况读那些“二手资料”,则又仅仅只是读书中的一小部分。文学书之外的书籍,才往往是造就了历史级作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