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及危害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着国人的健康,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临床表现
轻度脂肪肝多无临床症状。有的仅有疲乏感,而多数脂肪肝患者较胖,故更难发现轻微的自觉症状。因此,目前脂肪肝病人多于体检时偶然被发现。
中、重度脂肪肝有类似慢性肝炎的表现,可有食欲减退、疲倦乏力、恶心、呕吐、体重减轻、肝区或右上腹隐痛等。若肝脏轻度肿大,可有触痛、质地稍韧、边缘钝、表面光滑等症状,少数病人可表现为脾大和肝掌。
当肝内脂肪沉积过多时,可使肝被膜膨胀、肝韧带牵拉而引起右上腹剧烈疼痛或压痛、发热、白细胞增多,易误诊为急腹症而行剖腹手术。
此外,脂肪肝病人也常有舌炎、口角炎、皮肤淤斑、四肢麻木、四肢感觉异常等末梢神经炎的改变。少数病人也可有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症状。
重度脂肪肝患者可有腹腔积液、下肢水肿、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钾血症等症状。
危害
早期脂肪肝:肝功能正常,症状也不明显,只是偶有口臭。
肝硬化和肝癌:脂肪肝长期得不到治疗会引起肝细胞缺血坏死,从而诱发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多种严重肝病。如果脂肪长期在肝内过度蓄积,就会造成被脂肪浸润的肝细胞肿胀,其他肝细胞受压迫,代谢受影响而变形坏死,一旦肝脏纤维增生及假小叶形成,就成为肝硬化。个别患者还会发生脂肪栓塞,甚至出现急性重症肝炎或暴发性肝衰竭而危及生命。部分肝硬化患者会转化为肝癌。
胃肠消化功能下降:脂肪肝会导致消化不良、食欲减退、厌食,进食后常感到腹胀、恶心,脂类代谢障碍等。长期食欲缺乏,会使人精神不振,神经衰弱,皮肤干枯,面色暗淡。
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患者常伴有高血脂、高胆固醇等症状,血液黏度增大,血管壁黏膜变性,血管腔变小,血管失去原有的弹性,而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最终使血管壁增厚变硬,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各类心脑血管疾病。
视力退化:有的脂肪肝患者会出现视力问题,比如,眼前突然一片黑,看不见周围的物体,片刻后恢复;读书时眼睛容易疲劳;看不清远处的物体;眼睛干涩、视力下降。
脂肪肝的治疗

脂肪肝既是一种可逆性疾病,同时也是全身性疾病在肝脏的一种病理表现。脂肪肝的治疗首先要针对产生脂肪肝的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同时也要进行控制饮食、适度运动及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
1.病因治疗 这是防治脂肪肝的关键。如病毒性肝炎应予以抗病毒、调整免疫、改善肝脏病理和恢复肝功能等的药物治疗,以促使脂肪代谢恢复正常;糖尿病患者应从控制血糖、恢复胰腺功能等方面治疗;长期使用激素类药及抗痨药的患者,应选择对脂质代谢影响小、肝毒性小的药物,同时配合保肝治疗;营养过剩的肥胖者,则要减少饮食的热量摄入;营养不良者应消除导致营养不良的各种因素。
2.控制饮食,降低体重 这是防治脂肪肝的一个重要环节。限制脂肪摄入,尤其是动物脂肪,每天应少于30克;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也应控制,脂肪肝患者每日主食应控制在250克左右;蛋白质类食物要充足,每日应进食100克含蛋白质食物,因为蛋白质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其中半胱氨酸、蛋氨酸等能防止肝内脂肪类物质的贮留。某些食物如大豆、玉米、玉米须、黄瓜、大蒜、葱头、蘑菇、生姜、海带、茄子、空心菜、韭菜、茶叶、菊花、山楂等均有一定降脂作用,可多食。
3.适度运动 单纯脂肪肝和肥胖者应增加活动量以促进脂肪的消耗。一般两小时步行12公里才能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坚持跑步也可促进脂肪的消耗。肝炎合并脂肪肝者要视病情而定,转氨酶明显升高时,应以休息为主,接近正常或正常时可逐渐增加运动量。
4.药物治疗 大体上为三类:一类是胆碱类药物,它们通过促进磷脂合成来加速肝内脂肪的运转,如复方胆碱等;第二类是维生素B族类药物,它们通过补充脂肪代谢所需的维生素来促进脂代谢,保护肝细胞,如维生素B2、维生素B12、烟酸肌醇酯等;第三类是中药,为祛湿、化痰、消食化积、活血化淤、清热降火之品,如陈皮、半夏、枳实、红曲、郁金、水红花子、苦丁茶、全瓜蒌等。
了解酒精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是指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可并发肝功能衰竭和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酗酒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至肝功能衰竭。
病因
影响酒精性肝损伤进展或加重的因素较多,目前研究已经发现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饮酒量、饮酒年限、酒精饮料品种、饮酒方式、性别因素等。
1.饮酒量、饮酒年限。酒精所造成的肝损伤是有阈值效应(临界标准)的,即达到一定饮酒量或饮酒年限,就会大大增加肝损害风险。
2.酒精饮料品种。日常生活中,经常饮用的酒有啤酒、葡萄酒及白酒。啤酒或烈酒与肝病的相关性比葡萄酒更明显。各种酒的来源、酿造工艺及乙醇量(即酒精度数)各不相同,而肝损害与酒精度数明显相关。酒精度数通常是指酒中所含乙醇量的百分比(按容量计),如葡萄酒含乙醇11%~16%(通常称11~16度),白酒含乙醇38%~60%(其中含乙醇38%的又称为低度白酒)。如果每天饮酒量不超过24克乙醇,即相当于540毫升啤酒、200毫升果酒、60毫升40度的白酒,肝损害的危险性较低。
3.饮酒方式。饮酒方式也是酒精性肝损伤的一个危险因素,空腹饮酒较伴有进餐的饮酒方式更易造成肝损伤。
4.性别因素。女性对酒精介导的肝毒性更敏感,与男性相比,更小剂量和更短的饮酒期限就可能出现更重的酒精性肝病。
病机
酒精会影响肝脏正常的代谢结构,引起消化和代谢失常。饮酒后,乙醇(酒精)不能储存于人体内,其中90%以上将在肝脏进行氧化代谢,代谢过程是:乙醇→乙醛→乙酸→二氧化碳和水。在这个过程中,乙醇通过乙醇脱氢酶产生乙醛(乙醇的主要代谢产物),乙醛脱氢酶又使乙醛氧化为乙酸,最后乙酸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乙醇代谢可使细胞内环境处于还原状态,从而干扰碳水化合物、脂质代谢以及其他一些中间代谢环节。除此之外,乙醇和乙醛都具有直接刺激、损害肝细胞的毒性作用,能使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甚至坏死。
诊断
酒精性肝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1.有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五年。
2.临床症状有:右上腹胀痛、食欲不振、乏力、体重减轻、黄疸等;随着病情加重,可有神经精神症状和蜘蛛痣、肝掌等表现。
3.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和缺糖转铁蛋白(CDT)等指标升高。其中AST/ALT>2、GGT升高、MCV升高为酒精性肝病的特点。
4.肝脏B超或CT检查有典型表现。
5.排除嗜肝病毒现症感染以及药物,中毒性肝损伤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符合第1、2、3、5项或第1、2、4、5项可诊断为酒精性肝病;仅符合第l、2项和第5项可疑诊酒精性肝病。
治疗及预后
戒酒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最重要的措施。酒精性肝病患者需良好的营养支持,应在戒酒的基础上提供高蛋白,低脂饮食,并注意补充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K及叶酸。糖皮质激素可改善重症酒精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的早期患者如能戒酒,预后是良好的,若持续饮酒,肝纤维化发生率可高达25%,并可在数年内出现肝硬化症状。
素材:网络 编辑制作:杨凤弟老师