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联合中华网、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发起的“守艺中华、风物之旅”采写活动,2016年的第二站,我们启程前往神秘的湘西。
湘西有美食,
腊肉、三下锅、蒿草粑粑、酸鱼……湘西菜兼有辣、腊和酸,
从对湘西饮食的梳理中,
可以品味到鲜为国人知晓的史地文化。
辣
川渝不论,湘之辣极
摄影丨尹忠
“九山半水半分田”导致了九倍的湿寒。
在辣椒离开美洲抵达湘西之前,湘西人抵御湿寒的武器,是姜。

当地民间相传,身体伤风滞重之时,切几片姜拌以红糖在瓦钵里煎煮一番,患者就着热汤服下,盖上棉被,发出一身大汗,便会一身轻快,体复如初。
姜糖温热,也许可以偶尔当零食吃,辣椒却绝对可以更有力地麻痹你的感官,帮你抵御饥寒,继续任劳任怨。
摄影丨林帝浣
“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大湘西地区正是嗜辣湖南的重辣地区。
于是在湘西,辣,远远不只是一种调味剂那么简单,更有暖胃驱寒的医药功效,借此来抗拒山地潮湿所导致的身体上的种种不利。
辣椒除用来做调料外,也可放在灶的火烬中焖熟,和着大蒜在擂钵中擂烂后食用,甚至洗净后直接沾盐就吃。真如他们自己总结的:“三天不吃酸和辣,心里就像猫爪抓,走路脚软眼也花。”
腊
凡肉皆可腊,经年弥香
摄影丨李锋
夏历最后一个月,天气转冷的时候,湘西的东村西寨开始制作腊肉了。
人们把喂养一年半载的大肥猪杀掉,除留下一部分肉过年时吃以外,将余下的猪肉切成三五斤一条,擦抹盐椒粉后,装入大缸腌渍。
七八天后,将腌好的肉条悬挂在火堂熏烘。用松果、茶壳、柏叶、橘皮等熏烘,腊肉红中透亮,不见烟灰。数月的熏烘过后,便可将腊肉下架食用或贮藏。或藏在谷堆、谷壳中,或藏入稻草、锯木屑里,或挂在通风干燥的壁板上。
摄影丨李锋
有了腊肉,一旦来了客人,可以随时招待客人。猪舌子、猪蹄、乳猪,甚至鱼、蛇等,皆可熏制腊味。
洗净的肥腊肉,通明透亮,油而不腻,放在阳光下,能照见人影。蒸熟的腊肉,可以一片片、一丝丝撕着吃。
土家人做出的腊肉,不仅用来待客,同时也可作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联络感情的礼物。尤其那些小伙子,每逢节日来临,总要带上腊肉去看望岳父岳母,以博得女友及全家人的欢心。
酒
抗湿寒之利器,恍若身非此世间
湘西的酒分三种。一为糯米甜酒,甜而不烈,可用来招待女客;二为稻谷白酒;三为劲头十足的苞谷烧、高粱酒。
地道的土家人会用糯米、玉米、茅稗、荞麦、青稞、高粱、大麦等酿制“杂酒”。酒置坛中,不经过滤压榨,用细竹做成吸管,众人轮流咂饮。边饮边加水,直到味淡为止,名曰“咂竿”。
湘西的酒是用刚烈血气勾兑出的剽悍蛮野。正是在酒精的激励下,贺龙有了“天王老子都不怕”的豪情,带领一帮哥们“两把菜刀闹革命”,扭转浑噩乾坤。
酸
侗不离酸,借以对抗无常
摄影丨尹忠
侗乡有句谚语:“住不离山,走不离盘,穿不离带,食不离酸。”这是对传统侗族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无菜不腌,无菜不酸”亦是对整个湘西地区食性的总结。
湘西苗族把腌制食品称为“鲊(zhǎ)”,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酸坛”。家境好坏,亦可从酸坛的多少看出来。殷实的苗家,其酸菜坛子有几十个,可齐崭崭地排上一长溜,其中包括白菜、萝卜、竹笋、野菜,还有猪、牛、鱼,甚至蛆绷、青蛙。
摄影丨孙建华
湘西的酸菜,可分为两类。一类腌制时间比较长,如大头酸、酸辣子、酸鱼;一类是快速产出的“小品”,如醋萝卜、豆荚酸。
四五月份,青菜上市,大张大张的特别诱惑人。将青菜洗净,用开水焯过,杀青,然后在磨子下压干,拌上苞谷粉后入坛贮存。每到夏季,乡亲在田地里劳作时,就用此和井水解渴,味道十分特别。
的确,腌酸制品,能够以酸代盐、以酸代味,消暑解渴、开胃助消、杀菌防病……
锅子
只愿围炉话家常
摄影丨张律堂
客观地说,湘西地区长期贫穷落后,要在吃食上讲究“色香味”,对尚未“仓廪实”的他们来说有点苛刻,但湘西人也在追求温暖与欢乐。
每日辛苦劳作之后,面对粗简的食材,还要营造美食气氛,怎么办呢?他们想到了一个事半功倍的解决方案——把各种食材都下在一个锅里。
这是一项美妙的发明。土家族的乡亲们就非常喜欢吃锅子,他们名之为“炉子菜”。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岁,全家围在火塘边吃粥,叫“年羹饭”。
摄影丨李锋
“咕嘟咕嘟”的传统锅子这种美食方式,在整个武陵山地区还都显著地存在着。人们不在乎吃什么,在乎的是大家围坐在炉火前,食物必须冒着热气,锅必须是火锅。
无论荤素一锅炖,塘火不熄,宴席不止。除了将进食发展为放松身心的社交聚会外,还有学者从中总结出吃锅子有“驱寒气、煮死病气之物、并能‘温中元’、防病延年”的功效。这让人对此看似简单粗暴的饮食方式油然而生敬意。
围炉喝酒,闲话桑麻,
或许就是湘西人对美食的理解。
图文节选自《地道风物 · 湘西》
文丨殷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或关注#守艺中华##风物之旅#微博话题
我们将实时更新行程进展,在此诚挚邀请您的参与和互动。
- END -
更多地道美物,欢迎关注地道风物(ID : didaofengwu)
点击图片阅读《一刀老腊肉,父亲的味道》
点击图片阅读《知味丨把植物的色彩染进米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