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解答一:朋友圈谣言盛行的原因
爱随便转发~又容易相信上面的东西~
相关解答二:2015朋友圈流传Top10谣言
1. 喝富氧水能“补氧”
首先富氧水并不神奇,开瓶就会释放氧气。其次,通过喝水吸收氧气,不太现实。水喝进去进入的是消化系统,虽然有“科学家” 提出“通过消化道黏膜渗透方式吸收水中的高浓度氧气”的理论,但并没有被科学界认可。通过喝水补充氧气,从理论上讲并不成立。最后,与呼吸相比,水中氧含量太低。哪怕富氧水中所有的氧气能被人体全部吸收,相对于呼吸来说,其数量也是微乎其微的。
2. 手机电量越少,手机辐射越强
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 焦述铭:辐射大小和手机电量没有关系。手机辐射的大小与手机发射信号的功率大小成正比。而手机发射功率的大小,一般取决于手机自身的设置,还有手机所处的位置、距离手机基站的远近,主要是由手机基站控制的。手机信号如果只剩一格,基站的信号到达手机的一端已经很微弱,那么作为手机来说,此时就会提高发出的信号功率,以便让基站“听到”,此时辐射就会比较大。相反,如果手机信号满格,发出功率就越小,手机的辐射反而会比较小。
3. 喷了农药的草莓不能吃
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副理事长、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姜卓俊:乙草胺是通过喷施地面封闭土壤、杀死杂草的除草剂。草莓的栽培过程很少使用乙草胺。一般来说,五月份之前上市的草莓主要是保护地栽培。育苗期不能使用乙草胺之类的土壤封闭除草剂,否则匍匐茎不能扎根,育不出苗来;定植期也不宜使用除草剂,否则影响草莓的缓苗和成活;保温覆盖地膜后就更不需要使用除草剂,假如草莓使用乙草胺只有在覆盖黑色地膜之前,其使用机会很少,即使使用至草莓上市也达两个月之久,早就分解了,怎能污染到草莓果实呢?由此就间接地排除了使用乙草胺的可能性。
4. 马桶水箱里放洁厕块会致癌
洁厕块主要以硬脂酸钠和石蜡作为产品骨架,复配入活性成分,再添加入一定量的黏结剂而组成,它可预先与形成水垢的钙、镁离子螯合,防止结垢。
这些其实是生活中很多清洁剂都含有的常见化学物质,洁厕块产生的蓝水属于生活污水,在目前的科学研究并没有发现其具有致癌性。当然,这些成分毕竟是化学药剂,要避免频繁或长时间接触。除此之外,洁厕块对人体的危害并不明显。我们只需要在洁厕块使用过程中多多注意,不要接触眼睛,使用后记得洗手,不必过分紧张。

5. 蟹黄富含大量化学物质,不能吃
食品安全博士钟凯:我国消费者吃螃蟹主要集中在中秋前后,短期内的食用量可能比较大,但全年平均则可忽略不计。由于养殖环境相对好控制,因此总体风险并不大。虽然内脏通常是污染物相对集中的部位,成人应该不足为虑,但对于儿童、孕妇还是少吃为好。至于号称“野生”的螃蟹,消费者应该更谨慎些。
6. 大蒜可以鉴别地沟油
地沟油不单指从下水道打捞上来的油脂,而是废弃食用油的统称。真正的地沟油也可能所有检测指标都合格,并不一定黄曲霉素超标。
引起大蒜变色的原因很多,油的高温也能让大蒜头表面局部炭化变色,反而会让人误以为是黄曲霉素的作用,所以大蒜检测法是不科学的。而一些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合格食用油在冷藏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分层,所以通过冷藏来判断地沟油也是不科学的。
7. 酸碱体质是“万病之源”
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营养讲师 许冰:在现代医学中根本没有“酸碱体质”的说法,正常人体内的酸碱度(PH值)在人体三大缓冲系统——碳酸盐、磷酸盐及蛋白质的调节下,都会稳定在7.35~7.45之间。尽管机体不断生成酸性和碱性物质,同时也通过食物摄入酸碱物质,但血液的PH值并不发生显著变化。只有发生较为严重的疾病,如严重呕吐、腹泻、高烧、出血及摄入大量碱性药物,或呼吸系统功能异常时,才会发生酸中毒或碱中毒......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三:如何快速分辨朋友圈的谣言
你好,朋友,很高兴为你解答问题
首先就是你看这件事情,
是不是说的很是悬乎,
不真实,摸不着边际
希望能帮助你,满意请采纳,谢谢。
相关解答四:为什么朋友圈谣言泛滥??
谣言之所以会泛滥,那都是闲着无聊爱八卦之人所制造的,随之一传十,十传百,最后泛滥成灾
相关解答五:微信朋友圈谣言是怎么传出来的 知乎
就是一个一个传播谣言的人在朋友圈散布的,你传我我传你………
相关解答六:为什么朋友圈里总有很多谣言?
是一种以隐形广告的方式来诱导消费者你好,因为散播谣言的人能够获得经济利益;还有就是可以是黑竞争对手
相关解答七:如何制止朋友圈的这些谣言
首先就是你看这件事情,
是不是说的很是悬乎,
不真实,摸不着边际
就可以破解他们的谣言
相关解答八:如何看待微信朋友圈散步的谣言
对于谣言,可以增长见识。谣言,有些是人恶意的炒作,然后利用人们的无知,好奇,进行传播。既然是谣言,擦亮自己的眼睛,以防上当受骗。
相关解答九:转发朋友圈谣言会如何处理?前提是不知其是谣言
最好手别那么欠。要是不痛不痒的不会追究什么责任。假如转发的信息导致上亿元损失与你有关系。你说国家会怎么弄你。
相关解答十:微信朋友圈里的那些高质量科学谣言怎么编出来的
1. 编造一个高质量谣言的经典要素
题主所问的是“高质量”谣言,我觉得很多人觉得的那些著名钓鱼网算不上。网上大多所谓的钓鱼文,一点科学性也没有,更是远远称不上高质量。不同于一般的谣言,取决于其内容及目的,科学谣言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证实或者证伪的。
一般而言,一条比较有技术含量的科学谣言,具备如下几个要素:
1.1 文字质量
写报告也好,谣言也好,最基本的要求便是文字: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格式是否标准……一篇内容精彩,但排版错乱的文章会损失大量读者;同样道理,一条内容极具迷惑性,却通篇错别字的谣言,更容易引起怀疑。
1.2 日常相关性(受众)
为了使谣言广泛传播并引起恐慌,谣言的内容必须贴近受众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一些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比如吃饭(食品安全)、睡眠(电子产品的辐射)、生理活动(空气质量)等……一般在听说自己的每日活动中存在“可能的危险”时,第一反应总会是“如何避免”;而不是“这个信息是正确还是错误”。
所以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微波炉会产生致癌物”、“食盐能抗癌”、“在北京待一天相当于抽 20 支烟”这一类消息总是会在第一时间引起关注,并呈现出爆炸式的传播趋势。而“北极星是北半球最亮的星”这种谣言,虽然出现的时期相似,辟谣的难度相似,引起的关注与前几条并不在一个数量级。
更加细致一点的话,比如你想传播一条关于“西瓜中含有增甜剂”的消息,告诉家庭妇女、学生……无疑会比在商务人士中宣传更为高效;如果你想传播一条关于“在伦敦地铁呆 20 分钟等于吸 2 包烟”的消息,告诉留学生和上班族,无疑比告诉街上开跑车的年轻人更靠谱;如果你想传播一条“吃肉容易致癌”的消息,在医学院中散布,估计毫无成效。
1.3 科学性
对于一条成功的科学谣言,科学性是必不可少的。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谣言之所以为谣言,是因为它们“不科学”;既然能被证伪,科学性又从何谈起呢?
这里要说的,是一种“不严谨的科学”。
我们日常所接触的“科学”,“科普”成分居多,大部分算不上严谨:从初中课本中“原子核的结构与太阳结构相似”、“温度是冷热的量度”……到生活中经常被提及的“化妆品中化学物质会伤害皮肤”、“饮用水久置会变成有害物质”……其中各种说法,大多是为了使人们便于理解记忆,对严肃的科学事实采取更通俗的说法;而科学谣言,正是抓住了这一特征,模仿“常识”,与各类信息混在一起,更加难以分辨。
“离开剂量谈毒性的一切行为都是耍流氓”是广泛应用在科学谣言中的手段。这些谣言往往由科学事实推断而来,却抛去了最基本的剂量问题,把定量化的结论转变为定性结论。以下随手列举几个此类推断,相信类似逻辑的谣言,您已经见过不少:
虾和大量维生素同时服用,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 → 虾和维生素同时服用,会产生有毒物质 → 海鲜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一起吃,容易中毒 → 上周台湾一少女同时吃了海鲜和维生素之后,暴毙而亡……
每天喝 10 L 以上的水,容易引起水中毒 → 每天喝 10 L 饮料,会引起中毒 → 饮料会引起中毒 → 饮料居然有毒!中国的食品安全堪忧!这个社会怎么了……
每天摄入过多红肉,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能增加 → 每天吃红肉,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 吃红肉会得心脏病 → 中国的红肉不能吃,对心脏有害,请转告你的家人!……
1.4 引用科研成果
如果能在谣言中引用科研成果,当然会大大增加谣言的“可信度”。比如在 1.3 中提到的任何一条逻辑链,能够引用最初的科研成果,都会使谣言更具迷惑性。然而,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不当引用科研成果,甚至自己编造,只会使谣言看起来“......余下全文>>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