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引言:大脑的运作方式扭曲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让我们易受操纵,助长了不理智的决策,甚至唤起了我们错误的回忆。作者通过深度剖析大脑内部的工作机制,并利用现实生活中令人震惊的实例和引人入胜的研究结果来解答这些引人深思的问题。为我们了解神经的工作机制如何出人意料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心灵咖啡网
书名:《大脑在捣鬼——大脑“漏洞”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作者:(美)博南诺(Buonomano, D.)
定价:35.00元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内容简介:
了解我们心智故障的奇幻旅程—以及这些故障的应对方法。

包含了几兆个连接的人类大脑或许是有史以来最为杰出的工艺品,但它并不完美。影响大脑正常运作的盲点和弱点时常让我们在个人生活、职业生涯和经济决策上做出错误的判断。在这本有趣的书中,神经科学家迪恩·博南诺不仅揭露了这些盲点和弱点,更说明了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它们,定能让你大开眼界。
为什么广告这么容易影响我们?销售者和政客们如何操纵我们的价值观和信念?我们为何不相信异类?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记忆力?为什么我们总是无视长期计划而做出糟糕的经济决策?为何迷信观念难以撼动?是大脑的运作方式扭曲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让我们易受操纵,助长了不理智的决策,甚至唤起了我们错误的回忆。作者通过深度剖析大脑内部的工作机制,并利用现实生活中令人震惊的实例和引人入胜的研究结果来解答这些引人深思的问题。为我们了解神经的工作机制如何出人意料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通过对大脑运作方式充满智慧、幽默的描述以及清晰的解读,《大脑在捣鬼》一书让我们得以深入了解大脑固有的缺陷,并且为我们提供了磨练认知优势的工具。
心理学看点:自我
心灵咖啡推荐理由:
人们有时会自我感觉良好,比如相信“眼见为实”;人们有时又会陷入痛苦,比如因为遭到歧视而感到自卑。其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方面都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眼见不一定为实”,“歧视”和“排外”只是源于原始恐惧感的残留。人类的脑以及心智还存在很多几乎被我们忽略的“漏洞”,是时候该了解和认识一下它们了。美国神经生物和心理学家博南诺教授的这本幽默风趣而又严谨的著作,当然是不二之选。
精彩书摘:
在经典条件反射中,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间隔都很短,往往是几秒或更短。关于经典条件反射的神经回路不仅需要正确的刺激顺序,也对刺激间隔时间与否有所要求。自然情况下,当一件事引发另一件时(或两件事有所关联的时候),两件事的间隔一般会很短暂。所以进化过程将神经系统设定为只会在条件和非条件刺激时间间隔短暂时产生经典条件反射。如果巴普洛夫在提供食物之前1小时敲响铃铛,尽管这种情况下响铃对于食物的预先提示能力是一样的,但狗依然不会将铃声和食物联系起来。
在另一个关于经典条件反射的实验中,两个刺激之间时间间隔的重要性被研究得更为透彻。这个实验被称为眨眼条件反射。3首先要完成学习过程,被试被要求观看无声的影片,同时带着特殊的眼镜,这种眼镜能向被试的眼睛喷射一股气流,使被试眨眼。特殊眼镜的使用是一个巨大进步。在之前的实验中,为了让被试眨眼,需要用木制的拍子拍打被试的脸部。如果在向眼睛喷出气体之前给予声音刺激,被试会逐渐开始在声音出现后、气体喷出之前无意识地眨眼。4如果声音比喷气刺激提前半秒,被试就会出现稳定的经典条件反射;但如果“因”和“果”出现的时间间隔超过数秒,经典条件反射就会出现得很少或者根本不出现。学习过程中条件和非条件反射之间最长的时间间隔取决于参与学习的动物和所用刺激的属性。但如果间隔时间过长,无论如何也不会出现条件反射。
刺激间隔时间过长会增加动物探知事件相关性的难度,这一点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也有所体现。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动物会学着通过行动获取奖赏。在一个典型的操作性条件发射实验中,老鼠学会通过按压杠杆来获得一小团食物。动作(原因)和奖赏(结果)之间的时间间隔依然非常关键。如果按下压杆之后立刻给予食物,那么老鼠可以很快学到这一过程。但如果时间间隔为5分钟时,老鼠就不会体会到两件事之间的因果关系。5但其实上述两种情况的本质是一样的:在按下压杆之后会出现食物。但仅仅由于时间上的延迟,动物就不能建立因果关系。
这种“因延迟产生的失明”不仅限于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样简单的联合性学习,而是神经系统在学习时的普遍特性。如果当我们按下开关时灯泡随之亮暗,我们便很容易建立起这两件事之间的因果关系。
书籍目录:
译者序 引 言 第一章 记忆网络 第二章 记忆自我提升的必要 第三章 大脑的崩溃 第四章 短暂的失真 第五章 恐惧因素 第六章 不合理的推理 第七章 面对营销的“漏洞” 第八章 超自然主义的“漏洞” 第九章 修复“漏洞” 注 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